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君平
几位朋友,爱石成癖。稍有空闲,便走山行水,披风沐雨,寻石觅奇,乐此不疲。我观诸君藏石,皆有一种天地灵气。那多彩多姿、奇形怪状的石头,秉天地之韵,得日月之精,观之赏之,心海会荡起层层涟漪。我想写点石头的文字,写点这些被大自然物化的神奇,便循着朋友的足迹,走进他们中去,感受石头给他们灵魂撞击的电光石火。
一
家乡的丹江、鹳河,岵峰、霄山,八大山系,四大河流,孕育了同丹淅文化一样古老的石头历史。源于秦岭的丹江,历经800里蛇曲斗行,由陕入淅后,一路敞开胸怀,接纳淇河、滔河、鹳河三大水流,淌翠流玉,滔滔东南。蜿蜒的山岳,纵横的河流,秦岭板块与扬子板块的地质过渡,哺育了山清水媚的丹淅走廊,化育了丰富多彩的奇石资源。
有一种说法,淅川2800多平方公里的山川,几乎包揽全国所有的石头类型。在辛君塞满奇石的卧室客厅,讲起石头头头是道的他,交给我一个材料。这是一个有着上百个种类的石头名录。近万名淅川玩石人,玩的是自己的个性,自己的风格。灵壁石、太湖石、七彩石、金钱石、钟乳石、图案石和丹江红、菊花石、动物化石等。猫眼玛瑙、虎睛黄腊、鸡血绿玉,诸多珍贵石种,亦不乏其类。尤其是亚洲独有的虎睛石,更以其独有的质地,享誉一方,为市场垂青。
而今,伴随奇石文化的兴起,沉睡千年的石头,告别山野,走进了高雅的文化殿堂。以奇石馆店为标志的赏石、藏石,成为山城一道风景,吸引着县域内外越来越多的眼球。
他姓石,似乎上天注定他要与石为伍。20世纪90年代初,他创办淅川第一家奇石根艺馆,成为淅川玩石界的先行者。说起石君,他人姓石,人玩石,竟与石头打了近40年的交道。生于大山、长于水畔的他,乡办玉器厂的工作经历,成就了他县矿产部门供职的机缘。应该说,他生命的大半都与石头相伴。地质选矿,鉴石寻宝,奇美的石头,给了他一次次收获,一次次惊喜。他的藏石,大的十几吨,小的如拳头。这些石头,或瘦、皱、透、漏,自成风景;或千里一瞬,自然成画。千姿百态的石头族群,“映朝霞以散锦,流夕露以垂玉。”一石一天地,一景一首诗。鬼斧神工,灵石可语。
在石馆逗留,我犹喜墙上悬挂的《米芾拜石图》。石君说,图为襄阳石友所赠,系米公祠碑石拓片所得。一米多高的卷轴,高拔嵯峨的太湖石,道骨仙姿,洞窟叠累,丑中见美。米芾博带宽衣,双手抱拳,仰目望石,弓身上拜,信徒般虔诚。《宋史》说:“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之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
石君醉心于石,视石为友,与古今藏石者一样,同那些有感情、会说话的石头真情甚笃。数十年间,在石头中修身养性,乐于其中。他馆藏的万块奇石,已成为他生命的一个部分,成为他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
去年,石君已由供职岗位退了下来,玩石,品石,含饴弄孙,间或与三两石友,论石说道,日子过得淡定,坦然,充实,有味。
二
石头身上,有着民族文化的骨血。
乍看起来,冰冷的石头,或处山间,或宿江河,默然于山林、泥沙,卻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石头所释放的信息,彰显的是民族文化基因。可以说,炎黄子孙的历史,就是石头的历史。“击石取火”“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启母化石”,在历史上,许许多多神话传说,见证的是石头与人类的血脉根源。从人类祖先使用石刀、石镰、石斧,到远古的祭天礼器,石头支撑的是一种原始的人文精神。悟空出世,宝玉投胎,古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所宣示的石头精神,成为一种“生命”见证,定格着民族文化的悠久与神奇。
“水调歌头”,是一家定格“天地神奇”的奇石馆。琳琅满目的奇石之中,浑圆饱满的火山蛋尤为起眼。火山蛋亦称石结核,铁质铁色,大如筐箩。馆主邹君,对这种神秘的石头情有独钟,给这种中间凿空的圆石取个诗意的名字:乾坤石胆盆。此类石头系地壳运动,火山岩浆喷发冷却后凝固而成。天降地赐。一枚石胆,滚圆光滑,经地母化育,又喷发九天,一番上下轮回,完成了一次沟通天地之旅。石盆之内,有水清澈,久存不腐。植几株水仙,放几尾游鱼,仙姿媚态,遨游江山。观之赏之,会让人神骛八极,思接千载。
