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问题的结构功能调适

2023-07-29 10:09:10焦立涛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指挥棒”。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的“以量代性”“以面带点”“以偏概全”“以靜遮动”问题,运用帕森斯结构功能分析框架加以分析。结果表明,这些问题是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构功能的失调而造成的:评价适应功能失调导致评价方法的“以量代性”,评价目标达成功能失调导致评价过程的“以面带点”,评价整合功能失调导致评价内容的“以偏概全”,评价模式维持功能失调导致评价功能的“以静遮动”。因此,为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机体健康”,应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进行结构功能调适。研究认为可通过推进以大学生为中心的精准评价、探索人机交互的评价方式、优化全员全程全域的评价组织、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终身评价制度等手段,调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整合功能和模式维持功能。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帕森斯结构功能分析框架;结构功能;多元评价主体;智能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23)02-0112-09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djustment of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JIAO Li-tao

(College of Marxism,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358, China)

Abstract:The eval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helpful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uch as“replacing qualitative evaluation with quantitative evaluation”,“representing internal evaluation with surface evaluation”,“summariz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rough one-sided evaluation and“masking dynamic evaluation with static evaluation”, this paper uses Parsons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problems are caused by the dysfunction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dissonance of the evaluation adaptation function leads to the phenomenon of“replacing qualitative evaluation with quantitative evaluation”of the evaluation method, the dissonance of the evaluation goal achievement function leads to the problem of“representing internal evaluation with surface evaluation”of the evaluation process, the disson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tegrating functional leads to the question of“summariz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hrough one-sided evaluation”of the evaluation content, and the dissonance of the evaluation mode maintenance function leads to the problem of“masking dynamic evaluation with static evalua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t should focus on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valu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adaptive function, goal achievement function, integration function and mode fun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adjusted by promoting the accurate evaluation centered on college students, explor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optimizing the evaluation organiz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and the whole domain, and improving the lifelong evalu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sons structural funct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structural function; multiple evaluation subjects; intelligent evaluation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宏阔的视野历史性地推进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新成效。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经历了从逐步认识到不断深化的过程,已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集中在评价问题及其解决策略方面,主要有两种研究进路。一种是整体价值进路,即通过整体体系的构建解决问题。例如,李渝萱等的研究表明,理念上应以“八维一体”的系统思维来解决评价要素不全和动态性不足问题[1],钱昌照认为实践上应以建构评价体系来解决评价单一、静态的问题[2]。另一种是技术要素进路,即着眼于用技术路线解决问题。例如,唐业喜提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智能水平不足的问题[3],王潇认为以技术路径破解评价价值取向偏离和信息获取不足的问题[4]。这两种进路虽能直面问题,从整体价值和技术要素维度以“西医”靶向诊疗模式就问题论问题,但诚如肖海燕所言,“只有在这相互依赖的教育结构体系中完成功能调节与整合才能推动教育整体结构趋于均衡”[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项具有主体多元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特征的行动。在结构功能主义看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是由于结构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只有进行结构功能调适才能推动教育结构整体趋于平衡。

帕森斯结构功能分析框架(以下简称AGIL分析框架)是系统性探究结构功能的科学方法,适用于多元主体实施的动态系统行动[6]。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结构功能调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学理前提和认识基础。因此,本研究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问题出发,以AGIL分析框架探究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问题的成因,并根据结构功能分析框架提出相应的调适路径,以期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供参考。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实践中,评价的成效具有内在性和过程性的特征,而且成效的呈现往往滞后,表现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性特征,不易被简单的量化。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一是评价的主客体分离、内外部失联、定性与定量评价失调[7];二是评价价值倾向偏离、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信息获取不全面[4];三是评价主体的协同评价不足、标准参差不齐、评价反馈滞后[8];四是评价要素把握不全、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过程静态化[1];五是评价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重视意识形态而对全面发展有所忽视[9];六是评价目标狭隘、评价过程单一、评价机制静态、评价标准单一[2]。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以量代性”的形式化现象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出现的主客体分离、定性与定量评价失调、评价价值倾向偏离、重视意识形态而对全面发展有所忽视、评价目标狭隘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形式化倾向。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过度重视易测量的评价,忽略了不易测量的部分;过度重视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定量的学习成绩取代定性的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从而导致“以量代性”的形式化现象。此类评价还存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其品德也好”的惯性认知。表现在综合测评、评先树优、推优入党等方面,就是把学习成绩作为最主要的参考因素[10]。

