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注入-电阻耦合加热过程影响因素及热脱附效果探究

2023-07-29 13:55陈智康刘柳君岳瑞司马菁珂毛旭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温度场热量含水率

陈智康,刘柳君,岳瑞,司马菁珂,毛旭辉*

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用地需求增加,大量的工业企业从城市区域搬迁或关停。然而,企业腾退遗留的土壤往往存在污染问题[1-2],需要开展场地修复,恢复土地的使用功能[3-4]。土壤中的多环芳烃(PAHs)类有机物因其种类多、危害大、修复难度高,一直是环境修复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目前,国内外针对PAHs 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种类较多,但不同技术的修复机制、适用条件、应用成本和污染脱附效果各不相同。原位热脱附技术以其修复周期短、无须挖掘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好等特点备受关注,主要包括热传导加热(TCH)技术、射频加热(RFH)技术、电阻加热(ERH)技术、蒸汽加热(SEE)技术等,其中以SEE 技术和ERH 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SEE 技术是将蒸汽注入污染区域地层,利用吹脱作用和热对流引起的热量传递,将污染物与土壤分离并带出地层;ERH 技术是通过在地下安装电极并施加电压,使土壤中产生电流,电流产生焦耳热进而加热土壤。

通过工程实践发现,单一原位热脱附技术在修复污染场地时,依旧存在能耗高、处理土壤类型单一、处理能力有限等问题。将多种热脱附技术联用,利用耦合来提高技术的适用性,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种途径。例如,渗透性较好的地层常使用SEE 技术,渗透性较差的地层一般采用ERH 技术,非均质地层则可以考虑SEE 和ERH 的联用。1995年Daily 等[5]提出SEE 和ERH 的联用方法修复复杂地层地块。Heron 等[6-7]将SEE 和ERH 技术应用于有机物污染场地修复,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去除率达99.9%。2010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Groveland Wells Superfund 场地修复中,使用ERH 和SEE 联用技术以去除三氯乙烯,在为期6 个月的修复过程中,去除了590 kg 以上的VOCs,并且源区域的三氯乙烯浓度降低了97%[8]。美国佛罗里达州Young-Rainey STAR Center场地在5 个月修复过程中,去除约1 134 kg 的VOCs,平均去除率为99.9%[9]。

从现有的工程技术资料来看,通过结合SEE 和ERH 2 种加热技术,可以提升脱附效率,改善后期“拖尾”现象,同时缩短修复周期。但是,国内外对于多种热脱附技术联用的试验研究还较少,对于耦合条件下的温度场影响因素缺乏深入研究,对于热脱附联用技术的效益还不清晰。笔者搭建了SEEERH 耦合试验装置,研究温度场影响因素,采用COMSOL 软件建模,对升温过程进行了模拟;以菲为目标污染物,评估SEE-ERH 技术的热脱附效果,以期为该修复技术的工程设计与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供试土壤为取自江苏某地的砂土。试验前将土壤置于通风处晾干,再将干燥后的土壤置于铁盘中,取出碎石和其他明显杂质后过筛,将土壤装入密封袋,放在避光阴凉处保存。对供试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pH 为8.76,电导率为10.2 mS/m,有机质浓度为1.9 mg/kg。试验所用污染土壤均为人工制备,试验选取的污染物为菲。浓度为200 mg/kg 的菲污染土壤的制备过程:在烧杯中倒入50 mL 丙酮,按照试验设计浓度称取定量菲与丙酮混合搅拌均匀,再以丙酮∶土壤为3∶5(质量比)的比例,分批次将菲的丙酮溶液倒入干燥土壤,搅拌均匀后混合所有批次土壤,待丙酮全部挥发后土壤恢复干燥状态,再放入冰箱密封冷藏老化3 d,期间每天拿出来搅拌1 次,所测土壤菲浓度为初始浓度。

