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摘要:对2021年18—65岁上海常住人口的抽样调查和近5年调查数据比较发现,上海居民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职业身份和就业形式进一步多元化,就业人员素质显著提高,就业人员工资收入快速增长,劳动保障进一步加强,就业人员对职业前景保持乐观。同时,青年就业压力增加、女性面临更严峻的失业风险和就业挑战、“三新”领域从业者劳动保障不足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为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应多渠道缓解青年就业压力,减轻女性“工作—家庭”冲突,加强对“三新”就业领域的平台监督和工会服务。
关键词:上海居民就业;劳动保障;就业政策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3.04.0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在当前我国面临的社会形势和发展机遇下,关注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受到国际复杂局势带来的不利影响,又经受着内部结构调整的阵痛,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既创造催生出一批新的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了失业风险。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下,居民实现就业并展现出积极的职业心态和发展趋势,将有助于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结合文献研究资料,总结当前上海居民的就业状况,分析他们在就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需求,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关公共政策提供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文使用的数据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十四五上海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民生民意研究”创新团队对上海常住人口开展的问卷调查。①该调查于2021年7—9月开展,采用PPS抽样法,实际回收有效样本2030份。样本情况如下:
二、上海居民就业的基本态势
(一)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等多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推出一系列的减负稳岗扩就业举措,确保就业形势的整体稳定。根据国家对稳就业工作的总体规划,上海紧扣“六稳”“六保”目标,以“稳就业”为总体目标,以“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为主要脉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促发展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新政策、对个体工商户的一揽子扶持政策、降低制度性成本稳定外贸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系列措施等,稳定和扩大就业。
目前来看,这些举措的成效明显。当前上海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未出现规模性裁员和失业现象,整体就业人数逐步回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也保持总体稳定。据《上海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上海整体就业人数1076.13万,同比增长38.35万人。城乡登记失业人数为14.42万,控制在18.5万的目标范围内。1至9月,新增就业岗位57万个,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1635人,帮助9836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这些都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1]本次调查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结果。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只有3.9%的居民处于失业或无业状态,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或无业的现象。可见,随着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稳就业保就业政策精准发力,当前就业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的发展态势。
(二)职业身份和就业形式进一步多元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渐发展壮大,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除少量个体就业外,我国城镇就业人口几乎都集中在国有和集体单位,占比高达99.8%。2017年,城镇私营企业、个体吸纳的城镇就业人数已经过半,分别占城镇就业人数的31.4%、22.0%,而国有、集体、股份合作、国有独资等公有单位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的比重下降到17.4%。[2]本次调查发现,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居民占4.9%,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居民占24.9%,两者合计29.8%。换言之,约七成居民以各种形式在非公有制经济部门中就业。
近年来,在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驱动下,互联网经济在我国蓬勃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迅速崛起,推动劳动力市场格局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劳动就业市场发生了广泛深入的调整,各种的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从业人员规模迅速扩张,就业的形式种类日趋多样,“三新”领域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所谓“三新”领域,是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经济发展领域,从业人员主要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的新型从业群体,尤其以物流快递员、网约送餐员、网约司机、货车驾驶员等为代表。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数据显示,全国新业态从业人员8400万,其中在平台企业就业约631万。技能型、知识型、创意型的新就业形态正成为新的发展趋势。[3]在本次调查中,“三新”领域从业人员占比3.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占1.6%,企业管理人员占4.2%,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占6.2%,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8.5%,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27.5%,小业主、自雇者占3.9%,技术工人占3.8%,非技术工人占5.2%,农民占3.9%,其他形式就业占4.9%。“三新”领域从业人员比例与小业主和自雇者、技术工人大致相当,可见“三新”领域就业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就业形式。