其次,高校普遍实行的综合素质测评,大都采取的是线性加权的方法。这个评价方法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习成绩权重的占比过高,一般在70%~85%,而思想政治素质评价的比重仅在5%~20%[11],这就带来了一种思想政治素质被学习成绩遮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在综合测评中被边缘化的现象。

因此,高校虽然在评先树优、推优入党等方面也往往依据综合测评的成绩来选拔,但若综合测评成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学习成绩,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就易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形式化倾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以面带点”的表面化现象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存在“以面带点”的表面化现象,是因为评价的过程以“大一统”的标准而开展,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而导致评价手段单一、评价过程单一、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评价中用一把尺子测量全体学生,具体表现在采取“一张卷”“一张表”“一张票”来进行评价。其中,“一张卷”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采取一张试卷的形式进行评价,即用具体的知识考试代替思想道德素质的测评,错误地将知识与素质等同起来,忽略了大学生个性化的差异[8]。“一张表”是指思想政治行为评价刻板地采取一张表形式,且内容被高度地概括抽象,忽略了大学生生活的丰富多彩性和个体差异性[12]。“一张票”则是指在推优评先中采取常用的票决方式,即用投票的方式推荐产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员等先进典型。然而,票决要确保公正公平,唯有建立在全面客观了解的基础上,但是在评价的具体实践中,同学之间的评价往往受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影响,再加上参与评价的样本有限,同学之间的评价难免具有一定的表面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以偏概全”的片面化现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的“以偏概全”的片面化现象,主要是指在评价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内外部失联、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信息获取不全面、协同评价不足、评价要素把握不全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割裂了评价的整体,也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从评价资源整合角度而言,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的方面不全、角度不全和素材不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涉及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多个方面,而在评价过程中,高校往往选取思想、学习、生活、工作中易于量化的内容形成评价指标,致使评价指标侧重于结果性评价,忽视了品德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形成过程[13]。从评价视角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但是实践中与大学生密切联系的家长、公寓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都没有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之中[1]。从评价素材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素材的选择采用的是抽样调查或者典型样本分析的方法,因而为寻求各评价要素之间的关联性而更多地关注因果关系。然而这种评价素材的选择只能搜集到部分有记录的素材,难免带有片面化倾向[14]。譬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网络空间中购物、评论、消费、浏览等思想行为数据,由于缺乏数据共享机制,不能被纳入评价之中。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以静遮动”的静态化现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的“以静遮动”的静态化现象,主要表现为评价标准参差不齐、评价反馈滞后、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过程静态化、评价机制静态等问题。评价机制和标准的不完善,导致评价往往会忽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态发展的过程,存在“以静遮动”的静态化现象。譬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以评促改,但在现实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以评促改的功能却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结果虽记入了大学生的综合测评和档案,但没有对大学生个体进行有效的反馈和沟通。此外,应用大数据技术在短时间内批量评价大学生,表面上看是对评价的手段进行了创新,但是实际上,因为批量评价尚未变革评价的固有结构,所以批量评价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并无本质区别[15]。可见,目前的评价方法主要是静态测评,侧重的是描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及发展水平,其动态响应机制还不够健全[2]。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没有真正地形成评价的闭环体系,难以充分发挥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的功能。

三、AGIL分析框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结构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结构功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调适的学理前提和认识基础。目前学界的研究尚未阐释清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结构功能,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评价缺乏宏观系统的分析框架有密切的关系。AGIL分析框架是结构功能主义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框架,适用于多元主体动态协同的社会行动。目前学界将AGIL分析框架应用到第三方教育评估、道德培育、政治认同等多元主体的社会活动研究中探究各自的结构功能,就在于其突出的特点是能够增强研究的系统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项多元评价主体的社会活动。因此,AGIL分析框架能够为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功能提供科学的分析框架。

