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的问题与优化

2023-07-25 03:26陈朝晖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素质育人区域

摘      要:从2016年起,中考改革逐步全面铺开。作为中考改革制度的一部分,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与课程改革同步、从区域到学校推进的系统工程。目前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选拔”思维统筹设计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指向中考招生錄取,“育人”思维有待加强;区域组织管理主要指向行政管理,专业引领与支持不足;学校评价程序设计有问题,主要指向评价等级结果,过程性评价不够。可采取“区域—校本”推进策略来加以优化,即以“育人”思维引领综合素质评价,做好顶层设计;区域行政领导与专业引领相结合,做好组织管理;学校完善程序设计,加强过程性实施,实现育人和选拔双重功能。

关 键 词:初中生  综合素质评价  区域推进  “区域—校本”

引用格式:陈朝晖.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的问题与优化[J].教学与管理,2023(19):67-69.

2016年新一轮中考改革逐步全面铺开。作为中考改革制度的一部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是一个与课程改革同步、从区域到学校推进的系统工程。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采取从区域(省、市、区)到学校统筹推进、层层落实的方式,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区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统筹设计、组织管理、推进落实。在这一过程中,区域和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面临很多问题。

一、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存在的问题

从“综合素质评价”首次在政策文本上出现到逐渐在初中学校实施,一直采取的是自上而下、从区域到学校的推进策略。国家相关政策文本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实施只给出方向性说明和规定,区域和学校在实践操作中遇到很多问题。

1.以“选拔”思维统筹设计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指向中考招生录取,“育人”思维有待加强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生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评价内容、区域和学校职责提出要求,主要指向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综合素质评价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1]。从以上文件可以看出,地市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制定区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实施办法,而学校需要制定具体细则和操作程序。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的是市—县(区)—校三级管理体制。

通过分析一些省市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或办法发现,部分省市过分强调了由初中学校得出等级性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主要指向中考招生录取。在评价内容方面,侧重对评价内容层层分解,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程序和方法上,主要采取不同评价主体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打分、相互打分、教师评分;在评价结果上,采用综合加权的方法计算出分数,或者转换成等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每一个等级的比例有严格规定。这与通过考试计算出学生成绩的优秀率、及格率的思路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在考试后才会被划分为优良中差等几种等级,而综合素质评价事先已规定好各个等级的比例,是一种典型的选拔性思维。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政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2014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的出台。该文件对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内容、评价程序、组织管理都提出了新要求,特别强调“坚持常态化实施”,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参照执行。在材料使用方面,强调教师利用写实记录材料来对学生进行分析指导,而不只是在招生录取中使用。综合素质评价仅把重点放在评价等级结果的评定上,是不符合国家政策初衷的。从区域到学校,在制度设计上,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制定标准、如何分解评价指标、如何设置权重以得出科学、客观的评价结果用于中考招生方面,还应考虑如何以综合素质评价为抓手,通过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校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发展。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组织管理主要指向行政管理,专业支持与引领不足

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实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需要区域和学校不断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践摸索。无论是区域还是学校,除了做好行政管理之外,还要做好专业指导和引领。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行政管理方面做得较好,专业支持与引领不足。

在行政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部门条块分割,协同不够。从区域层面来看,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一般由基础教育处负责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还涉及众多其他部门,比如思想品德方面可能涉及德育管理部门,学业方面涉及学籍管理部门、教务管理部门,体育、艺术方面可能涉及体卫中心,电子平台建设方面涉及信息技术部门。如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畅,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就很难顺利开展。比如,某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在推行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调动了不同部门参与,基础教育科总体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学校在市级综合素质电子平台录入信息。但此前学籍管理、体育体质监测、学生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由不同部门负责,他们的上级管理部门也各自开发了不同的信息平台。这样一来,学生、家长和班主任教师要多个平台录入信息,增加了师生的负担,也给他们留下“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信息录入”的印象。而且各个平台之间在导入数据时经常出错,极大地影响了师生的积极性,难以达到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预期成效。

在专业引领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存在很多不足。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统筹设计之前需要组建专业团队进行调研,听取不同群体的意见与建议;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需要对方案科学论证;实施过程中需要对学校进行专业指导,解决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但现在的专业人员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对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制定比较随意,科学性有待提升,对评价的程序与方法缺乏指导。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程序设计有问题,主要指向评价等级结果,过程性评价不够