(三)就业人员素质显著提高
“十四五”規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高质量就业的核心在于高质量的人才,过去几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大量留学人员回国也进一步提升了就业人员素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就业人员与1982年相比,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员占比由0.9%上升到20.1%;高中受教育程度人员占比由10.5%提高到18.0%;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员占比由26.0%提高到43.2%;小学及以下受教育程度人员占比由62.6%下降到18.7%。[4]
对近五年上海民生民意调查的数据进行比较也发现,五年来上海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就业人员素质显著提高。2016年,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居民占8.0%,学历为高中或中专、职校与技校的居民占29.6%,学历为大专的居民占30.6%;2021年的调查显示,上述三者比例分别为7.5%、29.8%和21.2%。相应地,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居民比例从2016年的31.8%上升至2021年的41.4%。就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主要是因为“90后”人群大批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显著高于过去几代人,因此拉升了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可以预计,随着“60后”人群逐渐退休和“00后”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未来还将有大幅提升。
(四)就业人员工资收入快速增长
工资性收入是带动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石,也是体现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当前在我国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政府将抓好促进就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强化困难群体帮扶等作为重点,着力稳定和促进居民增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104元,增长12.1%,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15.4%,两年平均增长7.4%,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5]
对上海民生民意调查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发现,近五年来上海居民工资收入快速增长。2016年,20.5%的居民月工资收入在4000元及以下,月工资收入在4001—6000元、6001—8000元、8000元以上的居民比例分别为45.3%、18.9%、15.3%;202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月工资在4000元以下的居民比例下降至1.67%,月工资在4001―6000元的居民比例下降至10.4%,而月工资收入在6001―8000元上升至22%,月工资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居民比例更是显著增加,从2016年的15.3%上升至2016年的66%。可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及政府最低工资标准提高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上海居民的工资收入快速增长,近七成就业人员的月工资收入超过8000元。
(五)劳动保障进一步加强
随着有关劳动者的各项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人群不断扩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健全的劳动保障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均明文规定企业必须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3亿人、2.3亿人、2.8亿人,同比增加3007万人、1268万人、1521万人,表明我国劳动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6]本次调查也发现,居民参加社保比例明显提升,工作单位未能为就业人员缴纳社保的比例从2016年的18.5%下降到2021年的4.5%。居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从2016年的82.3%上升到2021年的86.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比例从2016年的83.3%上升到2021年的94.3%。劳动保障力度的加强也提升了就业人员的信心,减轻了就业焦虑。在问到“你是否会因失业救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的事项而感到焦虑时”,44.5%的居民都表示“完全不会”,36.8%的居民表示“偶尔几天”,两者合计81.3%。
(六)就业人员对职业前景保持乐观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急剧变革,使得他们的就业观念也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改变。在全面小康的背景下,失业和就业都有了新的经济含义。一些年轻人不积极寻求就业,其原因与他们的就业意愿和就业偏好有关:他们不愿意进入“被他人雇用”、全日制工作等为基本特点的就业队伍。在当今求职者的职业决策中,工作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逐渐成为两个主要影响因素。越来越多年轻人决定长期从事灵活就业工作,因为他们想要掌握自己的工作安排,探索不同的工作环境和项目。同时,网络直播、共享平台、零售快消、教育培训、IT运营与推广等新兴互联网业态的兴起,就业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出现了共享用工、兼职配送、临时客服等新型互联网业态,微商、网店老板、健身私教、自媒体博主、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灵活就业人员越来越多。由于这些行业具有自主性强、灵活自由、门槛低等特点,创造了大量新的岗位和工作机会。正因为此,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支持各类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零工市场建设,广开就业门路,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可以预计,未来灵活就业将更加普遍,人们的就业选择更多。
同时,就业人员自入职以来大都有晋升机会。本次调查显示,在职称、职务、级别的晋升方面,有过1次晋升的比例为21.8%,有过2次晋升的比例为36.3%,有过3次晋升的比例为19.3%,有过4次晋升的比例为4.9%,有过5次及以上晋升的比例为1.4%,未获得任何形式的晋升的比例仅为16.3%。调查还发现,76.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完全不会”或“偶尔几天”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职场竞争、升职、加薪)感到焦虑。这表明,随着社会就业环境日益宽松、就业渠道增加和就业观念日益开放多元,人们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焦虑会逐渐减轻,就业心态渐趋平和,就业质量得到提升。