(一)AGIL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

结构功能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社会系统的组织形式及其维持方式。“结构”是指系统中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功能”是指结构内部组成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功能[16]。结构功能论认为,社会行动系统是由多个行为主体构成的,这些由不同主体承担着不同角色构成的动态模型,不但以一个整体的形式自我调适而维持着社会运转,而且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还组成了社会系统的结构,并以特定的功能对社会系统整体地发挥作用[17]。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Talcott Parsons)是结构功能论的杰出代表人物,他认为任何社会行为系统都存在一定的结构,而一定的结构具备一定的功能。因此,任何社会结构都以组织化的形式而整体存在,部分结构发生变化,整体可以通过组织自我调节实现平衡[18]。也就是说,帕森斯构建的AGIL分析框架,是把社会行动视作一个由多个行为主体通过不同角色相互影响的动态模型,并在社会化过程中按照社会规范所占有的相应地位承担相应角色,从而协同推进行动。根据AGIL分析框架,任何社会系统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某些社会功能。社会行动系统一般具有适应功能(Adaption)、目标达成功能(Goal Attainment)、整合功能(Integration)和模式维持功能(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四项结构功能。适应功能是从外部环境中汲取生存需要的物质能量,维持系统的生存发展,主要对应行为有机体结构;目标达成功能是通过建立合适目标,调动资源,实现协调互动,使系统与环境关系达到期望的过程,主要对应人格系统;整合功能是促进系统的各部分协调,整合成一个大的运行系统,主要对应社会系统;模式维持功能是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作时能够保持整个行动稳定,主要对应社会文化系统。可见,社会行动系统要保证维持和延存,使社会行动结构趋向新的平衡就必须实现这四项基本结构功能。而AGIL分析框架是将行动系统的特定结构与功能建立联系而进行宏观系统分析的一种有效工具[19]。因此,此工具适用于多元主体动态协同的社会行动[20]。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结构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多元评价主体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标,制定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内容,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动态价值判断的有机整体。AGIL分析框架的适用范围是多元主体动态协同的社會行动,它主要是对宏观系统进行分析。而大学生思想政教育评价恰恰是一项需要宏观把握的、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动态的社会行动[21]。从系统论观点来看,任何一项社会认识或社会活动,不管其层次如何,都必须纳入更大的系统对其功能加以考察,才能确定其边界和外延[22]。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依据评价目标,制定评价内容,运用评价方法对教育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动态价值判断的过程[2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三全育人”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需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这就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性。AGIL分析框架适用于智能教育的分析,同理,也适用于智能教育评价的分析[24]。因此,AGIL分析框架适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结构功能分析。

根据AGIL分析框架,社会行动系统要保证其维持和延存,使社会行动结构趋向新的平衡就必须实现其四项基本功能。同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实现其四项基本功能。第一,适应功能。适应是指从外部环境中汲取生存需要的物质能量,维持系统的生存发展。适应功能主要依靠行为有机体承担[25]。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主体要从外部环境中汲取能量,以维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发展。第二,目标达成功能。目标达成功能是指通过建立合适目标,实现协调互动,使系统与环境关系达到期望的过程[26]。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就是要协调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以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目的的完成。第三,整合功能。整合功能是指促进社会行动系统的各部分协调,整合成一个大的运行系统。整合功能主要依靠组织的强力和权力来运作[27]。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就是依靠评价组织的强力和权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各部分的协调,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系统的形成。第四,模式维持功能。模式维持功能是指在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作时,能够保持整个行动的稳定。模式维持功能主要依靠制度化的价值体系发挥作用[28]。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就是要依靠制度化的价值体系,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稳定运行。

四、基于AGIL分析框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涉及教育管理和发展的问题,某种程度上是由于结构功能失调引起的[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以量代性”“以面带点”“以偏概全”“以静遮动”评价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系统结构功能不协调造成的。评价“以量代性”的形式化倾向,与适应功能有关,是对评价有机体全面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不足造成的;评价“以面带点”的表面化倾向,与目标达成功能有关,是由目标的个性化不足造成的;评价“以偏概全”的片面化倾向,与整合功能有关,是各系统协调不够造成的;评价“以静遮动”的静态化倾向,与模式维持功能有关,是由缺乏闭环反馈造成的[29]。

