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在苏州耦园中空间特性的量化解读

2023-07-24 00:55王坤宇
园林 2023年7期
关键词:视域古典花园

王坤宇 马 逸 翟 俊

(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苏州大学—苏州园科集团建筑与城市环境协同创新中心,苏州 215127)

廊作为古典园林空间中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时空组织、形态表现、意境营造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聚焦苏州古典园林中廊面积在园林空间中占比最高的耦园,利用图底关系对廊空间进行界定,生成有廊与无廊状态下耦园的矢量平面图,继而基于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运用Depthmap软件将耦园视域空间的连接值、入口深度值以及整合度进行可视化,对有廊和无廊状态下的园林空间进行量化对比分析,并结合实证研究总结出廊在空间塑造上的三重特性:强化视域空间序列,优化动线;增大空间阻尼,丰富景深;整合园林节点格局,柔化边界。以期为现代建筑与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中对廊要素塑造空间的利用,以及苏州古典园林文化与造园艺术的传承提供参考与借鉴。

廊;苏州古典园林;耦园;空间句法;空间特性

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极具艺术价值的一类,其中尤以江南私家园林为胜[1]。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私家园林的代表,集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写意园林”的精髓[2],是极为重要的园林文化遗产。《园冶》中提到:“廊基未立,地局先留,或余屋之前后,渐通林许”[3];《江南园林志》中指出:“廊为联络各建筑之用,使成一气。廊、桥、栏、径,皆如文章中用虚字,有连贯作用。”[4]可见廊是建筑与景观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对古典园林的时空构成、形态表现和意境营造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廊本身不需要太大面积,但经过恰当的设计可以带动并激活与其连接的空间。

国外研究中,对于廊本身的描述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对于空间的过渡、空间构成、环境景观营造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比如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首次提出“灰空间”这个词,并针对其空间性质介绍了廊作为灰空间的含义[5]。国内关于廊在空间中作用的理论研究以硕博论文和园林书籍为主,期刊论文较少,既有研究多为总结梳理前人的理论基础及案例分析,如唐真[6]对廊空间开敞度、廊的“游赏性一实用性”特征的量化算法进行了研究,探讨廊的拓展空间特性;陈竹[7]从“廊空间”及其情节体验的概念入手引导设计者从“文化因子”的角度关注设计;兰石[8]总结梳理了江南园林中廊空间的形态、意境等;潜洋[9]分析了园廊的空间与文化特征并应用于“甫里梅花墅”的复原研究;李奇[10]以自身对苏州园林中廊、墙空间的现象感知为基础,根据“建筑本体—空间感知—空间营造”提炼出其在园林中的设计语言等。近年来采用量化方法分析园林中廊的空间特性的研究逐渐增多,如曹玮等[11]采用空间句法理论中的视域分析法定量分析扬州何园、个园中复道回廊的可视性、可达性等对空间功能的影响,曾惠娴等[12]利用空间句法量化广州宝墨园园廊空间的功能作用。

耦园是极具江南特色的苏州古典园林,其中廊的应用十分广泛,人穿行于耦园山水之间,几乎“无处不廊”。本研究以苏州古典园林耦园中的廊为研究重点,借助空间句法理论对其在园林内部塑造空间的作用与效果进行量化分析,为现代景观和建筑规划设计提供更直观的借鉴与参考。

1 研究对象

1.1 苏州古典园林中廊的总体情况分析

苏州古典园林,建筑是重要部分[13],常见的建筑要素一般有亭、台、楼、阁、榭、廊等,其中廊在园林中是联系建筑物的脉络,又常是风景的导游线,同时可以划分空间,增加风景深度等[14]。苏州古典园林中多以廊亭形成环路,廊的组织、围合、渗透、引导对苏州古典园林空间层次的创造至关重要。研究选取了苏州的7个典型古典园林,对其园林面积、建筑面积和廊面积进行统计和比较。

根据表1的统计数据,对苏州7个古典园林的廊面积(建筑面积)、廊面积(总面积)的占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园林的廊面积在建筑面积中均占据一定分量,说明廊是园林建筑要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耦园中廊的面积占其园林面积最大,高达16.68%,但目前还没有研究对耦园中廊在空间中的特性和相关细节展开具体分析,因此本研究以耦园为例,研究廊在园林内部组织、塑造空间上的功能作用。

表1 苏州古典园林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廊面积统计表Tab.1 Statistical table of the floor area, building area and corridor area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s

1.2 研究对象概况

耦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古城东隅小新桥巷6号,现占地面积7 800 m2。耦园的布局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独具特色,园外三面环水、一面临街;园内布局虽为宅园一体,但住宅在中,两园分列东西,因一宅两园而得名。