挚意书画,尤擅画竹的邹君,天性浪漫,集书画、古玩、藏石于一身,诚有板桥遗风。他讲,去毛堂山区写生,见农家门前有铁色圆石凿成的畜槽。奇而问之,竟是天雨山洪送石而至。以为天降神物,富贵吉祥。便凿石为槽,喂猪喂羊。结果是:猪长肉,羊上膘,槽头兴旺,肉味鲜美。村人见之,纷纷效仿。皆登山寻石,凿成食槽。于是,山村内外,家家猪羊满圈,户户财气临门。
其实,原因很简单。石胆凿槽,天然保鲜,畜禽用之,食鲜如初,抗灾祛病,生长快,赚钱快。自然是金盆送福,瑞石添财,天降吉祥了。
邹君喜欢山石,更喜欢水冲河石。在他的馆藏奇石里,丹江红光泽温润,喜庆高贵,放在家中,红红火火。他说,玩石是审美艺术,发现艺术。石头这东西,说它像啥?啥都像,啥都不像。就在这似像非像之间,去寻求美的张扬,美的存在。经过河水搬运、打磨的水冲河石,沉静、光洁、滑润,线条灵动,极少浮气。其质,其型,其画,其韵,天然雕饰,神翰仙墨,会让人获得艺术熏染和精神享受。
一次,邹君去拜访石友,见朋友一块水冲河石,被弃之角落,顺手拂去尘土,凝目而视,感觉图案别致。反复察看,见青质白章的平整石面,有拄杖老者,面向二童,似做问答之状。不由双目一亮,唐代诗人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句,倏然涌向脑际。一个发现,心有灵犀,点化了石头的意境,石头的生命。涉石不深的朋友喜不自胜,即刻涤尘打蜡,摆上几架。翌日,有客来访,愿以3500元购买……一天前还弃之如废的石头,转眼身价倍增。藏石者以奇货自居,说啥不肯出售。
看来,给冰冷的石头赋予生命,是玩石人知识和修养的展示。觅石在“缘”,功在石外。具备一双慧眼,石头就有了飞翔的灵魂。可我想的是,世上万物,皆有自己的路径,自己的艰辛。千年之石,经多少风蚀雨洗,河水冲刷,才完成自己的重生。
三
我逗留于山城奇石馆店,徜徉于光怪陆离的奇石中间,就像走进天然艺术博物馆。审视那“大雅不雕,锁定苍生”的石头艺术,灵魂便与天地对接起来,感觉已与自然同在,与造化同在。
我曾写过一篇《感悟奇石》的短文,说的多为奇石与传统文人的情结。玩石赏石,自古有之,这大概与古今文人的书卷之气有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称赞宰相牛僧孺“待石如宾友,视石为贤哲,重石如宝玉,爱石如儿孙。”宋人杜季阳在谈到奇石成因时说:“天地之精气,结而为实,负土而出,状为奇怪……虽一拳之石,而能蕴千年之秀。”古人赏石,藏石,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返璞归真。”陆游说:“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表现的是玩石者虚静中灵魂融于自然的悟道,是学养情操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丹阳湖石博会馆馆主张君,斋内作书,斋外寻石,既是颇有名气的书法家,又是玩石界的大名人。不惑之年,他在完成中央美院研究生学业之后。更把书画、玩石视为圭臬,孜孜以求,相得益彰。为寻美石,高山流水,踏破铁鞋,十年之间,骑坏了八辆摩托,换了三部汽车。寻石有成,书亦精进,由石头追寻书画之妙,由翰墨印证石头之美。他的馆藏奇石,有鹳河水冲字石两块:质地,大小,形状,色泽,如出一模,浑然如一。两块字石,一“山”一“川”,青底金字,魏碑书体,章法古朴,气势飞扬,如出名家之手。我伫立石前,完全被大自然的神奇妙笔所动容。觉得冥冥之中,似有神奇之手,匠心独运。否则,哪有如此神来之墨?
奇石的发现与品赏,是一个审美过程,一种艺术创作,是艺术与灵魂的共鸣与互动。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一生爱石,画石,品石,论石。他说:“一块元气结而成石”,“陋劣之中有致妙也。”在我看来,丹阳湖石博会馆的致妙之石,是一块高约35公分,宽25公分的图案石。藏青色的石面,乳白色的纹理,成天然“鹳鸟戏水图”。画中鹳鸟,翅翼双展。下有曲线蜿蜒,如水波荡漾。鹳鸟雪影仙姿,劲喙如钩,俯冲向水,动感强烈。伫立石旁,似能听到翅翎扇动之音。
这是一块鹳河水冲石。鹳河之名,本就来自鹳鸟栖息之地。今天,成双成对的鹳鸟,仍以这里为家,翻波戏水,啄鱼觅虾……我曾疑之,难道山河也要给人一个见证:鹳河自古就是鹳鸟的家园。只有它们,才是鹳河的主人……自然形成的“鹳鸟戏水图”,“尽天画神镂之巧”,诚如明人徐霞客,看了云南大理石画图所叹:“丹青一家皆为俗笔。”我观奇石,仿佛觉得,鹳鸟入石,是否鹳鸟祖先,因恋其山川美景,影印于石,等待后世有缘者赏之、藏之?