(一)适应功能失调导致评价“以量代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的“以量代性”问题,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仍然停留在适应规模化的工业时代阶段,不适应个性化的智能时代发展要求。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为与规模化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采用的是容易批量化的评价方法,即重视学生的认知能力,偏向以认知评价进行选拔,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知情意行”中情、意、行的评价[8],因此存在对大学生个体性关照不足的问题。然而大学生是“现实的个人”,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对对象、现实、感性的认知,不能只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0]。从学生主体素质结构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31],故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要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实践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更具隐匿性而不易测量。在规模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便于测量,因而造成评价主体过分重视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而忽视对其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出现了“以量代性”评价的现象。大学生的主体能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主体完成思想政治品德活动所必需的品德判断能力、选擇能力和行为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如果不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难以克服短期功利主义倾向,从而也就难以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只有不断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放在智能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改进自身存在的理念问题,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目标达成功能失调导致评价“以面带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中出现的“以面带点”问题,主要是因为在设定评价目标时忽略了对大学生个性的考量,较少设计大学生个性化的评价目标,致使评价主体交互性不足[18]。具体而言,“以面带点”评价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评价理念的不足。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念,学术界大致有三个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价值理念,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同构的理念,发展性评价理念[3]。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要兼顾社会要求和“自由发展”两个目标[33]。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既是教育者按照社会要求组织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基于其认知水平和内在需要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大学生自我认同与价值共识形成的过程。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只有转化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评价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另一方面,在于评价方法的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是影响评价主体实施评价的重要因素,评价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多元评价主体的协同,进而影响评价目标达成功能的实现。多元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具有交互、在场和反复的实践意蕴[34]。交互、在场和反复实践对评价方法和技术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评价方式方法的局限性,多元评价主体缺乏信息、行动的深入交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深入度不够,导致了“以面带点”评价现象。此外,评价问题的存在与技术条件的限制有直接的原因。譬如,受平台技术条件的限制,多元评价主体之间的信息交互难以突破算力、算法和数据的保护局限,要靠人力才能完成,信息共享和行动交互的效率大幅度降低。然而,人工智能为突破这一局限提供了可能。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数据的智能挖掘、智能分析、智能呈现和精准筛选提供了有效支撑,能够协同多元评价主体、多元信息源开展评价活动。

(三)整合功能失调导致评价“以偏概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需要多个主体才能共同完成,但是现实中因存在组织壁垒,各主体各自为政,导致评价方法“以偏概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协同和整体的呈现,资源和信息难以有效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表现评价也就无法有机地融通。譬如,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生工作部门承担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工作视角不同、相互之间的沟通机制也不完善,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评价与大学生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不能有效融通。这是由于评价整合功能失调造成的:整合功能的失调,造成学校、家庭、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多元主体形态之间信息沟通和共享不到位,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进而引起评价“以偏概全”的问题。根据AGIL分析框架,整合功能由评价组织结构来承担,整合功能失调与评价组织不健全有密切的联系[3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参与主体具有多元性,是一个主体系统。其中,国家、社会、学校各级部门、教师、学生、家长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主体角色,只有一个有效的评价组织才能整合多元评价主体的资源。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评价组织,多元评价主体就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分离状态而不能形成合力,那么资源和信息也就得不到有效共享,整体性评价也就难以实现。

(四)模式维持功能失调导致评价“以静遮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势必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维持功能的失调[36],导致评价的“以静遮动”。指标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核心问题[3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静态化倾向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静态化而引起的,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动态性不足则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完善而引起的。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单一僵化,缺乏开放留白,开放性、发展性不足造成其自身模式维持功能的失调,而其指标体系的静态化则引起了评价的静态化。此外,评价制度的不完善也会引起评价模式维持功能的失调,从而导致评价的“以静遮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在制度上存在评价结果与具体应用关联不足,以及与大学生成长的其他方面评价关联不足的问题。而将评价局限于某一静态固定时段,不但会割裂大学生成长的动态过程,直接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还会引起评价模式维持功能的失调,出现评价的“以静遮动”现象。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调适路径

马克思始终将人类社会看作一个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38]。基于AGIL分析框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以量代性”“以面带点”“以偏概全”“以静遮动”的问题是由于其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整合功能和模式维持功能的失调造成的。结合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根据前文分析,这些问题可以从结构功能上进行调适,即可分别从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和模式维持四个结构功能优化调适。

(一)以推进学生中心的精准评价调适评价的适应功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向精准化方向发展,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性。评价的靶向要从“宏观群体”转向“微观个体”,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评价的精准性。

