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段永利
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业内人士介绍,对各项技术要求更高的载人航天逐渐常态化,意味着高精尖研发水平不断成熟,非载人航天领域(卫星制造、火箭制造等)将紧跟着迎来高增长,制造航空航天器关键部件的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专业人士也都在摩拳擦掌。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副总经理钟兴就是其中的一位。
钟兴告诉本刊记者,上大学的时候他非常喜欢摄影,因为摄影而喜欢上了光学,于是报考了长春光机所光学专业的研究生。2005年的一天,正在长春光机所读研究生的钟兴在网上看到很多卫星拍的高清照片,“那样的卫星摄影太酷了,我一下子就着了迷”。巧合的是,他不久后听说所里要成立卫星团队,要在研究生中选拔成员。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报了名,幸运地成为团队最早的成员之一。
钟兴在进行光学元件检测
团队选择了“星载一体化”作为研究方向,以卫星轻小型化为目标。“星载一体化”就是卫星平台与有效载荷的一体化,是在进行整星设计时以有效载荷为中心展开设计,兼顾双方,将载荷和平台有机结合起来使整体性能达到最优。那时候的钟兴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卫星载荷的镜头设计得又轻又小。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钟兴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到很晚,从理论学习到实验仿真,再到样机测试。半夜回去的路上,他总喜欢仰望漫天繁星,想象着自己参与设计的卫星在天上的样子。努力终有回报。2010年,钟兴所在团队研制出了适用于一体化卫星的轻小型光学载荷,并顺利通过试验鉴定,为第一颗卫星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当时,中国每年需要花费巨额资金大批量采购国外的高分辨商业卫星数据。为了摆脱对国外公司的依赖,经过多次深入讨论,光机所提出成立商业公司,从社会筹措资金研制发射卫星、销售数据的想法。钟兴很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
2014年,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支持商业航天发展。通过向有关部门汇报,光机所也终于获得了卫星发射审批。同年,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钟兴和团队队员告别了研究所,随着科技成果转化,他们开始进入企业工作。
十年磨一剑。2015年,长光卫星成功发射了吉林一号的首批卫星,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商业航天信息服务的实践,让钟兴不断收获经验与教训,也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科研前行的道路。
“长光卫星的第三代卫星,在获得同样分辨率图像的前提下数据获取能力更强,而产品的成本与重量只有第一代的十分之一。我负责光学总体技术,要从卫星光学成像的每一个环节把控成像质量,并带领团队实现极致的性能提升。”钟兴告诉本刊记者,要实现更高的成像清晰度,主镜的面形精度非常关键,“业内一般能达到12纳米的面形精度,而通过检测误差补偿、加工过程中的重力消除等方法,我们目前可以做到5纳米”。对于几百毫米口径的主镜来说,相当于把整个北京市面积的土地平整到1毫米以内。
2022年,钟兴作为总设计师,成功研制并发射了国际最轻的、分辨率高达0.5米的业务卫星,分辨能力相当于从天安门广场能看到45公里外大兴机场的一枚硬币。
随着航天信息需求急剧增加,以马斯克的星链为代表的超大规模卫星星座,成为世界航天的目标之一。钟兴意识到,卫星星座组网的关键是如何实现卫星成本的降低和批量化生产。于是,他和队友们大胆进行了卫星设计研制过程的创新,在卫星重量和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的同时,实现了多星并行的流水线生产,保障了批量化生产发射。
如今,我国商业航天配套政策日臻完善,长光卫星的星座建设步伐也在逐渐加快。公司成立8年来,钟兴和队友们通过21次成功发射累计将108颗“吉林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并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钟兴告诉本刊记者说,以现有在轨卫星测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约25次重访,具备全球一年覆盖2次、全国一年覆盖6次的能力,为农林、水利、地理测绘、生态环保、智慧城市等14个领域开展了150余项类别的精准服务,提供高质量的遥感信息和产品服务。
谈到科研成果的应用场景时,钟兴抑制不住的兴奋,他说他们用卫星监测裸土扬尘,进行精准治理,呵护了一片蓝天;他们用卫星巡查河湖岸线、黑臭水体,保卫了绿水青山。在为国内各行各业用户提供常态化服务的同时,他们也早已迈开服务全球的步伐。2021年的尼泊尔雪崩事故、2022年的泰国城市洪涝灾害、最近的土耳其强烈地震,吉林一号都做到了快速响应,第一时间向相关国际组织提供全球最快的高分辨数据,帮助灾害评估与救援工作。
“作为中国自主航天品牌,‘吉林一号’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这张名片之于我,如同我对自家孩子的宝贵和珍视。我常常会在工作疲惫的时候通过卫星观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钟兴对科研是笃定且执着。
作为民营企业的总工程师,钟兴除了钻研技术外,如今他思考最多的是,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如何让充满活力的民营航天企业参与共同谱写航天强国新篇章。为此,他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是设立科技专项,支持对制约航天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研究,完善航天技术成果终端用户评价,健全长效追踪反馈机制。
其次是进一步开放航天经济市场,更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布局,为商业航天企业营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有力促进商业发射场建设,缓解目前各类大规模星座建设面临的发射基础设施不足问题。
最后是健全商业航天有关标准规则制定机制,设置清晰的“阶梯式”门槛条件,形成更加高效的空间无线电频率使用的管理机制,缓解申请周期过长问题。设立卫星作为空间资产的物权确认登记制度,使企业空间资产交易、租赁等市场行为得到保护。针对剧烈竞争的国际形势,引导鼓励中国商业航天企业服务全世界。
钟兴的日记本上写着:我相信,通过统筹规划与各方的努力,我们将迎来中国航天产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让商业航天的繁荣,助力航天强国梦的实现,“满天卫星”会让宇宙的星空更加璀璨。
钟兴在学术沙龙活动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