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种植是我国一些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同时也能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稻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采取科学的水稻栽培技术保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文章从水稻品种的选择、土壤选择处理、水稻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控等几方面论述了水稻栽培技术,同时简要介绍了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以期为水稻的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栽培技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2-0082-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水稻在我国多地广泛栽培,水稻的产量受栽培技术的影响,田间管理是水稻栽培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水稻高产和稳产。为了满足水稻高产栽培的需求,除了要做好水稻品种和土壤的选择之外,还应该加强田间管理,尤其要做好施肥管理工作。此外,通过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能够为水稻营造良好的生长空间,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1 优质水稻的种植特点
1.1 产量高
水稻作为人们日常需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人口增加和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的背景下,对栽培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相关科研部门需要做好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发工作,在有限的耕地面积内产出更多的优质水稻。水稻的高产和稳产直接受品种的影响,应保证水稻品种的精度、发芽率和纯度符合国家的规定标准和要求,为后期水稻健康生长奠定基础。
1.2 抗逆性强
抗逆性是影响水稻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应选择抗倒伏能力强、抗盐碱性强和抗寒能力强的优质水稻品种。如果水稻有很好的抗倒伏性,会降低倒伏和感染腐烂病的概率。
1.3 不易感染病虫害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病虫害,优质水稻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强,在种植过程中可减少药剂使用量,减少水稻栽培的管理费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稻稻瘟病和稻飞虱是水稻常见的病害和虫害,选择不容易感染这两种病虫害的水稻品种是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2 水稻栽培技術
2.1 选种
选种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应重视以下5个方面。一是种植人员应了解当地气候和地理环境,分析是否适合水稻的正常生长,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和抗逆性比较强的水稻品种。二是在选种的过程中,观察种子的亮度和整齐度,选择籽粒饱满的水稻品种。三是在选种前考察当地有资质的种子售卖企业,必须受国家认可,保证品种的质量。四是了解种子的纯度和检疫情况,保证购买的种子是新种子。五是为了确保群众选择到质量好的水稻种子,基层农技站应做好优质水稻品种的宣传工作,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参考意见。
2.2 处理种子
种子选择完成之后不能直接播种,要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可以采取以下3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晒种处理。将种子放在自然条件下晾晒,选择适合的晾晒位置,避免种子被损坏,导致水稻的发芽率下降。二是浸泡种子。通过清水浸泡种子提高种子的吸水能力,一些较差的种子会漂浮在水面,挑选出质量合格的水稻品种,提高种子发芽率。可以将种子放在温水中浸泡24 h左右,或将其放在35~40 ℃的温水中浸泡45 min,通过该种方式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三是选择杀虫剂或杀菌剂浸泡种子12 h,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保证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2.3 选择稻田
稻田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应选择水源充足、土壤肥力好的田块。在选地之前做好水稻种植区的调查工作,包括水源是否充足、土壤中是否有残留农药、土壤的重金属是否超标,了解当地降水量和气候因素,选择最佳的水稻种植地,昼夜温差最好控制在12~13 ℃。同时,检测种植地区的空气、水质,检测种植地区周围的环境,为水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水稻种植地后,还要做好土壤的整理工作。
2.4 准备苗床
做好苗床的准备工作能为水稻生长营造健康的土壤环境,应选择背风向阳并且土壤肥力好和排水性能好的地块。在准备苗床的过程中,应配合施用充分腐熟农家肥21 000 kg/hm2。在水稻种植前做好苗床的整体消毒工作,降低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概率。为了提高消毒效果,可以将壮秧剂施入到土壤中,并且喷施移栽灵,防治效果显著。
2.5 播种
播种环节是水稻栽培中的重要环节,影响水稻的成活率。为此,种植户要做好水稻的播种育苗工作。在播种育苗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当地气候环境,选择适合的季节和环境播种水稻,否则会影响水稻成活率。播种前做好种子的筛选和浸泡处理工作,种子催芽露白破胸时可以直接播种。播种时期和育秧季节的温度高低有直接关系,通常情况下,温度高可以适当少播,温度低可以适当多播。在播种完成后,对苗床进行覆盖薄膜处理,通过密封处理的方式保证内部的温湿度适宜,促进种子的发芽和秧苗生长,温度应控制在15~25 ℃,满足秧苗生长过程中的温度需求。在水稻生长到2叶1心时,结合水稻的生长情况炼苗浇水,选择10:00~16:00,揭开覆盖的薄膜后进行通风炼苗处理。在水稻3叶内做好移栽工作,选择带土的小苗移栽,可以利用机械插秧或者抛秧的方式栽培。
2.6 移栽
在培育好秧苗后,要选择适合的时间移栽水稻。在移栽之前做好土壤的处理工作,确保土壤平整、透气性好和土层深厚。移栽前施入基肥,为秧苗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坚持适时早栽原则,抓住水稻的最佳生长时期,避免出现延长水稻生长期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当地气温在15 ℃以上时可以移栽水稻。在插秧时保证秧苗间距为20~23 cm、株距为13 cm左右,合理控制行距和株距能保证秧苗获得充足的光照,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此外,在插秧过程中还要控制好深度,采取秧苗浅插原则,促进秧苗分蘖。
2.7 水分
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水分供应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种植户应明确水稻生长过程中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控制水分灌溉量和灌溉时间。结合水稻的生长情况和天气情况等因素,采取科学的水稻管理措施。此外,结合当地水稻种植地区的降水量,做好水分的供应调节工作,避免因为灌溉不当而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为水稻稳产奠定基础[1]。
2.7.1 浅水灌溉和间歇灌溉