第一,从“宏观群体”评价走向“微观个体”评价。大学生是具体的、有差别的、现实的个人,评价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大学生个体身上,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评价要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向精准评价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加强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在评价环节增设自我评价,使评价切实落实到大学生个体,从而增强评价的适应性,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第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评价的精准化发展。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应用人工智能推动评价的精准化发展势在必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的数据进行大规模的自主评估,实现对每个大学生个性化、即时性的精准反馈。人工智能应用到精准测评、智能算法、心理测试,可以将评价由群体评价转向个体评价,落实到具体的大学生个体上,可以逐步培养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成长数据的积累越来越丰富,评价的数據化和直观化成为可能[39]。通过“全景式”的数据记录、学习行为数据的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可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性考核;通过探索场景性评价,可以让评价覆盖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从而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只有通过对大学生个体的观照和智慧化手段精准全景的信息采集,才能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而增强评价的适应功能。

(二)以构建人机交互的评价形式调适评价的目标达成功能

第一,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拓展评价主体的范围。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多元的评价主体是确保评价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要将校内外相关的评价主体纳入协同育人平台,明确各自的权责和流程,共享数据和算法。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转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非短暂的瞬间呈现。故而,协同育人平台应坚持结果性与过程性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放在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时间坐标中去衡量,为评价主体时空贯通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人机交互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新形态。人工智能为多元评价主体的交互衔接搭建了信息平台,为大学生思想行为数据的即时生成提供了便利[40]。人工智能机器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的一部分,它所特有的客观性、即时性、延展性是人类评价主体所欠缺的,但是其刻板性、有限性、片面性恰恰需要人类评价主体进行弥补。

第三,人机交互是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主体形态。评价通过人工智能主体能够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人类主体进行定性把握。首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测点中选取可观察、可量化、可记录、可描述的指标量化;其次,应用智能感知、思想行为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预测等关键技术,对量化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存储、清洗、挖掘、分析,形成数据库;再次,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因子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展示;最后,根据数据分析得来的结果,教育者可以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动态调整教育策略,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41]。

(三)以优化全员、全程、全域的评价组织调适评价的整合功能

高校可通过成立校、院两级党委领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委员会,搭建全员、全程、全域的组织体系,为评价组织实施奠定组织基础。全员可以突出评价主体覆盖的全面性,全程能够突出评价主体覆盖的过程性,而全域则能有效突出评价主体覆盖的虚实结合性。

第一,构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分布式组织[42]。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组织形式是党委领导下的以工作为中心的直线职能组织,大学生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因此,应构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分布组织,打破部门壁垒,以每个大学生为中心、整合相关者,汇集评价资源信息。通过充分发挥党领导的政治核心和组织保障作用,将资源聚集在大学生成长的中心任务上,并聚焦到大学生成长中的关键具体任务,将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公寓管理员、家长代表、校外导师等“三全育人”的相关主体组织起来,以项目组的形式打破传统组织壁垒,协同推进多元社会主体、多维度全员育人格局的形成,进而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43],不断优化分布式组织的运行模式。

第二,构建评价“共同体”,注重全员、全程、全域的组织覆盖。学校可通过成立党委领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委员会,协同党委宣传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部等业务关联部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规划、管理、组织和实施。通过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专家小组,将资深思政学者和专家、优秀的辅导员代表和技术业务骨干纳入其中,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供合理化建议。在具体的评价建构实施中,可通过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的专家和研究人员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推动评价的技术创新和流程规范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体的全员、全程、全域覆盖和有效协同。此外,还可通过分布式评价组织和多维评价“共同体”整合多元评价主体的信息资源,实现主体、信息和资源的有效联动,达到优化整合功能的目的。

(四)以完善学生终身评价制度调适评价的模式维持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4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具有多主体、多环节、目的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进行系统性思考,既要兼顾评价的指标内容,也要注意评价的目标定位。

第一,完善指向大学生终身发展的指标体系。《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制定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45]。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一方面可以从社会和个人两个维度进行指标设计。从横向社会维度来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理想信念、价值养成、文化传承三项任务[46],可以将理想信念、价值养成、文化传承三个指标作为评价的纬度指标;从纵向个人维度来讲,认知与理解、倾向和技能是教育实施的两个重要方面,可以将认知与理解、倾向与技能、个性发展三个指标作为评价的经度指标,以突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可通过经纬交织构成指标体系。其中,具体观测点、权重等评价体系的设计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根据文件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由团队共创设计完成。评价体系设计完成后,需要倾听专家和群众意见,广泛论证,同时进行信度、效度测试,然后进行试行和修订,相对完善后再正式实施。此外,在推进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背景下,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评价之中[47]。

