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爱丽,曹际娟,郑秋月,于基成,李婷婷,陈晨
大连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连 11660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标准和法规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石。2015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其中,“最严谨的标准”是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其他食品标准的纲领性文件[1],也是开设和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意义所在。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其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中。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3]。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核心课,是从事食品生产、营销和贮存及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它是研究食品与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和配送等全过程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4-5],也是食品科学与质量管理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学科[6]。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在基于食品标准与法规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和评价食品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这些制约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7],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涵盖冗长的法律和繁多的标准,使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趣,不懂得如何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3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讨,把多元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蕴含丰富的道德元素,标准法规和道德的最终目的都是约束人的行为,二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因此,以该课程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有助于最大化发挥课堂功能。为实现专业课程思政从“片段化”向“系统化”的转变,达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内驱动力和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与深化的目的,遵循“学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经过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深入教学实践和多次研讨,建立课程思政素材库,确定课程思政目标和原则,在持续改进中逐步实现课程思政“要像盐溶于汤中,要产生化学反应,不要物理焊接,更不要堆砌”[8]的教学效果。
“食品标准与法规”作为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其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变”[9],基本上每5年大部分的教学内容都要更新,每个学期都有需要更新的教学内容。食品标准与法规内容的不断完善更新,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食品标准与法规和相关食品政策的发展,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与修订,做到师生及时把握标准与法规的动态。
由于“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内容较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章节进行讲授学习,分别从食品标准化管理与标准制定、食品安全管理及安全控制、食品质量管理及质量控制、计量管理与食品检测检验机构认证、食品生产经营许可与认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入手[10],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运用,并将所学知识与专业知识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为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并具备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内容相对比较枯燥,如果课上只是单纯地讲授标准法规内容,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因此,可以根据时事热点问题或往日典型案例进行授课,引导学生运用标准与法规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分析,指出违反了哪些法律条文,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惩罚,法律法规新旧条款在处罚发面的差别与原因等,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会举一反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提出、分析、运用法律法规问题和知识的能力。
“食品标准与法规”是一门应用型课程,需要学生能活学活用。由于标准与法规内容比较枯燥,因此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辅导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以调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从多个案例出发,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组内讨论,组间成员反复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让学生制定一个名为“乳酸发酵型辣椒饮料”食品产品标准作业为例,学生自主查找相关的食品标准与法规,通过组内讨论确定选择哪些标准作为规范性引用文件,根据标准的书写格式独自完成标准制定作业。制定标准不仅让学生强化食品工艺、食品配方、食品法律法规等相关专业知识,而且通过实战演练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标准的编写规则,达到反转式教学的目的。
“食品标准与法规”的教学团队拥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借助教师担任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食品标准与法规领域的技术服务优势,在案例教学中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打开课堂的边界,改变和解决“食品标准与法规”传统教学模式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等问题,扭转以往该课程在食品院校中大家公认的“没人爱讲+更没人爱学”的缺点,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分析任务为驱动,根据食品标准与法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挖掘蕴藏的丰富的思政元素,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和引导学生,强化学生学好课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形成课程的价值维度。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内容繁多难懂,如果一味地灌输而不让学生自己消化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借助思维导图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次巩固,查漏补缺。通过对知识的回顾再补充,学生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画出初步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查找资料把遗漏的知识再补充上,形成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老式单一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11],课堂效率低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上可以结合学习通、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等教学平台,充分利用教学平台上的教学互动环节,如随机选人、投票、抢答等功能[1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及学生参与度。课堂直接出答案和测试结果,使学生第一时间察觉不足,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课程内容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资源,将实时互动引入课堂,多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喜欢枯燥的传统式教学方式,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注意力多被网络吸引,因此,可结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讲授。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关注食品伙伴网、食品安全风向标、食品合规互动等公众号,以此了解最新的标准与法规的动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教学的优势,为老师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教师可以运用超星尔雅、中国大学MOOC等形式,上传授课计划、教学大纲、课件、辅导资料等,并通过平台布置作业和讨论。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随时回顾复习学习内容,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反馈教学评价,及时获得教师的个性化和针对性辅导。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期末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80%)和平时成绩(20%)组成[13],这种方式依靠死记硬背,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对“食品标准与法规”这样一门教学内容需要时常更新的课程而言尤为如此,因此,课程的考核方式改为由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和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具体的分值分配情况为:过程性考核成绩共60分;期末结课论文共40分;两部分成绩直接相加为课程总成绩。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线上学习和课程作业及课堂讨论2种方式,分别占总成绩的20%和40%,用以评价课堂教学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及能力培养情况,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考核主要包括期末考试成绩。这种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考核的是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通过“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以解决课程思政不易深入感染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身为食品人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成为综合性食品工程人才;可以避免只注重宣讲式教学的“纸上谈兵”问题,通过互动式教学,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标准和法规[14],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对于食品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和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及职业道德的塑造,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将实践教学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理念;优化课程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达成教学目标和工科教育认证的要求。同时在专业素质、职业规划、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食品专业从业观等方面给予学生多方位指导,培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