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宜婷 贾莉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
当我们的心跳不再像钟摆一样稳定,而是突然有了额外的跳动,我们可能会感到惊慌不安。这种额外的心跳可能发生了一种心律失常,被称为早搏。异常跳动如起源于心房,叫作房性早搏;如起源于心室,叫作室性早搏。
青少年时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许多人第一次注意到心脏跳动异常的时期。但其实不必过分担心,早搏在许多人身上是常见且无害的。在这篇科普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室性早搏的相关知识,以帮助青少年和家长了解并管理它。
正常的心跳是由心脏的窦房结启动并控制,当额外的心室电冲动提前触发并带动了一次心跳,即发生了室性早搏,又被称为室性期前收缩,俗称“间歇”。室性早搏提前于正常心跳发生,这一跳脱离了窦房结对心脏的控制,之后会有一段长的停顿等待窦房结的再次统领,这段停顿称代偿间歇。
如果感觉心脏漏跳,那很可能是发生了室性早搏。实际上,漏跳并不意味着停止跳动,而是室性早搏比正常的窦性搏动提前到来,紧随其后的代偿间歇会使下一次正常的心跳搏动更有力。
室性早搏的分类:室性早搏可单独或重复发生,连续二个室性早搏被称为双胞胎(成对室早);连续三个被称为三胞胎;三次及以上的连续室性早搏发作被归类为预后糟糕的室性心动过速。当室性早搏与正常的心率交替出现,被称为二联律;如每三次心跳含一个室性早搏被称为三联律。
室性早搏的症状变异度很大,大多青少年和儿童发生时无明显不适感,仅体检时发现。当室性早搏发生时,由于早跳的发生和之后的停顿、以及恢复后更有力的下一次跳动,会产生漏跳感、强有力的心跳所致的心悸,甚至瞬间急跳。
此外,室性早搏提前带动一次心室收缩,缩短了心室在舒张期血充盈时间。这可能导致心腔内储备血量不足,进而影响心脏在收缩期的血液排出量。这种血液排出量的下降可能会影响到心脏、脑部甚至肌肉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如胸闷胸痛和头晕乏力等。
室性早搏有无症状及症状的轻重程度并不取决于早搏的数量,不同的个体对室性早搏的感知和反应可能存在差异。有些孩子可能对较少的早搏就有明显的感知,而某些孩子可能经历了频繁发作仍然没有感知。
室性早搏是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身体健康的青少年无任何诱因发生早搏的现象并不少见,多为良性。室性早搏在婴儿期常见,儿童早期发生率下降,青春期后发生又呈上升趋势。
不必过度担心的室性早搏:室性早搏本身不代表有病或病情轻重,即使长期存在,大多孩子也会很健康,因此也不是独立危险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们并不会出现任何自觉症状,这往往不需要特殊治疗,或许过一段时间就消失了,他们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心脏发生了早搏。对于身体健康,即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少年,大多数情况下室性早搏不会对日常生活、运动和生长发育产生任何影响。若无明显症状,最佳治疗是不干预。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继续参与体育活动、进行日常的学习和玩耍,而无需过分担心。此外,即使在24 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中显示出10 000~20 000 多次的早搏,并没有任何症状的,仍然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节奏,但需要定期找心内科医生复查,评估心脏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如发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需要重视的室性早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室性早搏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关注和治疗。如果青少年有其他心脏问题或者症状明显,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进一步的评估。此外,个别青少年可能对室性早搏产生焦虑或担忧,这时可以寻求医生的建议以获得心理支持和安慰。通常医生会首先确定室性早搏是否合并了心脏器质性疾病,并寻找可能存在的致病因素;进一步会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价室性早搏发生的频率(占24 小时总心搏比例)、早搏的形态起源以及发生的时相等来推测其潜在的危害。如果被诊断为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心律失常、肥厚型心肌病和病毒性心肌炎等)合并室性早搏,应积极治疗原发心脏病,而不专治早搏。室性早搏是否需要用射频治疗,一定要慎重评估。如发作每天数千次伴随症状,或数万次并尝试药物治疗无效时,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可能有效。研究发现射频消融手术已被证明可逆转频发室性早搏导致的心肌病。
发育与成长因素。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高峰,身体经历许多生理变化,尤其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心脏节律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女生在月经周期中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与室性早搏的发生有关。此外,当青少年面临学业压力、校园内社交压力以及家庭问题时,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和焦虑情绪下更容易发生室性早搏。
某些物质对青少年的心脏节律可能产生影响。咖啡因、可可、能量饮料、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质以及某些抗抑郁药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可能触发或加重室性早搏。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饮酒和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增加室性早搏的风险。
发热、感染和肥胖等均可能诱发室性早搏。当剧烈运动时可能会发生室性早搏,但对于某些心脏结构异常或有基础心脏病的青少年来说,剧烈运动可能增加心脏发病的风险,因此建议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前接受医生的评估。
随着智能手机和手表等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的普及,家庭中监测心脏健康变得更加简便易行。这些设备通常能够记录单一导联的心律,但不能替代专业的十二导联心电图。可穿戴心电监测对于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常见的心律失常识别度较为准确。然而,可穿戴设备仍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建议和诊断,在使用过程中仍然需要保持谨慎。当检测出心律异常时,寻求专业医疗团队根据室性早搏情况制订个性化的治疗和随访建议,并在此后可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发作情况。
综上,青少年发生室性早搏在临床很常见,症状变异度很大。当青少年发生室性早搏后,既无需过度惊慌,也不可置之不理,需要由心内科专科医生评估室性早搏的情况,结合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制订个体化治疗和随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