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帝内经》修辞学特征

2023-07-28 19:27李成华孔冉冉孙慧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大论清阳修辞格

李成华,孔冉冉,孙慧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修辞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我国的修辞起源于辩论和游说盛行的春秋战国时期[1],自汉代以后便转入书面修辞[2]。 “修辞”一词最早见于《易经》“修辞立其诚”之说[3]1,孔子《春秋》是中国修辞学开创的标志,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使中国修辞学走向成熟,南宋陈骙《文则》是中国修辞学再发展的标志。 近代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中西修辞学结合的典范,修辞学大师周振甫先生曾评价,“《修辞学发凡》无论在辞格的分类还是辞格内容的丰富程度上,都超过了《修辞学》《修辞学通诠》等论著”[4]。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现代修辞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探讨了修辞学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的两大分野,将积极修辞分为材料修辞、意境修辞、词语修辞、章句修辞四类,这为我们研究《黄帝内经》(《内经》)修辞格提供了框架。 《内经》运用多种修辞格使其语言生动,论理深刻,释理易懂,具有鲜明的修辞学特征。 《内经》修辞学研究为阐释中医理论和理解中医思维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

1 《内经》修辞学价值

《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各81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论述中医理法的典籍,入选《世界记忆名录》[5]。 中医学的发展得益于诊疗技术,但其文化层面的内容决定了传统医学的性质归属[6]。 《内经》不仅是一部总结两千年前中医技术的医典,也是成功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修辞学研究价值。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医文言修辞》《内经语言研究》《黄帝内经研究大成》《黄帝内经修辞研究》《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等著作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内经》的修辞学特征,对于阐发中医理论,弘扬中医文化具有推动作用。 钱超尘曾评价:全面系统地研究《内经》修辞,对于正确领会和掌握《内经》的经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7]1。

2 《内经》修辞学特征

2.1 材料修辞

材料修辞是基于意象转移和比较而形成的以熟悉事物阐释陌生事物的修辞格,包含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黏连、移就等,在《内经》中以譬喻、映衬、借代居多。

2.1.1 譬喻

譬喻,又称比喻,依据本体、喻体和喻词的隐现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在《内经》中运用近三百次[7]110,是 使 用 频 率 最 高 的 修 辞 格[8],常 用 以 阐 释 复杂的藏象理论和脉象学说,使医理阐释更透彻,语言表达更形象。《素问·平人气象论》有“平心脉如循琅玕,平肺脉如落榆荚,平肝脉如揭长竿末梢,平脾脉如鸡践地,平肾脉如钩”之论述,运用的是明喻,以“循琅玕”等为喻体,以“如”为比喻词,阐释五脏平脉之状,使抽象的脉象形象化,复杂的理论浅显易懂。 《素问·灵兰秘典论》是运用暗喻,以熟知的官职为喻体阐释脏腑功能和地位关系的典范。 如“心者,君主之官也”,将“心”比作“君主”,以阐释心主神明之功能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地位。 《素问·脉要精微论》有“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之说,说明四季正常脉象之特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善诊者……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之论,是运用借喻阐释观察脉象而知病在何脏之理。 譬喻修辞不仅使《内经》的语言更生动,还有助于阐释复杂的中医理论,为我们理解中医学的理法方药提供了新的视角。

2.1.2 映衬

映衬,又称对照,是把不同事物或相同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的修辞格,以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7]169。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以上古“知道”之人尽终其天年和今时“逆道”之人半百而衰互相衬托,先论上古之人遵循养生之道,继而引出今时之人如何养生之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天地、男女、水火相互映衬说明阴阳对立特征,《素问·平人气象论》以“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四时平脉与异常脉象对照得脉病之理。 映衬修辞将要表达的事物特征与同类事物对照,凸显其区别特征,如对照阴阳之道,映衬违背阴阳之病;藏象常变对照,表达脏腑病理特点等。 映衬辞格一改传统叙述视角,常变对照,为理解中医揆度奇恒的思维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2.1.3 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把要表述的人或事说出来,而是借用相关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格[7]126。 《素问·上古天真论》“春秋皆度百岁”和“尽终其天年”之论即以“春秋”“天年”代寿命,避免语言表达晦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之论,“清阳”“浊阴”皆为借代用法,但含义各异。 出上窍、下窍之“清阳”“浊阴”实为在脾气上升作用下向上运行的精微物质和糟粕;发腠理、走五脏之“清阳”“浊阴”实为人体之卫气和营气;实四肢,归六腑之“清阳”“浊阴”实为富含营养之精气、有形饮食物及糟粕。弄清借代所指,对于正确理解中医医理、梳理经义、明晰中医脏腑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2.2 意境修辞

