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青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阅读和背诵诗词了,是母亲引领我走上了读诗和背诗的道路。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每个周末,母亲都要捧着一本《宋词三百首译评》,带我学习里面的诗词,并要求我背诵其中一些名篇佳作。
我出生、成长在河南北部的一个农村,家中有一个宽敞的小园,这里种植着桃树、杏树、石榴树、月季、迎春等花草树木。每年春天,盛开的鲜花都会将这个小园打扮得姹紫嫣红。
母亲教我的第一首诗词是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我背诵这首诗词时的场景。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园里的桃花已经枯萎,粉红的花瓣在春风的吹拂下舞动着身姿洒向地面,空中的燕子也在叽叽喳喳地抒发内心的欢畅。片片桃花如同红雨,传递出落英缤纷时的浪漫。在如此美妙的景色里,我手捧着书本,口中一遍遍吟诵着:“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那时的我并没有很深的领悟力,无法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内心情感和所思所想,但我被语言本身的优美深深吸引住了。看着眼前的景色,念着晏殊的词作,我突然感觉他所描写的就是我眼前见到的场景,原来千百年前的诗词离我们竟然如此近。从此以后,我深深地爱上了诗词。
本科时,我机缘巧合进入了哲学专业学习。大二下学期,我有一门专业课是中国美学史,老师推荐的教材是北京大学叶朗老师编写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在这本书中,关于诗词美学的讨论,叶朗老师多次引用了叶嘉莹老师的观点,由此我认识了叶嘉莹老师,并开始阅读她的诗词赏析著作。叶嘉莹老师对诗词的讲解非常细致,她从语言符号学、接受美学等角度分析诗词文本,通过中西结合的方式赋予诗词诠释以新意。而且,她会结合自身的经历来理解诗词,通过情感共鸣,深刻地感悟作者创作时的内心波澜。她将自己对诗词的感悟和自身阅历紧密结合,用“弱德之美”来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挫折和考验,用自己的崇高人格为我们树立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
2017年冬天,我從网上得知叶嘉莹老师将在南开大学举办一次公开的讲座,当时就萌生了要去现场聆听的想法。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我迫切地想要见到这位让我领悟到诗词之美的学术前辈。于是,我购买了前往天津的高铁车票。见到叶嘉莹老师的那一刻,我心中无比激动。她满头银发,但头发依然浓密。她戴着一副两边带有镜链的眼镜,深邃的目光中传达出对诗词的热爱和对后辈的殷殷期望。她身穿深紫色外套,还披有绣着花纹的淡紫色披巾,雅致得体,落落大方,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知识分子的优雅。
叶嘉莹老师虽然已经90多岁了,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她坚持站着讲课,而且一站就是三个小时。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自己的诗词作品,也讲自己对后辈的嘱咐和希望。她说:“我之所以九十多岁了还要站在讲台上,是因为我真的热爱诗词。诗词中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我要是不把它讲给学生,我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未来的学者。”她的心愿只有一个,就是让诗词文化代代相传,“柔桑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本科毕业后,带着对诗词和书画的热爱,我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成为一名以中国古典美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硕士研究生。研一上学期,《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启新一季节目的选手招募。带着对诗词的热爱和在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愿望,我报名参加了这次招募活动,并精心创作了41幅诗词飞鸟图。节目组选手导演对我的诗词飞鸟绘系列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凭借着这套国画作品和深厚的诗词功底,我顺利地通过了电话面试、笔试、面试等层层选拔,从40多万个报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百人团中的一员。后来,我又凭借出色的表现,从预备团中进入现场青年团,在青年团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最终登上了节目的主舞台,现场展示了自己的绘画作品,赢得了主持人和点评老师的称赞。
硕士毕业后,我从事过一段时间考研培训工作。刚开始,我对这份工作葆有激情,但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时光的流逝,我越来越觉得这份工作是在重复知识,我还是希望能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能够在学术上日益精进。怀着这样的想法,我参加了2023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研究生考试,而所选的导师正是我童年时反复背诵的那本《宋词三百首译评》的作者朱良志老师。
后来,我顺利通过了材料审核,进入了复试环节。面试时,我在自我介绍中讲述了自己童年时阅读朱良志老师著作和后来参加诗词大会的经历。题库作答和研究计划陈述环节结束后,进入自由提问环节。我对诗词的喜爱和与诗词相关的经历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朱老师询问我参加诗词大会的经历,另一位年轻老师与我探讨诗词创作的相关问题,还有一位老师为我推荐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些名师。我感受到老师们对我的欣赏,这得益于我长年累月在诗词领域的研究和学习。
十天过后,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官网上公布了2023年博士研究生的录取名单,我很幸运地名列其中,我想这要得益于诗词给我带来的幸运。同时我不由得感叹命运的奇妙,或许母亲在给我选择诗词背诵教材的时候,只是随机选择了一个译评本,但年幼的我由此开启了和这本书的作者的缘分。
那时候的我不会想到,本科时我会学习哲学,硕士时我会学习美学,之后会有机会参加《中国诗词大会》,也不会知道我会顺利地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更不会知道我的指导老师就是《宋词三百首译评》的作者朱良志老师。所以,这种种经历真的让人不得不感叹命运的奇妙,而我二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也和诗词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未来,我还会葆有对诗词的初心和热情,也会不间断地学习诗词,感悟诗词之美。我特别好奇未来我与诗词之间还会发生什么样的精彩故事,但无论怎样,都要感谢自己坚持阅读诗词,才会有如此美妙的人生际遇。
(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