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全 孙兰香 卜晓静 朱丽
摘要 小农户家庭经营是当前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发展的桥梁,也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界首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小农户与社会化服务主体对接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合作模式、关键环节、农业基础与配套设施和农业政策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小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增收;界首市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10-0166-03
近年來,围绕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安徽省界首市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切实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农业服务,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和小农户增收。多样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服务是提高小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不仅能解决农村留守“老妇幼”等弱劳动力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困境和土地资源散、生产成本过高、土地产出效率低及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等农业问题,也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3]。
1 界首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情况
2022年,界首市在小麦、玉米、红薯等作物上开展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的“耕、种、防、收、售”多环节的个性化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充分发挥村集体组织在社会化服务中的组织作用,建立了小农户按需接受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的社会化服务不仅保障了小农户产业的稳定发展,还帮助小农户实现节本增收。
1.1 龙头企业引领型
界首市充分利用农业龙头企业综合性行服务能力,发挥其行业内技术和市场的引领作用,创新企业带动村集体和增加农户收入的联农带农模式,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抓两端,农户(家庭农场)扛中间”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徽丰絮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围绕红薯、马铃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广“龙头企业+村集体组织+农户(家庭农场)”产业发展模式,公司负责供应薯苗、土地耕翻、技术管理、机械收获和产品回购,村集体组织负责土地流转、组织务工、收益核算等,有劳动力的农户参与农业务工。这种模式不仅帮助小农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性技术和市场问题,还降低了小农户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效益,服务面积达666.67 hm2,合作村集体组织发展红薯产业5个。金丰公社分公司界首市常兴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围绕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村集体组织和小农户充分合作,创新了“541+8”的产业发展模式,小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入股,每年年底可获得保底收益0.9~1.5 万元/hm2,同时享受收益的50%,参加田间管理也可以挣工钱。项目采取土地网格化管理,每个行政村聘请1名小社长,负责本辖区内的生产资料存储及发放、监工、管理、灌溉、排涝、看护、收储,享受收益的40%。村集体股份联合社负责协议签订、土地整合、测量,产量测产,利润测算,农户收入发放和公示公告,享受收益的10%。常兴农业负责制定全程托管方案,协调政府部门金融支持,组织社长和农机手的选配、培训和作业管理,整合其他社会农业资源,采购农业生产物质和农产品销售,获得一年两季粮食总产出8%的粮食作为服务费。全市合作服务村集体组织13个,服务面积2 866.67 hm2,服务农户8 000户,实现农民增收800.0余万元。
1.2 专业公司服务型
根据小农户农业产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大力推动农业专业公司开展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结合实际情况,推动从单一环节向综合性全程服务发展,逐步开展一体化全程式服务。界首市鲍氏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订单农业”模式,每年小农户签订收购订单和预先领取农作物种子,同时享受低于市场价的土地翻耕、作物播种、农药喷防、农产品收获和秸秆统收,并高于市场价10%回收小农户农产品,充分保障了小农户经营性收入,服务面积0.67 万hm2。界首市粮友农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专注无人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承担着界首市县域内及周边县市区的飞防作业、无人机销售、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年度飞防农作物面积2.00 万hm2,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1.3 村集体参与服务型
界首市砖集镇腰庄村和任寨乡亮集村利用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购买植保无人机2台,选用年轻村干部作为机手,进行技术培训,就近在本镇本村及周边乡镇开展农作物飞防。每年飞防农作物面积达0.20万~0.33 万hm2,为村集体创收8万~10万元。村集体组织也可以承担本辖区内农作物飞防任务,以购买无人机飞防服务完成任务,可获得相应的村集体收入。王集镇赫王村、砖集腰庄村、泉阳张楼村、胡集村村集体组织每年组织农村劳动力与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接,年提供劳动力800多人次,为村集体和农户获得稳定收入。
2 界首市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措施
为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能,切实做好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管理和指导,成立了界首市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领导小组成员,由分管副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加强社会化服务主体履约情况的监管,以小农户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服务的标准,以小农户实现增收为目标。
2.1 出台政策文件,梳理社会化服务内容
界首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制定界首市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大托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社会化服务的主要任务、基本要求、主要模式、实施环节、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等内容。界首市各乡镇农业业务部门根据社会化服务内容,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如小麦、玉米“一喷三防”社会化服务,明确了项目资金支持标准和申报流程,指导各类经营主体规范参与社会化服务。