水稻在移栽之后的用水量较少,可以采用少量水灌溉的方式,满足秧苗生长中的水分需求。秧苗移栽之后,种植人员应定期观察秧苗生长情况,采取有效的浅水灌溉措施,满足秧苗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避免秧苗倒伏。秧苗移栽后30 d保证普通的灌溉即可,满足秧苗生长过程中的水分需求。在水稻秧苗返青后,采取科学的灌溉措施,选择浅水灌溉和间歇性灌溉交替的方式,保证水稻田内水分的稳定供给。需要注意的是,间歇性灌溉的水深应控制在3~5 cm。另外,要定期观察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田间需水量,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促进水稻健康生长。
2.7.2 晒田
适当的晒田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在水稻分蘖期至幼穗的分化前期,应将田内积水全部排出,做好晒田处理工作,为水稻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另外,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选择适合的晒田时间,切勿盲目晾晒。
2.8 病虫害防治
2.8.1 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都会出现,对水稻为害较大,如果出现谷粒瘟,会导致水稻稻谷变黑。苗瘟主要出现在水稻秧苗3叶期前,发病后直接影响水稻叶片的正常生长,患病部位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水稻出现稻瘟病后,水稻叶片会出现不同程度病斑,其在分蘖时期会出现褐点型和白点型。稻瘟病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极易导致水稻减产。为了有效防治稻瘟病,做好预防工作非常关键,当前比较常见的手段为化学防治。秧苗移栽前要做好药剂喷雾防治工作,可以选择75%三环唑乳油1 000倍液。在抽穗期可以选择15%春雷霉素·稻瘟酰胺悬浮剂2 850~3 000 g/hm2,每隔7 d用药1次,效果明显[2]。
2.8.2 水稻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发病概率比较高。幼苗发病之后,芽和根部位会变成褐色,并且逐渐扭曲和腐烂,部分患病部位会覆盖霉层。在水稻植株发病后,患病部位的新叶逐渐变为枯黄色,且叶片萎蔫,出现褐色斑点。为了降低水稻立枯病的发生概率,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一是做好防寒保温工作,在通风炼苗的基础之上,合理选择药剂。在出苗前做好保温工作,出苗后的2.5叶期做好温度的控制工作。在水稻秧苗1叶1心期应适当降低灌溉频率,将温度控制在25~28 ℃。水稻2叶期要适当降低温度,控制在22~25 ℃并且适当浇水。二是水稻3叶期后可以进行揭膜通风处理,提高秧苗的抗病能力。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以配合使用20%ABT生根粉均匀地喷洒到水稻秧苗上。三是选择药剂防治方法,使用97%恶毒灵3 000倍液或3.2%立枯星400倍液喷施,防治效果显著。
2.8.3 纹枯病
纹枯病最严重的阶段为水稻孕穗时期,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该病会为害水稻茎秆、叶片和叶鞘部位,极易出现叶片坏死,导致水稻的抽穗率下降,应采取以下4个方面的防治措施。
一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在播种前综合考虑品种的生长特性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是在栽培过程中控制好植株间距,提高通风透光性,减少氮肥用量,减少无效分蘖,为水稻营造健康的生长环境,降低该病的发生概率。三是选择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使用井冈霉素防治。四是化学药剂仍是当前比较常见的防治方法,选择药效时间长、残留量少的药剂,当前比较常见的药剂为丙环唑和戊唑醇等[3-4]。
2.8.4 稻縱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会通过吐丝将叶片制成虫苞并啃食叶肉,导致叶片出现白色条斑,直接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稻纵卷叶螟的成虫颜色为灰黄色,一旦发现稻叶出现白色斑点时,要采取有效的药剂防治措施,可以选择40%乐果乳油1 500 g/hm2兑水900 kg/hm2或25%沙拉杀虫双水剂2 250 g/hm2兑水9 000 kg/hm2均匀喷雾,防治效果显著。
3 化肥减量增效技术
为了避免过量使用化肥而导致土壤受损和土壤出现板结,并且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水稻种植中要控制好化肥使用量,并且提高化肥利用率。通过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能够实现水稻的增产提质,推动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5-7]。
3.1 施入多元复合肥
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施入多元复合肥,结合水稻的生长规律,合理搭配氮肥、磷肥和钾肥,并适当添加微量元素,增强土壤肥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合理利用多元复合肥可以促进水稻根部的生长,同时增强水稻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倒伏能力。
3.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合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实现精确施肥,并减少肥料量。结合水稻种植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的营养供给水平,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明确土壤中的肥力分布情况,合理搭配肥料比例,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养分需求[8-9]。
4 结束语
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受栽培技术的影响,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水稻栽培技术日益发展,在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应保证水稻栽培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合理性,并且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我国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等.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21(7):1301-1321.
[2]梁巧丽,蒋耀智,陈文德,等.水稻病虫害田间发生情况监测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12):189-190.
[3]田贵生,吴海亚,游秋香,等.武穴市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初探[J].中国农技推广,2021(4):63-66.
[4]朱建英.基于水稻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分析[J].农家参谋,2019(24):44,46.
[5]闫丽华.浅析水稻栽培技术对水稻高产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9):184-185.
[6]张纯.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要点[J].新农业,2023(5):12-14.
[7]迟艳红.水稻栽培技术及推广措施[J].当代农机,202(2):90-91.
[8]张勇.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中南农业科技,2023,44(2):80-82.
[9]汪静.水稻栽培技术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种子科技,2023,41(1):139-141.
(编辑:郭志阳)
作者简介:赵蓓蓓(1995—),女,土家族,贵州沿河人,本科,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为水稻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