奇石艺术,在于形似,更在于神似。
山城有家大地奇石馆,孔君所藏丹江水冲石:“官印”“古砚”,落落大方,造型古朴。两块石头,质坚纹细,温腻滑爽,有真假难辨之妙。“官印”浅黄底色,碗口大小,透视出皇家印玺之庄严;“古砚”青灰色调,凹陷处有两处墨痕溢出。典雅浑厚,惟妙惟肖。这些石头,承天地雨露滋润,受丹江冲刷雕琢,外出展评,双双拿回大奖。
四
淅川玩石人众多,尤其是那些以翰墨为生,从事书法绘画和音乐、文学的玩石者,更是玩出了自己的品性,自己的情调。他们从赏石中获取创作灵感;由图案悟得绘画技巧;从造型寻求雕塑之美;由字石发现书法艺术;视内容阅读文学故事。
孙君、李君同为中学教师,亦是山城享誉一方的书法、音乐大家。在他们看来,石头的线条,与传统书法有相通之处。甲骨文、金文、篆文乃至魏碑宋字,一点一划,一撇一捺,石上多有可寻之处。仓颉造字,以物为像,凸显着大自然的元素。佑军养鹅习书,怀素观舞狂草,书法大家的笔墨生涯,常会师以自然,无不从大自然的物象之中,撞击出创新的火花。石头的纹理、神韵,点化于书法,书家仿之,悟之,让作品更具灵性,更具天韵。
走进孙君恬淡雅静的居处,充满阳光与绿意的小院,全是石头的天下。门口,墙角,树下,走廊,厕所,卧室客厅,楼上楼下,石头族群,讲述的都是主人的雅兴志趣,在他这里,每块石头都在进行自己的禅意表达。他的家藏奇石,山石河石共参,各显其美。山石有:灵壁、太湖、金钱石、大理石、珊瑚虫化石,形态各异。河石中,象形石、图画石,五彩纷呈,赤橙黄绿,尽显其彩。
有块署名“吾师”的丹江水冲石,红、白、黑、蓝,色块斑斓,相映成趣。像装入玻璃瓶里的玛瑙罐头,颗粒相掺,独立成形。孙君说,这是一个石头组成的家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相处,亲密无间。石头阐释的道理:是团结,是大度,是容人。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玩石让他玩出了哲理,玩出了品性。
不大的客厅,有主人自己动手做的陈石几架,陈放着主人最珍爱的石头。品赏之余,惠以嘉名;配上几座,归类排列,玩石人让石头之美展示得淋漓尽致。每块石头还附以诗文卡片,来路,质地,秉性……给石头存下生命檔案。在这里,石头有了姓名,有了身份,有了书香,有了思想。
由孙君的诗文卡片,我读到了玩石者钟情山水,执着于石的步履足迹;读到了高山碧峰、秀水媚姿带给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心灵愉悦。
五
与石界朋友交往多了,寻找一种觅石的感觉,一种体验和发现的冲动,便在我心底萌生。追随朋友的步履,问道河山,企图与一块可意的石头相遇。
这是一个秋天的晴日,我骑上电车,直接来到鹳河水岸。正施工的建桥工地,乱石堆岸,积水成潭。站立河岸,低头寻觅,忽见水洼之处,堆石累累的坑坡,一块沙拥石压的青石,几许黄斑,隐隐呈现。不由脚踩乱石,一步步向坑洼深处移动。一步未稳,脚已滑入水中。也顾不了许多,干脆站立水中,一手扶石,一手撩水。以手当刷,涤泥剔沙。一幅青底黄斑的画图,便清晰起来。
这是一块高约30公分的条形青石,立体画面有青黄分明的人物形象。朋友讲过,人物图案为奇石上品,颇为难得。我喜出望外,仔细端详:画面人物,形体瘦削,头颅光滑,双手捧于胸前。弓腰低首,面壁而立,做默然祈祷状。
回到家中,用清水再次清洗,涤刷。找来石蜡上光。打了蜡的石头,色更洁,光更亮,青者更青,黄者更黄,形象愈加突出。置于书斋,含滋吐润,陋室便增添几分宁静,几分温馨。每当读写累了,起身看上几眼,便觉眼明心泰,困意顿消。静听石语,犹与良师共处。宁静之处,山间风声,江河涛音,充耳而来。心里在想:携石而归,乃缘分也。便与石头对起话来。石对我说:若非有缘,被尔发现,吾将与石兄沙友一样,葬身桥墩,再无出头之日。我对石言:多少次河岸行走,皆空手而归,今石兄隐身沙石,专等吾来,方现真身……这都是天缘相合,缘分所致啊!
王阳明说过,“汝未来看花时,此花与人同寂。汝来看花,花与你同时明白起来。可见此花不在你心外。”阳明老先生说的是花,又何尝不是说石呢?花如解语,石亦懂人,在我看来,花与石同为性灵之物。
说起来,我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玩石人。只不过是兴趣一时的叶公好龙。有幸与“面壁”奇石不期而遇,是个偶然。我默然想着,如果同石界朋友一样,望峰息心,品石增慧。走向山林,走向江河,用心灵去解读石头内在的奥秘,在寻石觅奇的过程中,享受石头给予的快感;在奇奇怪怪的石头中间,体验生命,感悟人生,乃人生之乐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