三、上海居民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青年就业压力增加
一方面,在全球疫情形势的影响下,就业岗位缩减,尤其是餐饮、旅游、住宿、电影娱乐、教育培训、交通运输等季节性较强的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另一方面,全国毕业生规模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高达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再创历史新高。[7]同时,疫情导致留学生回流,也使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将出国留学作为毕业去向的选择上趋于谨慎,毕业生就業竞争激烈。有调查发现,2018—2020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总人数同比增长33.9%,其中应届毕业的留学生人数猛增67.3%。2021年,在国内求职的海归总人数及应届毕业的留学生人数与2020年基本持平,并未随着疫情稳定而下降,可见留学生回国发展意愿增强已是趋势,并且,留学生回国就业优先选择一线城市。[8]2021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鼓励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和创业的若干规定》,对留学人员归国就业提供优惠政策。在政策激励下,预计海归选择上海就业的比例还将继续上升,可能对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造成挤压。
(二)女性面临更为严峻的失业风险和就业挑战
近年来,我国女性就业状况呈现积极变化,女性占劳动力市场总量的比重持续提高,就业领域也不断扩大。但是,女性失业风险较高、薪酬水平较低、工作—家庭矛盾等问题仍然存在,表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就业总体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女性就业更为困难复杂。
本次调查发现,女性处于失业/无业状态的比例为4.8%,而男性中这一比例为3.2%,表明女性失业率高于男性。疫情可能影响部分女性的就业决策,尤其年龄较大的女性可能会选择不再就业。从业人员以女性为主的生活服务业(如保洁、家政、餐饮服务等)由于暴露度较高而受到直接影响,女性的就业积极性受挫。
女性“工作—家庭”冲突加剧,使得女性在职业发展和育儿之间面临两难。本次调查发现,“工作—家庭”冲突给女性带来了较大压力,67.4%的女性表示自己在最近两周内对自身职业发展和子女生养与教育的问题感到焦虑。并且,女性在职业发展过程的“天花板”现象仍然存在,可能导致女性职业层次低于男性。在问到“自进入目前工作单位以来,您在职称、职务或级别方面,共有过几次晋升?”时,18.5%的女性表示“从未晋升过”,高于男性的这一比例(14.7%)。有过一次晋升的女性和男性比例分别为24.7%、19.7%,这表明初入职场时晋升机会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女性甚至还占有优势。但可能随着女性在结婚生子后承担更多家庭事务,使得她们在后来的职业发展中晋升机会明显少于男性。有过两次以上晋升的男性比例为65.7%,而有过两次以上晋升的女性比例为56.8%。兩者相差近十个百分点。
(三)“三新”领域就业人员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有待加强②
新就业形态以其大容量、高灵活性、部分岗位低门槛等优势,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助力居民实现就业增收。由于其具有临时性与兼职特性,也吸引了部分有本职工作的人参与共享经济,获得额外收入。调查显示,上海“三新领域”从业人员的收入相对较高,六成(60.3%)从业人员的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超过上海人社局公布的2020年度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24056元)。此外,近四成(38.1%)从业人员的年收入在6—11万元,个人年收入低于6万元的人数比例仅为1.6%。
但在实现收入增长的同时,“三新领域”从业人员的加班情况普遍,每周的工作时长明显高于此次调查的整体水平。数据显示,在“三新领域”从业人员中,能保证每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以内的只占12.1%,58.7%的从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41—50小时,9.5%的从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51—60小时,高达19%的从业人员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相比之下,本次调查中上海居民的工作时间的整体情况为:每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以内的占26.1%,每周工作时间41—50小时的占61.7%,每周工作时间51—60小时的占10.3%,每周工作时间超过60小时的占2.0%。在加班成为工作常态的情况下,对“三新领域”从业人员的相应经济补偿尚不理想,不能获得全额加班费的人员超过半数。其中,25.4%的从业人员表示自己加班完全没有加班费,极少有(20.6%)和有部分加班费(9.5%)的占约三成,只有44%的从业人员能获得全额加班费。
“三新领域”从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比例很高(96.8%),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85.7%)也远高于整体水平(43.5%),但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相对偏低(46.0%)。而在平台类新就业形态人员中,恰是以快递员、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发生工伤事故率较高的岗位为主。在新就业形态下,平台从业人员通常只是通过平台企业提供的商务平台获取收入,双方并不存在劳动关系,平台企业普遍没有为从业者缴纳工伤保险,这无疑会导致快递员、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人员遇到工伤认定困难、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
四、进一步促进上海居民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多渠道缓解青年就业压力,促进青年就业
第一,落实国家关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第二,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深入开展百万青年技能培训行动,提高毕业生就业见习能力。规范校园招聘和实习制度,保护毕业生权益。确保基层单位用人的公开公平性。帮助考研落榜生、离校未就业、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创业。第三,制定青年优惠住房政策。要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推动租购同权政策,以人才公寓、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多种形式满足青年的住房需求。
(二)减轻女性“工作—家庭”冲突,促进女性就业