耦园中的廊面积在建筑总面积以及园林总面积中的占比极高,利用图底关系将廊单独从园林空间中提取出来,并对其进行分类,以更好分析耦园中廊的类型及其在空间中的分布。图1展示了耦园中廊的类型主要包括檐廊、门廊、楼廊、连廊等,西花园和东花园中以曲折的连廊为主,也有结合水榭的空廊,其中东花园的“樨廊”和“筠廊”是耦园最主要的游廊,也因其背后的爱情寓意最为出名。园与宅之间则以门廊和檐廊进行串联,东可至园内最东端的双照楼,西可达园内最西头的藏书楼,这种以一廊贯通多座建筑群的楼屋被称为“走马楼”,是目前为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孤例[15]。

图1 耦园中廊的类型及分布Fig.1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corridors in the Couple’s Garden Retreat

2 研究方法

空间句法是一种通过对包括建筑、聚落、城市甚至景观在内的人居空间结构的量化描述来研究空间组织的理论和方法[16],其创立目的是描述建筑设计中选择不同的实体和空间构造可能带来的视觉和行为影响,主要通过连接值(Connectivity)、控制值(Control)、深度值(Depth)、整合度(Integration) 以及可理解程度(Intelligibility)来表达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选取连接值、深度值和整合度来进行耦园中廊的空间关系可视化,其中,连接值表示系统中某个空间相交的空间数,其结果能够显示特定的某个点在其视线范围内可以看到的其他点的数量;深度值表示某一空间到达其他空间所需经过的最小连接数;整合度表示系统中某一空间与其他空间集聚或离散的程度,反映了该特定点在整个空间中被到达的容易程度。利用分析软件Depthmap可对研究区域进行上述指标的计算,并能根据计算出的数值生成空间可视化结果。

近年已有采用空间句法理论的量化方法研究古典园林廊空间的相关研究,但尚未有研究运用空间句法聚焦分析苏州耦园中廊在空间塑造方面的作用。本研究以苏州古典园林中廊面积极高的耦园为例,结合文献参考及实际调研的修正建立了耦园的CAD矢量化平面图,由于本研究主要讨论视域空间,考虑到廊本身具有结构通透性,有廊的矢量平面图通过柱位和实墙对廊空间进行界定,无廊的矢量平面图则将廊的部分删除,只保留起必要交通连接作用的部分,视作道路处理,以确保不破坏整体交通路线。基于空间句法的理论,分别将有廊和无廊的耦园矢量平面图导入Depthmap软件中进行量化对比分析,以此为样本更直观地探讨廊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塑造空间的特性。

3 量化结果分析

利用Depthmap软件通过对有廊与无廊的视域空间的连接值、深度值以及整合度的对比,分析廊对整个园林空间塑造的效果,分析数值在图中用色彩图谱表示,色彩由冷到暖分别表示数值由小到大。

3.1 视域连接值对比分析

通过图2的视域连接值对比可以看出,较高的连接值均出现在东西两园,这也是耦园中的主要游赏空间。无廊的情况下,全园色彩区域分布工整、平铺,各区域之间干扰度低,视觉体验平缓无奇,东西两园之中呈现出明显的两个视觉中心,并且辐射到的可视范围也较大,视野色彩呈现轴线状,笔直通达;而在有廊的情况下,全园色彩分布更加动态、交叠,各可视区域相互影响渗透,视觉体验明显更加丰富,并且视线在东西两园及中部宅屋空间中呈现出多中心的模式,视野中心也更加聚焦,可以看出廊作为园林中内在的驱动力使各区域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引导性更强,也增强了空间的渗透性,并且不再呈现出视线过分通达的现象,而是通过廊空间的障景、漏景、透景等手法塑造出“隔而不断”的空间体验,更能够激发人的好奇心和遐想。

图2 无廊(左)与有廊(右)情况下的连接值对比Fig.2 Comparison of connectivity without corridors (left) and with corridors (right)

此外,通过连接值数值对比,可以发现无廊的情况下园内的视域连接值最大值(1 394)要远大于有廊情况下的最大值(957),可见园中的廊缓和了空间连接值分布极不平衡状态,增强了各空间之间的联系和渗透,并避免了因过分连通导致的缺乏空间体验感等问题,丰富了游客在园林中的游览感受。