1.2 试验装置

自主设计搭建的试验装置如图1 所示。试验装置主要包括主体土箱、加热单元、监测单元、抽提单元。主体土箱为聚四氟乙烯材质的圆桶柱,其外径为35 cm,内径为29 cm,高度为20 cm。圆桶外部包裹了2 cm 厚的硅酸铝保温层。加热单元由蒸汽加热单元和电阻加热单元组成,呈正六边形分布。其中蒸汽加热单元包括蒸汽注入井、蒸汽发生器和计量泵;电阻加热单元包括电极、380 V 交流电源和变压器。抽提单元由中性电极耦合抽提井、真空抽提泵和循环冷凝装置组成,位于土箱中心。温度监测单元包括温度监控器和16 根热电偶,热电偶在不同位置呈十字型高低错落分布(距抽提井的距离分别为3、6、9、12 cm,深度分别为4、8、12、16 cm),可利用圆的对称性构建出立体温度场。

1.3 试验方法

首先将干净砂土均匀填入三维试验装置,进行条件参数优化试验,分别探究含水率(5%、10%、15%、20%)、电压强度(40、60、80、100 V)、蒸汽注入速率(0、0.50、0.75、1.00、1.20 L/min)和抽提速率(1.0、1.2、1.4 L/min)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确定最佳参数后,将制备的污染土壤均匀填入装置内的预设污染区域(长11.6 cm,宽2 cm,高18 cm,占土箱内土壤总体积的3.5%),并轻轻压实,在不同热脱附技术条件下加热6 h,试验结束后用取样勺采集并分析预设污染区域内距抽提井分别为3、6、9、12 cm,深度分别为4、8、12、16 cm 的16 个位置土壤的污染物残留浓度,以16 个位置土壤污染物残留浓度平均值计算去除率,避免污染物分布不均匀影响脱附效果的评价。

1.4 分析方法

土壤菲样品预处理采用如下的流程:在每个采样点位称取5 g 土壤样品放入冰箱中冷冻2 h,再冷冻干燥2 d;称取2 g 干燥土壤样品装入棕色玻璃瓶,向玻璃瓶中添加10 mL 正己烷萃取剂,涡旋10~12 min,使土样与萃取剂混合完全,再将样品超声萃取1 min,此过程向水中加入冰袋,保证超声过程中温度低于40 ℃;将样品以5 000 r/min 离心10 min,使固液分离。分离出上层有机相,使用0.22 µm 的滤头将其过滤后,采用液相色谱分析萃取液的菲浓度。色谱柱的填料为5 µm ODS,柱内径4.6 mm,柱长150 mm,柱温35 ℃。流动相为90%甲醇+10%水,以1 mL/min 的速度洗脱至出峰完毕;紫外检测器的波长为254 nm。热脱附过程的VOC 气体(气相菲)通过抽提(真空泵)管道末端的手持VOC 检测仪实时读取数据并记录,记录时间间隔为10 min。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因素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2.1.1 含水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在电压为60 V,蒸汽注入速率和抽提速率为0 L/min 的条件下,观察不同时刻含水率对温度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见图2。从图2 可以看出,加热2 h 后,5%、10%、15%和20%含水率条件下,土箱内部的平均温度分别为45、55、65 和75 ℃。由于该阶段传热主要以固体颗粒的热传导和液体迁移为主,而湿土的导热系数远大于干土[10-13],因此表现出温度与含水率呈正相关。加热4 h 后,5%、10%和15%含水率条件下的高温区域依然集中在电极附近,而在20%含水率条件下,可以明显看出电极区域的热量向装置中心扩散。加热6 h 后,15% 和20%含水率条件下的整体温度均在90 ℃以上。

图2 不同时刻含水率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Fig.2 Time-dependent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water contents

从温度分布来看,土箱内电极位置最先升温,距离电极越远,升温越缓慢。在加热后期,5%含水率条件下的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存在明显差异,其他试验组的温度场分布则更加均匀。这是因为随着土壤含水率增大,土壤热导率提高,热传导效果提升,同时蒸汽可通过砂土孔隙将热量快速扩散,使得装置内部温度分布更加均一。

