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丹
摘 要 群文阅读的前提是具备一个完善的群文体系,而如何选择群文、构建群文体系便是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要依据文本体裁、题材内容、艺术手法和作家群体等,灵活选文,合理组群,多样化“组元”。可以让学生作为“组元”的主体,调动他们的认知经验和阅读储备,引导他们探究合理方法,将不同文本有效整合到同一个系统中,开展群文阅读活动。
关键词 阅读教学 群文组元 方法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群文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而是依靠教师和学生的选择,方可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从理论上讲,选择群文可称之为“组元”,只有完成“组元”的任务,才能进一步推动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教师要高度重视群文“组元”工作,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开启“组元”活动,让他们围绕着文本的议题、群文阅读的目标等,从文学体裁、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合理地选择不同的阅读文本,建构起完善化和多元化的群文体系,创设广阔的阅读空间和学习平台。
一、以文学体裁为依据,合理“组元”
古代文学体裁包含“赋”“骈文”“原”“辩”
“说”“序”“铭”“游记”“杂记”“民间故事”等,现代文学涵盖了“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可见文学体裁之丰富多样。高中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大量古今中外各种文体的优秀作品,为高中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鉴赏材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文简称为“《课标》”)提出的“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的课程目标,要求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不同风格的作品。综合語文教材的特征和《课标》的要求,在群文阅读的选文组元工作中,要以文学体裁为载体,指导学生围绕相同的文体,搜集和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让他们全面了解某一种文体的具体特征。
依据文学体裁合理“组元”,既要基于教材,也要连接学生的已知经验,让学生调动小学、初中阶段的阅读储备,围绕高中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求他们触及未知领域,以此组建成一个层次清晰、内容丰富的群文体系。在由浅入深的阅读进程中,深入了解某一种文体的具体特征,这一“组元”方式,不但能使学生加强对文学体裁的认知,还能让学生在递进的阅读鉴赏中,全面提升思维能力。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表达方式灵活、抒情自由的文学体裁,一直以来都是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主要文体之一。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编选了三篇现代散文和两篇古代散文。在这一单元的群文阅读教学中,可将“组元”的切入点定位于“散文”,依据教学的需要,引出选文“组元”的任务,即“以‘散文为切入点,自选议题,广泛搜寻群文文本,构成一个层次化、个性化的群文体系”。在“组元”任务的引领下,学生连接自身经验,一部分学生将议题指向“于散文中借景抒情”,由此选择古今中外以“借景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散文,如高中教材中《故都的秋》《赤壁赋》,初中教材中《小石潭记》《桃花源记》《春》、课外阅读资源《柳子厚墓志铭》等,一部分学生将议题指向“现代散文的文学特征”,由此组建以《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春》《济南的冬天》《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为主的群文体系。
此外,部分学生围绕“古代散文的时代意蕴”“散文的历史源流”等多个议题,展开“组元”活动,他们大多将高中教材中的课文作为核心文本,从小学、初中教材以及课外资源中,寻求与核心文本相似的素材,将它们纳入到群文体系之中,由此打造一个内外相融、资源丰富的群文体系。历经这一“组元”过程我们发现,学生对文本体裁的了解程度,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他们不仅可以按照时代划分同一体裁中的不同类型,还能依据“借景抒情”“哲理散文”“叙事散文”等进一步细化和分析,以此辨析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点,其文学素养明显提升。
二、以艺术手法为元素,合理“组元”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根据叙事或抒情需求,会采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以此达到传达信息、渲染意境、状物抒情等目的,增强作品的文学性和审美性。阅读时,这些艺术手法成为读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分析艺术手法,学生不仅能够寻找到文学作品的审美要点,感受作者的主观思想与情感,还能够探寻到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涵。为此,可将艺术手法作为群文“组元”的主要元素,要求学生从文本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逻辑结构等不同角度,合理“组元”。
以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为例,可将核心文本指向《沁园春·长沙》,要求学生寻找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法的其他文本,经过细致研读和比对分析,学生以《梦游天姥吟留别》《雨霖铃(寒蝉凄切)》作为阅读文本,构建“探寻虚实,领略诗词艺术特色”的群文阅读体系,并在对比分析中明确三首诗词的细微差异。《沁园春·长沙》中的虚实结合手法,以回忆过往为主,诗人基于现实的感悟,将过往的经历和感受融入诗歌之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更倾向于畅想未来,诗人聚焦于现实、着眼于未来,而《雨霖铃(寒蝉凄切)》重在对梦境的艺术再现,给人一种梦幻、缥缈的感觉。“组元”结束后,学生的阅读资源明显增多,阅读方式不再局限于解构文本,而是通过比较,找准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加深对不同艺术手法的感悟和体会,以此获得更为丰富、别致的群文阅读体验。
三、以作家群体为参照,合理“组元”
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将自身的见闻、感悟等记录下来,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站在时代的浪潮上,用语言文字印刻下时代和社会的悲欢离合,创作了一篇篇、一部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了让学生领略到文学作品的时代内涵、文人的风采,我们在群文阅读的“组元”活动中,将作家群体作为参照物,以项目化阅读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或者一组作家,开启群文“组元”工作,走进文人和作家的文学世界,了解他们的文学创作历程。
苏轼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代表词人之一,其词作被多次引进小学、初高中语文教材之中,成为了诗词教学中的重要素材。无论在教学研讨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甚少系统化地梳理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及其深层原因。为了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和期待感,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以“苏轼的文学风格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主题,设计群文“组元”的项目化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小学、初高中语文教材中苏轼的作品及丰富的课外资料,全面梳理和整合苏轼在不同时期的词作,总结其文学创作的风格,从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个人原因等不同的角度,对词作进行分类和概括,以此构成一个分支多、体系庞大的群文体系,这样能够拓展学生的探究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的群文阅读能力。
“组元”是语文学科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教师以文学体裁、艺术手法和作家群体等作为合理“组元”的依据和元素,能够有效地激发高中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加入搜寻、整合群文文本的阵营之中。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在“组元”的过程中,学生便能了解阅读文本的大致内容、不同文本之间的关联,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架,为后续的深度阅读、群文阅读活动打下基础、做好准备。
[作者通联:重庆市育才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