3.2 深度值对比分析

耦园的入口主要有西入口、中入口以及东入口,其中东、西两侧的入口与主要园林空间及廊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对东、西两个入口的深度值以及平均深度值进行了集中的对比和分析(图3)。从对比中可以看出,无廊的情况下,西入口进入后无明显的空间导向,各空间的深度值无明显变化,色块显示较为单一;而有廊的情况下,西入口进入西园后空间的深度值呈现出更多的波动和变化,说明各个区域间阻尼升高,区域之间的最短距离变长了。由此可以看出,廊的存在使空间之间的距离不再是由位置所决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空间通过廊的引导、渗透和隔离,延长了游览时间,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空间体验。

图3 无廊(左)与有廊(右)情况下耦园西入口深度值对比Fig.3 Depth comparison between the west entrance of the Couple’s Garden Retreat without corridor (left) and with corridor (right)

在图4的东入口深度值对比中,无廊情况下入口进入东花园仅出现两种色彩区域,呈现出高度的可达性,且东花园的主景区——理水空间缺少了视线引导和处理,与普通景观混为一谈;而在有廊的情况下,东花园中水体周边区域深度值显著上升,是由于东花园中“筠廊”和“樨廊”对水体空间的围合及有序的连接点布置,使得东入口与水体之间的空间序列大幅增多,从而提高了到达水体的深度值,更加突显出水景区域是其中心景观焦点,使游人从入口进入后视线引向水面,豁然开朗;东花园中的“筠廊”“樨廊”以及山水间的双面空廊采用了直廊、曲廊、空廊等多种形式的组合,形成空间之间的转折变化,丰富了各空间的深度值。另外也通过廊的围合将东花园中部视线空间范围缩小,加上廊具有框景的空间作用,避免了空间深度的层次单一乏味,使视线感更加深远。从图5中可以发现,其深度值在东花园水景空间周边中部的“吾爱亭”及“樨廊”处达到最大,由此可见此处的空间序列也是最多的,由于“樨廊”的曲折变化以及廊亭空间与水面空间之间的的转折过渡,使此部分空间的深度值达到最高,成为东花园游览性最高的景观区域。

图4 无廊(左)与有廊(右)情况下耦园东入口深度值对比Fig.4 Comparison of the depth value of the east entrance of the Couple’s Garden Retreat without corridor (left) and with corridor (right)

图5 无廊(左)与有廊(右)情况下的平均深度值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average depth values without corridor (left) and with corridor(right)

最后,从图5的平均深度值对比可以看出,有廊的情况下平均深度值的最大值(8)大于无廊情况下的最大值(6),由此体现出廊的存在丰富了空间的序列和层次,从而提高了园林中的整体深度值,塑造出更加多样的、移步换景的园林空间。

3.3 视域整合度对比分析

如图6所示,无廊情况下的整合度总体较低,且出现色彩连片的现象,说明其视域整体较为离散,缺少景观视线焦点,会导致游览中的视觉体验感较弱;而在有廊的情况下,视域整合度总体较高,打破了整合度连片的现象,增加了视线整合度的复杂性,从而创造出有聚有散的视觉感受。其中整合度较高的部分出现在东花园游廊处,说明能够在更多的地方看到此处,也能在此处更清晰地看到园林的骨架,充分体现出东花园是耦园的精华所在,廊的透景、框景使得东花园的视线感受在此处达到高潮。

图6 无廊(左)与有廊(右)情况下的整合度对比Fig.6 Comparison of integration degree without corridor (left) and with corridor (right)

另外从图7的对照分析可以看出,有廊处的整合度都较高,并通过廊围合出东西花园主空间、小院空间、中部宅屋空间等,空间格局更加明确,另外在东花园中更通过廊的空间特性分割了黄石假山区、吾爱亭与樨廊水景区、山水间假山区以及西入口小院各主要景观空间之间的视线关系,避免了景观区域粘连,使人能够在不同地点观赏到不同的景致,各空间分中有合,相互渗透又互不干扰。

图7 有廊情况下的整合度平面对照分析Fig.7 Comparison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degree with corridor

4 廊空间特性的实证研究

通过对耦园中有廊与无廊情况下的空间量化对比分析,能够创新性地发现廊对空间塑造的几个重要作用:

(1)较多既有研究认为廊能够增加空间的连接度,然而本研究的量化结果显示,廊的存在显著降低了视域空间的连接值,因此能使视域空间序列连续而不粘连。

(2)廊的存在提高了东西花园入口及整体的深度值,增强了空间之间的阻尼,使空间纵深感加强,以此丰富了景深。

(3)有廊情况下能够在各主景区形成视域整合度较高的内向性空间焦点,园林格局以各主景为视域中心,聚散更分明。

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实地踏勘对量化结果进行了验证,进一步探讨廊在耦园中的空间特性。

