魏海涵,张 丽
(牡丹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20 世纪70 年代,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21 世纪教育的发展目标,将“终身教育”的概念扩展为“终身学习”;20 世纪8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终身学习”作为促进各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20 世纪9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终身学习”作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进入21 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指出“终身学习是指人们从一生出来就应该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终身学习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强调终身教育的内涵不仅包括在学校内接受教育,而且还包括在学校之外和工作、闲暇时不断接受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学习。”终身教育是人的一生都应该进行学习的教育,其基本理念是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这一理念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在大学教育中落实终身教育理念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大学要深入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终身教育理念下,大学教育既要满足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学习需求,又要满足其在职场阶段的发展需求,大学教育将从学历型向复合型转变。如表1 所示。首先,大学教育将从单纯的教学向教学与科研并重转变,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研究成果转化的合作者以及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合作者[1]。其次,大学教育将从以专业为导向向以人才为导向转变。传统大学教育是以专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学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于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而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学校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最后,大学教育将从注重理论教学向注重实践教学转变。在传统大学教育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论知识的运用,学生主要通过课堂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和讲解来获取知识。而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学生将加强实习和实训,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体验获得知识和经验,同时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传统大学教育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通过课堂接受教学;而终身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教育将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表1 复合型教学模式转变
由于终身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存在本质区别,所以大学教育要积极进行改革,从传统教育理念中跳出来,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并没有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高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这就导致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同时,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准确把握社会实际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也没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因此,如何将终身教育理念融入大学教育中,不断改革大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成为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教师以讲授法为主,学生以听讲为主,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学习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交能力等。而传统的大学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传统教育方式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阻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也存在不足。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高校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个性化的趋势。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陈旧。这种教育理念落后,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要求。部分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不一致。我国目前有许多新兴产业、新行业出现,而这些领域亟须专业人才的支撑。然而,一些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单一、知识更新慢、教学设备不足等问题,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从而导致大学生毕业后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同时,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存在重复、交叉的现象[2]。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已趋于饱和状态,然而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仍存在重复现象。如一些高校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未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等,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的选课盲目化。
①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此外,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传统课程中融入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等。同时,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加强实验教学。
②转变教学方式,优化学习环境。高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同时采用现代化、智能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授课。此外,高校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体系;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
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应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内容。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①优化评价机制,完善评价体系。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导向作用[3]。高校在制订考核评价机制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灵活的考核方式。同时,高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将教师与学生的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挂钩。
②明确教师职责,激发工作热情。高校应明确教师职责,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应积极为教师提供发展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激励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例如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让教师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学习其他学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③提高学习意识,引导自主学习。高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同时高校应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④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和深度,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可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同时也可根据企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并安排实习实践活动。例如企业可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促进校企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
①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高校应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促进高校与社会融合。高校在实施终身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与社会的融合,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高校应加强与企业、政府、社区等主体之间的沟通合作,促进高校与社会的融合[4]。同时,高校还应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提高文化交流水平。高校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文化交流,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高校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和文化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升自身文化交流水平。
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等主体的联系和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终身教育理念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必须重视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入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建立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高校教师也要转变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此外,高校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高校应将终身教育理念作为创新大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断完善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