在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所制定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中,操作程序大体按照2004年文件的规定,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时,也基本上按照“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班级评—学校审核—备案—上交”这样的程序来进行。比如,某市某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程序为:①资料整理。班级评价小组对毕业班学生三年学业成績、个人特长、获奖情况等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经核定确认后由组长录入电脑。②学生自评。学生对三年来自己的发展情况进行自我描述,不超过150字。还规定这一条可以忽略不做。③学生互评。每一位学生按照评价标准和说明对本班每一位同学(包括自己)进行等级评价,采用填涂机读卡的形式进行。④教师评价。也是采用等级评价。⑤结果合成。将各评定主体评出的等级A、B、C、D分别赋值为4、3、2、1,按照P=0.4ph+0.3pj+0.3pt算出总分值,四舍五入后还原成等级。其中ph代表学生互评、pj代表教师评定,pt代表统一考试、考查等硬性评定结果。无统一考试、考查项目的等级评价按P=0.5ph+0.5pj计算。从操作程序上来看,主要指向等级结果的达成,“评价程序被简化、量化,注重选拔性功能,忽视过程性功能”[2]。

二、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 “区域—校本”推进的优化策略

1.以“育人”思维引领综合素质评价,做好顶层设计

综合素质评价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育人”,因此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发展。以“育人”思维统筹综合素质评价,做好顶层设计,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校本”实施的前提。

首先,要明确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与意义,以“育人”思维引领整个综合素质评价的顶层设计。“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的首要工作是综合素质评价理念的宣传与渗透。”[3]要转变评价观念,创设良好的评价文化,构建良好的评价生态,把综合素质评价看作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转变教育质量观,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必须正本清源,不能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的附庸。”[4]综合素质评价指向学校教育的深度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发展目标;促进校内外教育结合,实现整体育人目标;重视培养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校关注人才培养特色[5]。

其次,在“育人”思维的引领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细化评价内容、设计评价程序和方法时,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确定,保证在区域的大框架下给学校留出校本化实施的空间。在评价内容方面,应细化和完善五大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比如北京市制定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框架,把参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走进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战纪念馆,参加学科实践活动等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体系,学校在指标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与细化,突出学校育人特色。

最后,在“育人”思维的引领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不仅要呈现结果,也应该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评价结果的使用也不仅要适用于高中招生,更应该用于平时的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北京市开发了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部分学校还开发了配套的纸质版成长记录册。通过这些过程性材料,教师对学生的发展状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在了解学生的优势、不足、特长、爱好等方面的基础上,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2.行政领导与专业引领相结合,做好组织管理

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既要通过行政部署来推动,也需要专业引领。从行政管理上看,需要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明确主管领导、主责部门和负责综合素质评价具体工作的人员等各职能部门的分工。比如,北京市海淀区教委负责区域内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成立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由教育行政部门、政府督导部门、教科研部门等组成,形成行政—科研—技术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明确了不同部门的职责,教委基础教育二科负责区域内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组织管理与统筹协调,教科院负责提供科研支持与服务、技术中心负责网络技术问题,通过不同部门的分工协作推进初中综合素质评价顺利实施。

此外,还要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培训、交流活动。通过培训,提升学校评价理念,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与素养,让教师掌握评价技术、方法,为综合素质评价顺利实施奠定基础。除了行政推动之外,专家的专业引领也非常重要。因此,需要组建专家团队,及时跟进,不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解决区域推进中的各种问题。

3.完善程序设计,加强过程性实施

“仅仅把综合素质评价的关注点放在高一级学校招生使用上,进而忽视综合素质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则会导致综合素质评价沉溺于对功利化的追求,同时也会导致初高中学校在实施评价时集中突击,反而使评价过程流于形式,其评价结果也很难在高一级学校招生中使用。”[6]因此,要完善评价程序,处理好“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平衡关系。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操作程序至少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日常评价的操作程序,一种是毕业前终结性评价的操作程序。日常性评价的操作程序为:开展活动—写实记录—交流、互评—反思、改进;毕业前终结性评价的操作程序为: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报告—毕业使用。通过日常性评价侧重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性功能,促进学生发展;通过毕业前终结性评价,可以使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用于中考招生。前者需要班主任教师或者成长导师采用校本化的操作程序和多样的评价方法,后者则需要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可见,只有做好了日常性评价,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材料供招生使用,使育人与选拔两种功能得以实现。

目前,山东潍坊市、湖南长沙市、浙江嘉兴市、北京、上海等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开展较好的地市,无不是采用“区域—校本”实施的方式。“针对学校孤军奋战带来的问题,应促进区域推进与校本化实施相辅相成。”[7]大量实践证明,只有区域做好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学校校本化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才能既发挥选拔功能,也发挥促发展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民人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Z].2016-09-18.

[2] 刘志军,陈朝晖.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偏差、成因及改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06):67-71+90.

[3] 王连照.新时期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工作的落实与创新[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7(08):20-21.

[4] 马小娇,李江杰.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中考招生制度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7(11):74-77.

[5] 陆璟.综合素质评价推动学校深度变革: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解读[J].上海教育科研,2015(12):5-8+32.

[6] 刘志军.关于综合素质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1):40-44.

[7] 张红霞,侯小妮.综合素质评价落地的现实症结与突破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0(22):72-74.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素质育人区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珠”育人
区域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