4.1 强化视域空间序列,优化动线

廊是园林的线性空间中重要的要素之一。从步行层看,耦园中的廊是串连中部住宅与东、西花园空间的主要交通载体,耦园的中部宅园空间都通过走马楼的形式串联(图8),楼与廊结合,使建筑与建筑、建筑与院落之间的交通保持高度通畅。在视域层,从视域连接值的分析能够看出,廊的存在增强了空间引导性和序列感,使视域焦点呈现多中心模式,突出各处主景,并使宅与园之间互动渗透,能够创造更有序且多变的游览体验,如图8中A、C处,廊通过夹景引导游线,使人从宅间进入庭院时视线能更快到达主景观点,如图8中B处,筠廊通过半开敞的观景面,将视线聚焦在开阔的主景一侧,使人从宅中出来后视野豁然开朗,强化空间序列的游览感受。

图8 实景分析图1Fig.8 Real scene analysis diagram 1

4.2 增大空间阻尼,丰富景深

园林本身的空间是有限的,苏州私家园林大多用地范围都受到限制,因此更注重利用有限的空间来表现无限自然之意[17]。通过耦园空间深度值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有廊情况下,整体深度值要更高,各空间之间阻尼和波动增强,是由直廊、曲廊、空廊等各种形式的组合变化,同时结合障景、漏景、框景等特性,强化了景观的纵深感。图9显示,以东花园为例,樨廊一路围绕山池,半敞半墙,辟漏窗较多,借山石作为屏障遮挡视线,拉长了空间之间的最短距离,A转折处两道墙面遮挡,隔而不断,激发游人继续深入探寻的欲望。并且,该段廊道因为转折和墙面遮挡,形成明—暗—明的三段空间变化,在有限的段落里形成参差节奏,使空间张弛有度;从望月亭往南为筠廊空间处,两级下沉台阶为南部亲水空间做铺陈,B转折处用竖墙遮挡,使人看不到吾爱亭全貌,同时引导人观景面面向水池方向打开,继而视线沿池中曲桥可探得对岸登山处的石阶;C过转折处视线进一步收束,继而至三面有景的吾爱亭视线再次打开,如此一开一合、一张一弛,空间便不会连片粘连,廊极大丰富了空间的景深。

图9 实景分析图2Fig.9 Real scene analysis diagram 2

4.3 整合园林节点格局,柔化边界

从耦园空间整合度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廊的存在形成了更为内向性的园林空间,在各主景区整合度明显升高,使整体视域空间有聚有散,而在明确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又不同于分隔感较强的线性实墙,廊能够通过自身的虚实特性柔化空间边界,例如耦园的东花园中,以山池景观为中心,廊、亭环之,筠廊与樨廊通过自身的空间透景特性围合出通透的院落花园感,在形成内向性空间边界、起到隔景作用的同时,使山池景观与平直单调的院墙之间过渡自然,柔化了单一实墙硬质边界带来的生硬和人工感。另外,两条廊在东花园中“环而不连”如图10A处,留下的“气口”与山石、植物相结合,虚实相映,形成了更加自然的空间边界,避免了建筑完全相连的局促感。图10中的D处位于建筑完全围合的院落空间中,通过廊架于山石之上,既形成了景观面,又使人仿佛置身山林而不是四面围合的实体建筑之中,给人贴近自然之感。

图10 实景分析图3Fig.10 Real scene analysis diagram 3

5 结语

耦园长廊曲折绵延,基本还原了清末风貌,人文风情极得久居闹市之现代人喜欢。基于空间句法理念,运用Depthmap软件分别对苏州耦园中有廊和无廊情况下的园林空间进行量化,通过可视化对比并结合实证研究,能够发现廊在保证各空间序列连通性的基础上,降低了连接值,使空间隔而不断,更明确地划分了园林格局,在主景区附近深度值呈现多层次波动,增强了景深,使人到达主景的过程中被充分吸引,并形成内向围合的视域整合度焦点区域,对重点空间进行强调和引导,给人更生动起伏的游园体验。

通过这种可视化对比的手法来推敲廊在园林中组织空间的特性,为古典园林中空间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廊在现代设计中进行新的演绎和诠释提供了借鉴。如今,建筑与景观空间设计融合传统文化要素已成为大趋势之一,在江南乡土的浸润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苏州古典园林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内涵,不应只在园林遗迹中被瞻仰,需要被更多地看见和传承,设计如果能从其空间特性中提炼古典园林文化的现代表达,运用到建筑与景观空间塑造中,对地域文化和古典园林的传承将大有裨益。

注:图1底图改绘自《耦园志》,其余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视域古典花园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爱护小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