2.1.2 电压强度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电压强度作为ERH 技术的重要技术参数,决定了整个过程的加热效率及能耗。为了研究电压强度的影响,选择20%含水率的砂土,在蒸汽注入速率和抽提速率为0 L/min 的条件下进行试验,对比不同时刻装置内部温度剖面分布(图3)。经过3 h 的加热,40、60、80、100 V 条件下的平均温度分别为60、80、98 和95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电压强度增加,升温速率也在增大。当电压强度较低时(如40 和60 V),升温速率较慢,主要升温区域为电极附近。若电压强度大于80 V,土壤能够快速达到目标温度,整体加热效果更好,加热仍是从电极附近开始,边缘温度低于中心温度。这是由于装置边缘区域的土壤升温是依靠土壤颗粒传热,不仅传热过程较慢,还存在热量损耗。

图3 不同时刻电压强度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Fig.3 Time-dependent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voltage intensities

2.1.3 蒸汽注入速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制备20%含水率的干净砂土,在80 V 电压强度下进行ERH 加热,同时通过蒸汽注入井向装置中以不同速率注入蒸汽,抽提速率为0 L/min,探究蒸汽注入速率对温度剖面分布的影响。由图4(a)~图4(d)可知,蒸汽注入后,电极附近的加热效果增强,加热范围更广。这是因为蒸汽进入装置后,可增加土壤水分,使土壤电导率和热导率上升,有利于ERH 加热和热传导。在加热时间为0~1.5 h 时,由上至下注入的蒸汽让中上部区域的温度都得到了提升,而ERH 加热仅局限于电极附近。蒸汽进入装置后会首先发生冷凝,并形成液膜覆盖在土壤上部,随着蒸汽的不断注入,土壤上部的温度升高,蒸汽冷凝减少,压力增大,从而推动介质中的冷凝液向下迁移并将热量传递到下部土壤[14-16],但冷凝液到达装置底部时已有大量的热量损耗,所以下覆区域升温较慢。从加热效果来看,选择1.00 L/min 的蒸汽注入速率效果更佳。

图4 不同时刻蒸汽注入速率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Fig.4 Time-dependent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steam injection rates

2.1.4 抽提速率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由于污染物脱附后需要通过抽提去除,在80 V电压下,向20%含水率的砂土中以1.20 L/min 的速率注入蒸汽,设置不同抽提速率分别进行试验,温度剖面分布如图5 所示。从图5 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抽提速率可以促进蒸汽的扩散,有利于热量均匀分布,但抽提速率过大会导致热量被抽提系统带走。当抽提速率小于1.2 L/min 时,抽提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但当抽提速率为1.4 L/min,温度反而最低。推测是由于抽提速率增大能促进蒸汽在装置内的扩散传热,使升温速率增大,但若抽提速率过大,则会缩短装置内蒸汽与土壤介质的接触时间,从而影响蒸汽传热效果。对比图5(a)~图5(d)发现,抽提作用促进了热量在纵向上的分布,而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对比表明SEE-ERH 的升温是从电极附近开始,再逐渐向中心扩散。从加热效率来看,1.2 L/min抽提速率的加热效果最好,温度分布也更加均匀。

图5 不同时刻抽提速率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Fig.5 Time-dependent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under different pumping rates

2.2 SEE-ERH 的数值模拟

采用COMSOL 软件预置的多孔介质相传递模块和多孔介质传热模块模拟SEE-ERH 的温度场变化,通过模拟仿真与试验数据的升温规律对比,验证模拟效果并掌握蒸汽-电阻耦合修复技术的温度场变化过程。

热传导的控制方程为热量守恒方程,利用局部容积平均法计算[17]:

式中:ρ为质量密度,kg/m3,固、液、气三相的密度分别取2 650、100 和1.9 kg/m3;c为恒压比热容,J/(kg·℃),固、液、气三相的恒压比热容分别取920、4 200 和1 000 J/(kg·℃);S为液体或气体的饱和度;下标s 表示固体;ϕ为孔隙度,取值为0.5;v为流速,m/s;T为温度,℃;t为时间,s;Q为热源的热量变化,J/(m2·s);λ为土壤导热系数,W/(m·℃);h为比焓,J/kg;u为比内能,J/kg;σ为土壤电导率,S/m;E为电势梯度,V/m;α为流体,分别用w、g 表示液体、气体。