2.2 确定项目流程,规范社会化服务实施
各乡镇街道农业服务部门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服务主体和农事服务中心,按照村民自愿的原则,申报社会化服务项目,选择适合自己的托管服务模式和内容,进而获得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逐步与参与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小农户通过产业实现增产增收。同时,界首市加强了“大托管”相关制度建设,统一制定托管服务标准,实时通过网络平台监控设备作业轨迹,镇、村安排监管员一线监督社会服务的内容、数量、时间、地块和实施过程,并记录成册,强化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管理。建立服务信誉评价制度,定期对“大托管”服务主体开展服务信誉度评定,对存在弄虚作假的服务主体,追回项目资金并列入黑名单,3年内不得申请涉农项目,并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3 强化资金支持,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
各社会化服务组织要按照服务合同约定,严格执行服务标准,按时按量完成社会服务,镇、村核实确认后,按照项目申报时间提供规范的项目落实资料,市农业农村局审议公示后,拨付项目资金。界首市一直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的原则,紧紧围绕实现“集中连片”的目标,聚焦小麦、玉米、红薯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方面,以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农户需求多的粮食作物为重点,根据小农户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小麦和玉米农资供应、土地整理、种植、收获、储存、病虫害防治、秸秆收集、打捆、水肥一体化等单一环节或多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效果。
2.4 融入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界首市坚持标准化的社会化服务,不仅规范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服务标准,也能够为小农户提供专业优质的社会化服务,提高肥料和农药的施用效果,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更有利于向小农户推广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种养循环、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推进耕地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提升。
3 启示与建议
界首市以“两强一增”为抓手,坚持实现农民增收为最终目标,积极培育和扶持各类型社会化服务参与主体,创新社会化服务机制,探索社会化服务联农带农新模式,满足多样化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3.1 充分尊重小农户自主经营权利,探索创新社会化服务合作新模式
在充分保护小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村集体在资源整合、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以村为单元与社会化服务主体建立订单收购、二次返利、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合作模式,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共赢共享利益联结机制,既要保障小农户在合作中的充分参与权,不被“边缘化”,也要保障双方农业生产利益[4-5]。
3.2 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性,重点解决农业产销关键薄弱环节
按照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需求,积极培育多类型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多样性社会化服务,因地制宜,按需开展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的多种服务模式。以全产业链持续发展为目标,重点为小农户提供优质种苗、机械耕种收、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和市场营销等服务,解决小农户劳动力弱化的问题。同时,要注重村集体组织的统筹作用,为小农户多样性需求顺畅对接,提供多种形式中间服务[6]。
3.3 持续加大农业基础和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社会化服务精准水平
全面落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举措,强化农业基础条件保障。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实农田排水灌溉、生产道路、农田配电等设施,统筹复垦地的土壤改良和整治;加快农业机械的研发和应用,满足皖北平原地区粮食生产的大型智能农技装备和特色产业需求的小型、轻便、多功能农业装备,有序逐步建立综合性农事服务中心,完善县域内农机智能信息调度平台建设;以蔬菜、水果等现鲜活农产品为重点,有序推进田间地头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和运营。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强化科技特派员服务,加强科技特派员服务“到村、到户、到主体、到项目”,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7]。
3.4 持续完善社会化服务扶持政策,引导社会化服务经营主体良性发展
完善和稳定农业支持政策,精准落实农业各类补贴项目,提升小农户和主体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生产技能和生产设施。强化农业金融政策,持续开展“农担贷”“直管直贷”贴息贷款项目服务,探索农业政策性保险、期货、特色产业保险和商业保险等品种,降低农业生产风险,落实落细各类农业保险政策,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满足农业生产资本合理需求。加强小农户和经营主体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加快培育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人才和农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8]。
参考文献
[1] 劉贤强,朱红丹,张利国,等.小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研究——基于324个水稻种植户的调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6(2):102?110.
[2] 杨群义,姜权.盐城市探索发展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J].当代农村财经,2021(12):10-12.
[3] 郎春晓,冯科达,阮贤萍.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对策研究——以上虞区为例[J].现代农机,2021(6):1-2.
[4] 陈湘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6):116-120.
[5] 李冬霞.释放服务主体农业科技服务动能 助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蔬菜,2022(2):1-12.
[6] 孔祥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J].农村经营管理,2018(4):17-18.
[7] 陈翔宇,李燕凌.小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研究——基于湖南省衡阳县的典型调研[J].农村经济,2021(2):137-144.
[8] 刘益平.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小农户的必然出路——基于湖南省4市8县的调研[J].农村工作通讯,2018(11):39-41.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