第二,增强评价服务于大学生未来发展的时空贯通性。评价不应局限于某一个时段或某一个学科领域,应当贯通大学生的终身发展,贯通大学生的各个方面。一方面,可以基于大数据,记录学生学习期间的所有数据,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精准画像,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以辅助提升育人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不断完善智慧评价平台的建设,对大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学业情况、身心发展等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制度体系,保障评价的顺利运行。

六、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旦内部结构功能失调就会引起评价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因此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借鉴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难题。AGIL分析框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多元评价主体、系统、动态、行动等方面具有内在适切性。应用AGIL分析框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存在的“以量代性”“以面带点”“以偏概全”“以静遮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均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结构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因此,应当对应地进行分析调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构功能的研究为评价实践中通过结构功能调适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分析框架,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評价体系化建设具有参考价值。当然,任何一种分析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但无疑AGIL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一个系统、发展、开放、动态的系统,深入的实践调研和模型优化是其后续研究的重点,而只有做到因时而异,因势而变,才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时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李渝萱,李才俊. 系统思维视角下构建高校“八维一体”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性评价体系[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8):130-134.

钱昌照.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当代困囿与重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22-24.

唐业喜. 高校智慧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 教育观察,2021(13):16-18.

王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历史衍化与水平提升[J]. 思想理论教育,2021(10):49-53.

肖海燕. 论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公共教育管理路径创新[J]. 当代教育科学,2014(7):48-51.

马雁,史志钦. 国际法模糊性建构体系中的全球治理规范秩序[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67-189

李吉桢,孔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 高教论坛,2022(1):5-8.

李芬,程兰华.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探析[J].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1(4):119-124.

吴立忠,王玉香. 论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创新[J]. 中国青年研究,2016(7):34-38.

赵世英,雷思雨,王云燕,等. 班级管理制度与班团建设相互作用关系的探讨[J]. 高教学刊,2017(3):130-131.

蒋利平.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面临的挑战与破解[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4):22-25.

吴建伟. 着力“三聚焦”推进“三全育人”[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12):19-21.

赵丽涛,于露远. 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评价及其优化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23(5):26-31.

林欣,彭伟,徐雷.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精准化问题研究[J]. 高教学刊,2020(29):170-173.

徐蓉,王潇.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增值评价[J]. 教学与研究,2021(12):100-107.

王洌瑄,王崑声,黄华津. 系统论视野下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分析[J]. 计算机仿真,2022(3):1-6.

塔尔科特·帕森斯,尼尔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M].刘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4,17-18.

杨丽茹.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中的结构功能主义从帕森斯、安德森到卢曼、施瑞尔[J]. 外国教育研究,2009(12):27-32.

李智. 从系统科学角度看帕森斯控制等级理论[J]. 系统科学学报,2017(4):25-28.

唐凡,徐海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机制[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1(4):39.

宋发亿,黎俊玲.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探究[J]. 教育观察,2021(45):27-29.

项久雨.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

王恩军,李如密. 教学评价教育:基本认识与实施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9):57-60.

李世瑾,顾小清. 跨越危机:基于AGIL模型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研究[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5):50-58.

徐安琪,孙阳春. 第三方教育评估体系的建构与运行:基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J]. 教育现代化,2019(87):142.

乔治·瑞泽尔. 布莱克维尔社会理论家指南[M]. 凌琪,等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393-396.

彭红玉. 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反思: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J]. 高教探索,2007(6):5-8.

贾春增. 外国社会学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1.

蒋晓莉. 基于AGIL模型的高校网络育人问题审视及其对策[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1(5):51-5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

冯刚,史宏月. 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与路径[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145-152.

张耀灿,等. 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吳宁,孙瑞杰,武彦斌.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回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10-11.

熊杨敬. 教育评价多元主体的共同建构:基于对话哲学的视域[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8(5):74-78.

沈壮海.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81-182.

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31.

沈壮海,王培刚,段立国,等.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5[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4.

任萍萍. 智能教育:让孩子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适应未来[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128-130.

李艳. 大数据背景下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的设计研究[J]. 教育传播与技术,2020(6):64-67.

周福. 大数据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群体对象的智能分析与把握[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56-58.

胡雄鹰. 分布式组织结构优化模拟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张智.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三方评价机制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3):17-2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56.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7-02-28(1).

黄蓉生,彭林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的时代特色及其启示[J]. 求索,2015(12):183-187.

焦立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逻辑遵循与实施路径[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80-87.

[责任编辑 祁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