第一,构建由政府、企业、市场和家庭共担的家庭服务支持体系,营造家庭友好型社会氛围。将男性享受陪产假、育儿假等倡导性指标纳入精神文明单位、优秀企业评选等工作的考核内容。呼吁政府部门、企业、机构领导示范贯彻,支持男性分担家庭育儿负担。第二,加强就业援助,保障企业用工和女性应聘双向需求。根据企业需求,开展线上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进一步帮助女性拓展创业就业领域,引领女性发挥自身优势,在电商、快递、生鲜网售等领域创业,带动更多女性就业。第三,探索指向精准的女性失业补贴政策,为因生育、养育等暂时失业或灵活就业的女性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为女性兼顾家庭和工作提供保障。
(三)加强监督和服务,保障“三新”领域从业人员权益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切实保证上海市《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落实到位。加强新形态就业平台企业用工督促指导,督促企业提高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书面协议等的比例,提升“三新”领域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水平。第二,督促企业制定、修订平台进入退出、订单分配、计件单价、抽成比例、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直接涉及劳动者权益的制度规则和平台算法。第三,加大工会组织对新就业形态人员的覆盖力度。工会组织可依托政府大数据,主动联系“三新”领域从业人员,提供相关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心理关怀、法律转介等服务,使工会成为有凝聚力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阵地。
说明:本文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2021年度创新项目“‘十四五上海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民生民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本团队已连续5年在上海开展民生民意调查,因此本文也采用了部分过去五年的调查数据和其他相关研究中的调查统计数据,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②本文中“三新领域”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货车司机、快递员、护工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网约送餐员、房产中介员等。
参考文献: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EB/OL].(2021-09-06)[2023-01-01].https://www.shanghai.gov.cn/202117bgtwj/20210906/fa00cfbcee594d1eb69dce1d46b44deb.html.
国家统计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就业形势长期稳定——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九[EB/OL].(2019-08-20)[2023-01-01].http://www.stats.
gov.cn/tjsj/zxfb/201908/t20190820_1692213.html.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EB/OL].(2021-02-22)[2023-01-01].https://www.ndrc.gov.cn/xxgk/jd/wsdwhfz/202102/P020210222307942136007.pdf.
國家统计局.2021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EB/OL].(2021-07-15)[2023-01-01].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107/t20210715_1819483.html.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主要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EB/OL].(2021-02-08)[2023-01-01].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zcjd/xwfbh/lxxwfbh/202202/t20220224_436710.html.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展情况[EB/OL].(2021-05-14)[2023-01-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606/2021/tqh_210513/sfcl/202105/t20210513_531163.html
王一新,李小丽.2021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2(6):36-38.
The Basic Situation,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hanghai Residents' Employment
He Fang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 China)
Abstract: A sample survey of Shanghai residents aged 18-65 in 2021 and a comparison of survey data in the past five years show that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Shanghai residents is generally stable,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ties and forms of employment are further diversified, the education level of employees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ir wages are growing rapidly, their labor security is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their job prospects are positive. At the same time, the pressure on youth employment is increasing, women are facing more serious unemployment risks and employment challenges, and the lack of labor security for employers in the "three new" field is also huge.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full employment with high quality, we should alleviate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f young people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reduce the female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strengthen the platform supervision and union services in the "three new" employment fields.
Key words: employment of Shanghai residents; labor security; employment policy
■责任编辑:许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