在上述热量守恒方程中,左边第1 项和第2 项为累计项,代表固、液、气三相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第3 项为传导传热项,代表热传导过程产生的热量变化;第4 项为对流项,代表多孔介质中流体运动时的热量变化;第5 项代表电阻加热产生的焦耳热;等式右边代表多孔介质中的热源[18]。

土壤单元的导热系数会随着温度和含水率的变化发生极大的变化,在此使用Tarnawski 等[19-21]推导出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λ为土壤导热系数,W/(m·℃),下标dry 和sat分别为干燥和饱和状态的土壤,λsat和λdry分别为1.87 和0.23 W/(m·K);a~g为经验常数;Sw为水饱和度;Ke为拟合热导率随含水率和温度变化的函数。

计算电阻加热产生的焦耳热,需要通过Archie定律计算土壤电导率[22-24],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n和β为经验常数,分别取1.44、2 和0.02;σL为土壤溶液电导率,取0.5 dS/m。

结合试验所用的三维装置,利用COMSOL 软件搭建模拟的物理模型,将模拟边界设置为圆柱体,模型的大小尺寸及热源的六边形分布与试验所用三维装置保持一致(图6),模拟的基本条件为电压强度80 V、频率50 Hz、含水率20%、蒸汽注入速率1.00 L/min、抽提速率1.2 L/min。建好几何模型后对网格进行划分,本研究划分的网格总数为9 759 个。

图6 物理模型搭建Fig.6 Illustration of the physical model

仅对内部温度场变化进行研究,因此对加热系统进行简化,对系统的假设和边界条件包括:1)土壤为均匀介质,且土壤的热性质稳定;2)流动边界条件,蒸汽注入井顶部为质量通量边界条件,其他边界设置为零通量边界条件;3)温度边界条件,土壤初始温度为20.15 ℃,蒸汽注入井顶部为热通量边界,其他边界均设置为热绝缘边界;4)电势边界条件,3 个电极分别设置为三相电势中的一相,中间电极设置为接地边界,其他边界设置为电绝缘边界。由前述试验可知,在耦合加热2.5 h 后整体温度已达平衡,因此模拟时间设置为2.5 h,时间步间隔为0.5 h,探究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变化。

图7 分别显示了模拟加热0.5、1.0、1.5、2.0、2.5 h 后的三维立体温度场分布。模拟热源分别为由上至下的蒸汽注入和装置内部的电极加热,通过图中的等温面可以看出顶端蒸汽注入井附近的温度接近100 ℃,明显高于周围土壤,另外可以观察到电极附近的等温面呈向下弯曲的弧面,表明在同等深度下,与电极接触的土壤温度更高,因此可以推断SEEERH 耦合加热是从热源附近开始升温。对比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源附近的热量开始向周边扩散,在加热2.5 h 后,平均温度可达90 ℃,温度分布表现为顶部温度高于底部温度。2.1.2 和2.1.3 节的试验数据证明,ERH 加热仅局限于电极附近,而蒸汽注入后,让中上部区域的温度都得到了提升,由于蒸汽与土壤介质和土壤孔隙存在温差,一部分蒸汽进入装置后发生冷凝,到达装置底部时已有大量热量损耗,所以下覆区域升温较慢。

图7 模拟SEE-ERH 耦合加热过程的温度随时间变化Fig.7 Simul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change vs. time under the SEE-ERH coupled heating

为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准确度,选取4 个温度监测点,进行温度实测值与模拟值比较。4 个温度监测点位置如图8(a)所示,温度实测值与模拟值如图8(b)所示。从图8(b)可以看出,实测值和模拟值均方误差为0.17~2.58,平均相对误差为0.75%~3.41%,模拟值与实测值差异较小,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能够用于该三维土箱的耦合加热过程的温度预测。

图8 SEE-ERH 耦合加热模拟效果验证Fig.8 Verification of the SEE-ERH coupling heating simulation results

