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遗珍跨越中日两国的审美

2023-07-24 03:55撰文刘垚梦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艺术品鉴 2023年4期
关键词:三彩日本时代

撰文=刘垚梦(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几千年来因地理相近的客观因素,使得中日两国产生了天然的联系和悠远的人文交流历史。《汉书》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在从“倭国”到古代律令国家“日本”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特别是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7 世纪初至9 世纪末期间曾四次遣使入隋和十几次遣使入唐,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中日文化交流的高潮。作为中日文化交流中心的奈良,以其重要的国家中枢地位,诉说着日本的国家历史起源,也因保留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人们憧憬向往的文化圣地。为向观众展示源远流长的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日本奈良县政府联合举办“跨越两国的审美:日本与中国汉唐时期文化交流”特展,展出了近百件首次出境日本的珍贵文物,它们承载着延续千年的文明,跨越海域来到中国,展现出一幅中日文明源远流长的交流图景。

上图:绳文陶钵日本奈良县山边郡山添村广濑遗址出土绳文时代末期(距今约4000 年)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藏

绳纹土器产生于距今约8000 年至4000 年前的绳纹时代,是日本最古老的土器。始于一万数千年前的绳纹文化遍布日本列岛,那时尚属冰期末期,绳纹人过着定居的生活,以狩猎采集为主,并开始栽培水稻。早于金属器出现的绳纹土器由黏土经低温裸烧制成,因其上装饰有草绳或捻绳按压的绳纹图案而得名,主要用作炊煮的器具。出土于日本山边郡山添村广濑遗址的绳文陶钵,制作于距今4000 年前的绳文时代末期。这件陶钵口缘部平缓,颈部内收,鼓腹呈圆锥形,底部为收缩圆底。口缘部用刻线划一圈绳纹饰带。器腹部用深线刻划出符号纹和涡状纹,图案原始古朴,带有韵律美感。因器口和颈部加饰赤彩,这件绳文陶钵很可能是祭祀时使用的特殊陶器。这件奈良出土的绳纹陶钵,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同样距今4000 年的商代白陶刻几何纹瓿,在器型和纹饰上具有很大的近似性,从侧面反映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公元3 世纪至6 世纪是日本的古坟时代,因统治者在九州和东日本地区营建了大规模的古墓葬而得名。古坟由土堆状的坟丘覆盖拳头大小的圆石堆砌而成,围绕墓顶和土台放置陶制的埴轮。埴轮是重现死者生前生活、安抚死者灵魂的安魂物,⑴[日]統惟雄:《图说日本美术史》,三联书店2016年9月版,第28页。它虽然不埋葬在棺内,但却与随葬的铜镜、武器具有同样的咒术色彩。埴轮由弥生时代末期的特殊器台发展而来,早期圆筒埴轮形似张开大嘴的牵牛花,随后发展出房屋形、船形、盾形、箭袋形、天盖等器具埴轮。中期又发展出各种人物和动物的埴轮,它们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面貌。出土于日本奈良县矶城郡三宅町石见遗址的男性坐俑埴轮,制作于公元6 世纪的古坟时代末期。这件陶土质地的埴轮塑造了一位坐在榻具上的男子形象,头部是典型的“美豆良”发型,即在左右及后侧将头发束成髻。男子颈部佩戴项链,上身穿着衣领带有格子图案的斜襟上衣,腰间系着腰带,腰部以下衣裳部分缺失,后根据古代服饰风格复原。下身穿着小腿系着绳子的腿衣,足腕装饰串珠。他正直端坐在饰有直线和圆弧花纹的榻具上,尽管头上没有王冠等装饰,但从坐姿和气派来看,很可能是一位首领级别的人物。这件男性坐俑埴轮与中国秦始皇兵马俑人物相比,镂空的面部五官和人物形象的写实表现明显相形见绌,但在粗糙单薄的表现手法中却传递着原始朴素的人情味。

下图:男性坐俑埴轮日本奈良县矶城郡三宅町石见遗址出土古坟时代末期(公元6世纪)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藏

鎏金鞍具前轮日本奈良县生驹郡斑鸠町藤之木古坟出土古坟时代末期(公元6世纪)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藏

黄金工艺品源于公元前7 世纪的希腊,5-6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朝鲜半岛。⑵[日]統惟雄:《图说日本美术史》,三联书店2016年9月版,第27-28页。6 世纪起,倭国与朝鲜半岛的百济展开了密切的外交联系,因此也将铜鎏金工艺带到日本。在日本奈良县法隆寺附近的藤木古坟内,曾发现了铜鎏金的马具、头冠、鞋子等陪葬品。墓室内有一具涂红的房形石棺,在石棺与墙壁的缝隙中发现一件鎏金鞍具,它独特的工艺表现在精美的鎏金浮雕动物图案上。前桥龟甲纹中饰有左右对称的狮子、龙、凤凰图案。后桥两侧龟甲纹饰有象、鱼、凤凰、鬼、龙、狮子、兔子图案,中央饰浅浮雕鬼神图案。下部覆轮内饰以浮雕凤凰和扇形花叶图案,四周环以两条细带形纹饰。把手两端以精湛的技艺镶嵌玻璃及金钿装饰,是藤之木古坟出土遗物中的精品。用黄金与精致纹样装饰的华丽马具可以溯源到新罗、高句丽和三燕。鞍具上黄金镶嵌玻璃的技术证明这件器物代表了当时东亚最高的工艺制作水平,以此可见日本鎏金工艺与高句丽、新罗、伽倻诸国的传承关系,以及受到中国北方骑马文化和遥远西亚的艺术影响。

