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梅
湖北省荣军医院感染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74)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对肺动脉或其分支阻塞引起的肺循环、右心功能障碍,临床将其分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等多种类型,在发病起初可见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咯血、咳嗽、晕厥的情况,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及干预可威胁患者生命[1]。统计显示,肺栓塞死亡率高达20%-30%,占疾病致死原因的第三位,能否及时、合理、有效的进行治疗为改善预后效果的关键措施,临床多采用溶栓、抗凝、手术、介入治疗等方案对肺栓塞进行治疗,其中针对急诊入院的肺栓塞还多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肝素为常见的抗凝药物[2]。既往在肺栓塞治疗中采用普通肝素虽可控制病情,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及预后效果,近年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发现低分子肝素在临床具有生物利用率高、副作用少等优势,为明确其在控制肺栓塞病情中价值,本文遴选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这一时间范围内,在我院通过相关检查由医师确诊为肺栓塞的80例患者研究,涉及内容汇总。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这一时间范围内,在我院通过相关检查由医师确诊为肺栓塞的80例,以入院单双数分组后每组40例。
观察组统计发现2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20~60岁(均值39.82±4.34岁),病程2~10天(均值5.25±1.42天);对照组统计发现23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20~60岁(均值39.88±4.28岁),病程2~10天(均值5.34±1.28天),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可比(P>0.05)。
纳入标准: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肺动脉CT血管造影技术确诊为肺栓塞[3];满足用药指征;展开研究前未采取抗凝药物进行治疗[4];年龄≥20岁;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治疗等各项资料其全;可积极、主动与医务人员进行沟通。排除标准:合并存在恶性肿瘤;妊娠期及哺乳期;精神及心理疾病;心、脑、肾等脏器组织发生重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自愿退出本次研究;急慢性感染;近期实施抗凝类药物治疗。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普通肝素(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H32020612,2ml:12500单位)治疗,静脉注射80IU/kg/h,每12小时重复静脉注射1次,在治疗24-48小时后增加华法林,持续给药3-5天,复查凝血功能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抗凝药物剂量,若国际标准化比值率在2-3范围内,可停用普通肝素,单一实施华法林治疗。
观察组实施低分子肝素(深圳市天道医药有限公司,H20056845)治疗,按0.1mg/kg的剂量皮下注射,每12小时重复静脉注射1次,在治疗24-48小时后增加华法林,持续给药3-5天,复查凝血功能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抗凝药物剂量,若国际标准化比值率在2-3范围内,可停用低分子肝素,单一实施华法林治疗。
两组均治疗7天。
1.3 观察指标治疗后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评价临床疗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80%,且肺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肺动脉数减少1/3;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50%,且肺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显示肺动脉数减少1/2;无效患者未达到上述标准[5]。记录两组鼻出血、血尿、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状态下肘正中静脉血3mL,记录两组PO2、PCO2、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黏附率、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等变化,并以肺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计算肺段栓塞比。分析ScTnl≥0.1ng/mL、ScTnl<0.1ng/mL状态下低血压性休克、大面积栓塞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研究涉及数据以SPSS 23.0分析,计数资料以(±s)、t展示;计量资料以(n,%)、(χ2)展示,有统计差异以P<0.05展示。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记录的临床疗效为95.00%,相较于对照组记录的(77.50%)明显升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记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相较于对照组记录的25.00%,明显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血气指标对比在实施治疗前,观察组PO2、PCO2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在实施治疗后,观察组记录的PO2,较对照组升高;PCO2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气指标对比
2.4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在实施治疗前,观察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在实施治疗后,观察组记录的肺段栓塞比、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黏附率、D-二聚体,较对照组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2.5 两组预后效果对比观察组记录的ScTnl≥0.1ng/mL、ScTnl<0.1ng/mL状态下低血压性休克、大面积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预后效果对比[n(%)]
肺栓塞以呼吸功能、肺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生理表现,在临床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为避免该病威胁患者生命,在其急诊入院后需及时采取合理、科学方案进行治疗[6-8]。目前治疗肺栓塞主要采用抗凝方案,将抗凝药物应用在非大面积肺栓塞治疗中既可改善凝血功能,亦可提升整体预后效果,其中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均为常见抗凝药物,前者在临床有广泛应用,后者则在临床应用时间较短,为明确两种药物在肺栓塞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文进行对比研究[9]。
表1-5数据显示,观察组记录的临床疗效(95.00%)高于对照组,记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预后效果均低于对照组,且在实施治疗后,观察组记录的肺段栓塞比、纤维蛋白原、血小板黏附率、D-二聚体,较对照组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低分子肝素在控制肺栓塞患者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效果中更具优势。第一在临床实践中,普通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来实现其抗凝效果,其抗凝效果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一种片段,其分子量低于肝素,与血液蛋白的结合水平较低。在临床实践中,它可以避免肝素与血浆蛋白结合增加引起的肝素耐药性。低分子肝素主要作为抗凝因子Xa,抗凝血酶作用相对较少,因此它可以有效的抗凝,同时减少普通肝素引起的出血等问题。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即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次,普通肝素的抗凝作用相对复杂,可能是许多因子结合位点对血小板功能和数量有一定影响,而低分子肝素主要与抗凝血酶Ⅱ结合,并通过抑制凝血因子Xa的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对凝血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低分子肝素治疗后患者出血相对较少[10-12]。第二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见的短链肝素制剂,糖单位少于18个,不能有效灭活因子Ⅱ。然而,使用后,低分子肝素通过结合抗凝血酶Ⅱ发挥抗凝作用,仅保留抗凝因子Xa的作用。与普通肝素相比,它对因子Xa具有更强的灭活作用,但抗凝作用较弱[13-15]。第三低分子肝素的半衰期(t1)是普通肝素的2至4倍,应用后血浆消除缓慢。然而,在应用普通肝素后,普通肝素与几种血浆蛋白结合的抗凝活性和生物利用度降低,因此低分子肝素在治疗肺栓塞方面比普通肝素具有显著优势,皮下注射第四低分子肝素以治疗肺栓塞,在用药后不会对抗血小板因子的活性产生影响,因此抗血小板聚集及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明显,且应用在临床治疗中安全性较高,既可达到控制肺栓塞患者病情的目的,亦可促进其凝血功能恢复,达到改善整体预后效果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肺栓塞治疗中选择低分子肝素安全性、可行性更高,既可改善整体预后效果,亦可促进凝血功能恢复,达到预防组织、器官损伤的目的。但基于本研究设计不足,导致选取的病例数少、研究范围较小,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偏倚性,无法为临床提供高质量的参考,因此后期需对研究中存在问题进行优化,达到提升整体参考价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