2.3 SEE、ERH 和 SEE-ERH 对土壤菲的去除效果

为了验证SEE-ERH 耦合加热技术的脱附效果,选择20%含水率砂土,菲浓度为200 mg/kg,在电压强度为80 V,蒸汽注入速率为1.00 L/min,抽提速率为1.2 L/min 的条件下,分别采用SEE、ERH、SEEERH 加热6 h,研究不同加热技术对菲污染的去除效果,结果如图9 所示。由图9 可知,SEE、ERH 和SEE-ERH 对菲的去除也可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气相抽提主导的去除过程,这一阶段SEE、ERH 和SEE-ERH 的菲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直线升高,20 min 时的菲浓度峰值分别为15.46、12.42 和14.32 mg/m3,推测该阶段温度较低,热脱附效果较差,主要依靠气相抽提对菲进行去除,而且菲的初始浓度较高,传质推动力较大,故其去除速率较快[25]。第二阶段的特征是污染物脱附机制由气相抽提主导转变为温度主导,菲的浓度变化呈U 字型。由于不同技术的热量传递的速度不一样,热量穿透土箱所用的时间不一样,所以在该阶段的持续时长也不同,SEE、ERH 和SEE-ERH 在第二阶段分别持续了175、100 和135 min。这一阶段由于土壤中残留的菲浓度逐渐降低,传质推动力和抽提对污染物迁移的促进作用减小,因此抽提气体中的气相菲浓度先逐渐降低,但菲的饱和蒸气压和相间转换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促进菲的相间转变(吸附相至溶解相),从而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26],所以气相菲浓度又逐渐升高。第三阶段可称为“拖尾期”,此时装置中温度普遍较高,随着试验的进行,装置内剩余污染物减少,抽提气体中菲浓度逐渐降至3.99 mg/m3左右,并出现拖尾趋势,这是因为土壤细粒表面的自由能导致菲容易被土壤表面吸附[27-29]。对比SEE、ERH 和SEE-ERH 的污染脱附过程,SEE 的气相菲的平均浓度相对较低,菲的去除速率相对较慢[27]。

图9 不同加热技术下外排气相菲的浓度变化Fig.9 Change of phenanthrene contents in the exhausted gas phase with different heating technologies

由于抽提过程受到注入蒸汽压力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抽提速率并不恒定,因此无法获得准确的抽提气体总体积和去除的菲总量。通过测定热处理后污染土壤中菲的残留浓度计算去除率,并评价其去除效果。SEE-ERH 的热脱附效果最好,菲平均残留浓度为1.92 mg/kg,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9.0%;其次为ERH,菲平均残留浓度为16.9 mg/kg,平均去除率为91.6%;而SEE 对菲的脱附效果欠佳,菲平均残留浓度为74.0 mg/kg,平均去除率仅63.0%。这一结果表明,SEE-ERH 耦合热脱附技术确实能够提升菲等有机物污染物的脱附效果。

3 结论

(1)含水率、土壤盐分、土壤粒径、电压强度、蒸汽注入速率均可影响加热效果,在一定取值范围内,升温速率与以上因素呈正相关。抽提速率在一定范围内增长,有助于热传导,但抽提速率过大,会造成系统的热量散失。

(2)SEE-ERH 耦合加热是从热源附近开始升温,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源附近的热量开始向周边扩散,在2.5 h 之内平均温度可达90 ℃,温度分布表现为顶部温度高于底部温度,加热效果优于SEE 和ERH。

(3)包含热量守恒方程、达西方程等控制方程的COMOL 数值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三维装置蒸汽注入-电阻耦合加热过程。

(4)对比SEE、ERH 和SEE-ERH 的污染脱附效果,在ERH 的基础上增加SEE 可促进污染组分的解吸,并加快污染去除速率。本研究中,在20% 含水率、80 V 电压、1.00 L/min 蒸汽注入速率和1.2 L/min抽提速率的条件下,SEE-ERH 的加热效率较好,对菲污染的去除率可达到99.0%。

猜你喜欢
温度场热量含水率
昆明森林可燃物燃烧机理研究
对比学习温度、内能和热量
用皮肤热量发电
铝合金加筋板焊接温度场和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基于表面能的湿煤颗粒含水率表征方法
剧烈运动的热量
热量计算知多少
弱膨胀土增湿变形量试验及路堤填筑分析
基于纹影法的温度场分布测量方法
MJS工法与冻结法结合加固区温度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