意境修辞多是基于语境形成的依托社会或语言环境理解的修辞格,包含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叹等,在《内经》中比拟、避讳应用较多。

2.2.1 比拟

比拟包含拟人和拟物两类,即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物当作物来描述,使人印象深刻,妙语解颐[9],《内经》常用比拟辞格阐释脏腑喜恶和情志相胜关系。 《素问·宣明五气》有“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之论,将五脏拟人以阐释五脏习性;《素问·阳应象大论》中“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将七情关系比拟为胜负关系。 《素问·五常政大论》有“故乘危而行,不速而至,暴虐无德,灾反及之”之论,类以人之“无德”论六气关系,言岁运不及,所不胜之气乘虚侵入,反招灾害。 《灵枢·五味》有“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及“酸走筋、咸走血、辛走气、苦走骨、甘走肉”之论,将五味比拟为行走动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五味在人体的循行及特征。《灵枢·逆顺肥瘦》所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亦用“走”说明经络循行动态不息,将复杂的经络循行形象有序地展现出来。 比拟修辞为理解抽象的情志关系、五运六气和经络学说提供了具体可循路径。

2.2.2 避讳

避讳,又称讳饰,是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便直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的修辞格[3]111。避讳为中国特有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10]。 因古人对人体某些器官、病名、生死、称谓等忌讳颇多,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内经》在语言表达上亦受这一环境影响,存在大量避讳修辞。 如以“魄门”讳饰肛门,以“阴器”“宗筋”“篡间”讳饰生殖器;以“醉以入房”“阴阳和”“两精相搏”“两神相搏”讳饰男女交媾;以“泾溲不利”“不得前后”“仓廪不藏”“水泉不止”讳饰大小便不利之症;以“度百岁乃去”“百日尽已”讳饰人之死。 避讳修辞不仅使《内经》更具文学色彩,对于古文校勘、理解古奥医籍和辨别版本真伪具有一定意义[11]。

2.3 词语修辞

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品、回文等辞格归为词语修辞,这类修辞主要表现在字面表达上,在《内经》中运用较多的是省略和警策。

2.3.1 省略

省略包含积极省略和消极省略两种,前者可省略不写或只写一二语了之,后者再分蒙上省略和探下省略两类[3]148-150,《内经》的省略多为只写一二语的积极省略和蒙上消极省略。 《素问·奇病论》论及胆瘅之病,有“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之说,经文只说明治疗部位,具体治法经文一语带过,读《阴阳十二官相使》得其法。 《素问·评热病论》提及“风水”之病名,又言“论在《刺法》中”与《刺法》所论风水互参。 《素问·腹中论》关于“伏梁”之病的治疗,亦有“论在《刺法》中”之说。 《素问·病能论》关于“人之不得偃卧者”的治疗,有“论在《奇恒阴阳》中”之说。 《素问·上古天真论》以女子七七、男子八八论生长发育过程,因所论皆同,“二七”“三七”等前均省略主语“女子”,“二八”“三八”等前均省略“男子”,以避免重复而求连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论疾病治疗规律,病初发可用刺法,病胜可待其衰后用刺法,经文省略谓语“可刺”。 省略在《黄帝内经》中随处可见,有学者统计《素问》前34 章运用省略的频次为997次[12],《素问》全文“之”“其”“此”“是”“何”“者”和“所”等代词的使用频次分别为3.3%、2.2%、0.4%、0.3%、0.6%、1.9%、和0.7%[13]。 省略修辞避免了重复叙述造成的累赘,体现了中医古籍言简意赅的语言特征,正确理解省略修辞是准确诠释中医理论的前提。