奈良三彩小壶日本奈良县平城京左京六条二坊十四坪出土奈良时代(公元8 世纪)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藏

在中国唐代的墓葬中大量使用唐三彩作为明器。装饰有绿色、褐色、白色、蓝色等色彩鲜艳的唐三彩也被传到日本,形成独具日本风格的奈良三彩。奈良三彩以飞鸟时代的单色绿釉陶为基础,以盛唐的三彩为样本,由官府统括在平城京北部等地烧造。在东大寺正仓院文书中的“造佛所作物帐”中记录有奈良三彩的制作技术。奈良时代前半期,奈良三彩的主要器型有钵、盘、香炉等佛具和作为葬礼藏骨器使用的罐等,大型器较少。从奈良后半期到平安时代初期,小壶是出土数量最多的器型。出土于奈良县平城京左京六条二坊十四坪的奈良三彩小壶,收口、鼓腹、平底,具有饱满、对称、稳健的造型风格,这也是唐代三彩陶罐普遍流行的样式。奈良三彩小壶装饰有绿、褐、白三色交织晕染的釉彩,它并不像中国唐三彩体现出惊艳华丽的质感,而是渗透出素雅朴拙的美感。

公元694 年,持统天皇秉承天武天皇的遗愿,在飞鸟京北面建立藤原京并迁都于此,它是第一个采用中国式条坊和瓦葺的都城。公元702 年,日本时隔30 年再次派出遣唐使,带回许多最新情报,并讨论模仿唐长安城建立新的都城制京城。公元710 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最终完成了先皇的遗志,日本历史也由此进入了奈良时代。直到公元794 年迁都平安以前,在强大的王权统治下,奈良时代效仿唐朝的法律、文化、艺术、宗教等制度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仿唐建筑是奈良时代京城建筑的重要特色。奈良五条市地区的今井天神山瓦窑曾是飞鸟时代为寺庙供应瓦片的生产地。根据该窑址出土碎片复原的鸱尾,被认为是8 世纪奈良时代受初唐样式影响而制作的建筑构件。在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古建筑中,鸱尾是安装在屋脊两端的脊饰,具有防雷避火的作用。据《唐会要》载:“东海有鱼,虬尾似鸱。因以为名。以喷浪则降雨。汉柏粱灾。越巫上厌胜之法。乃大起建章宫。遂设鸱鱼之像于屋脊。画藻井之文于梁上。用厌火祥也。今呼为鸱吻。”⑶[北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十四·杂灾变,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91页。关于鸱尾的起源最有力的一种说法是其原型可追溯至汉代,屋脊两端翘起的形状既像海中的鱼尾又像凤凰展翅,具有祥瑞辟邪的象征,它随佛教经由朝鲜半岛、百济传入日本,被用于寺庙的主要堂宇乃至宫廷建筑,是古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物证。

鸱尾日本奈良县五条市今井天神山瓦窑出土奈良时代(公元8 世纪)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寄藏

位于奈良县的世界文化遗产法隆寺始建于公元7 世纪,不仅在早期日本佛教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还藏有大量日本飞鸟时代、奈良时代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距今已有1300 年历史的金堂壁画是日本最早的绘画,堪称日本佛教美术的代表作。此壁画是公元7 世纪后期重建法堂外殿时墙上所绘的十二幅绘画之一,其中一、六、九、十号壁绘有四方四佛图,即释迦净土图、阿弥陀净土图、弥勒净土图、药师净土图。不幸的是1949 年1 月26 日大殿失火,使法隆寺金堂壁画遭到严重损坏而失去颜色。现在利用陶板复原技术,可以重现法隆寺金堂一号壁壁画的原貌。在这幅释迦净土图中,主尊为持说法印的释迦牟尼佛,周围协侍二弟子二菩萨,菩萨身后还有罗汉像。主尊面容圆润,表情庄重祥和,身披袈裟,结跏趺坐。两侧的胁侍菩萨佩戴华丽的宝冠与璎珞,眉目俊秀,身材婀娜,手持莲花与玻璃器,呈现出庄严肃穆的美感。释迦牟尼上方,饰有华美精致的华盖,两旁还有身披飘逸绸带的飞天围绕。整幅壁画线条柔和,画面亮丽,反映出公元7 世纪前期至中期敦煌壁画所体现的初唐样式,是同时代东亚绘画的重要遗产,亦展现出佛教文化在日本开花结果的盛况,由此印证中日两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血脉。

猜你喜欢
三彩日本时代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唐三彩”是哪三彩
《黄金时代》日本版
名贵的清康熙墨地素三彩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写 意 三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