2.3.2 警策

警策,又称精警、警句,是语简言奇而含义精切动人的修辞手法[7]210,或将简单明了之事简练展现,或在表面无关表达中阐释深意,或用看似矛盾话语阐释真理。 《内经》有许多事医箴言,如要求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用针之人须了解五运六气变化以及人体阴阳盛衰虚实,否则“不可以为工良医”;诊断前要“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诊病时要“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告诫医者“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内经》多篇采用“先论天地,后论人体”,前后看似无关,但蕴含深意。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先论天地阴阳,再论人体阴阳;《素问·六节藏象论》先论天之六六之节,再论六六之节对人体脏腑影响;《灵枢·五变》先论匠人斲木,再论人的体质差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先论四时特征,再论人的养生之道和发病规律等[14]。 警策修辞不仅为医者提供了至理箴言,也为由已知论未知,理解人体复杂的生理、病理规律提供了思路。

2.4 章句修辞

章句修辞多是由两个或以上句子形成的突出句间关系的修辞格,包含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等,《内经》应用较多的是对偶、排比和层递。

2.4.1 对偶

对偶是字数相等、句法相似、成双作对排列的修辞格[3]162。 两句意义相似的称为正对,两句相互补充衬托,相辅相成;意义相反则为反对,两句相互对照,对立统一,相反相成。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中古至人“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圣人“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贤人“法则天地,象似日月”,皆为正对,论内外兼修养生之道。 谈论气机升降之理,《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言气机升降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为反对,告诫人们遵守阴阳之道。 《素问·移精变气论》亦有“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志内守的重要性。 对偶辞格为汉语独有,不仅增添了语言的形式和韵律美,而且能显示汉语特有的文化色彩[15],体现《内经》语言的诗性美。

2.4.2 排比

排比是同性质的事用结构相似的句法逐一列出的一种修辞格[3]163,较之对偶,不要求字数相等、两两相对,具有条理清楚、气势贯通的特点。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论上古知道者的养生方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以“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论四时特征,《素问·金匮真言论》以“东、南、西、北”论四时风之特点、病变和治疗部位,《素问·灵兰秘典论》论十二官地位和特点,《素问·异法方宜论》以“东、南、西、北、中”五方差异论“一病而治各不同”的道理等。 排比修辞使《内经》在叙述形式上趋于一致,在表达气势上更加条理,使内容表达更具全面性和说服力。

2.4.3 层递

层递是将语言排成从浅到深、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轻到重层层递进的顺序的修辞格,逐层递加的叫递升,逐层递减的叫递降。 《素问·上古天真论》以女子七七、男子八八论男女生长发育规律为递升,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养生之策为递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先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素问·阴阳离合论》以“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论阴阳的无限可分性,《素问·生气通天论》以“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论一日阳气盛衰之变化,《灵枢·天年》以十年为期论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层递修辞使《黄帝内经》在语言上逻辑有序,内容上层层递进,论理上清晰明了,体现语言的文学性特征。

3 结语

《内经》约15 万言,论理深刻,注重修辞,既是一部医学巨著,也具有很强的修辞学特征。 《内经》丰富的修辞格,使其在语言表达上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在论理方式上浅显易懂,避免艰深晦涩,体现了中医思维模式,更具说服力。 《内经》修辞研究,能深化对中医理论的认识,助力中医文化的阐释,为中医技术和文化融合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猜你喜欢
大论清阳修辞格
汽车发动机机械故障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研究
中医小知识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福晋与王爷的爱情轻喜剧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寒热”“形气肿痛”探析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阴阳大论》今何在
江苏清阳机器有限公司 原江苏清淮船舶机器制造有限公司
“奇问”修辞格的特点、功能及判断方法
论述运气“七篇大论”与《素问》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