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晋商博物院信息传播的多元性研究

2023-07-23 15:50:26丁建晖
文史月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晋商博物院博物馆

丁建晖

博物馆不仅是征集、典藏、陈列及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重要场所,更是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主体,为公众提供文化知识,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使人们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因此,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机构,肩负着光荣而又重大的历史使命,发挥好博物馆的文化信息传播水平和传播效率尤为关键。但随着信息化传播方式的变革,数字化信息传播成为当代主流传播形式,而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模式也随着改变,所以对博物馆数字化信息传播的研究和探讨至关重要,对博物馆成为面向未来的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博物馆与博物馆信息传播的概念理论分析

一、博物馆

“博物馆”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由此博物馆一词也就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早期博物馆主要为研究学术学识的场所。1753年才真正出现世界上第一座对公众开放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而我国第一座博物馆是在1933年由蔡元培等倡建了国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也是当时国内仅有的一座仿照欧美一流的现代大型博物馆。1946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成立时,将博物馆明确定义为“向公众开放的美术、工艺、科学、历史以及考古学藏品的机构”。经过对博物馆定义的多次修改,最终到2007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2022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重新将博物馆定义为一个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和服务的非营利的常设机构,是集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重要场所。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因此传播对于博物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博物馆信息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即为传播,而传播学则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媒介作为传播工具则是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

博物馆传播,依托馆内藏品陈列展览作为媒介,并结合宣传、营销等多种渠道进行传播,向公众传递消息,以实现博物馆收藏研究、科学展示、社会教育等多种功能。博物馆以传播的形式向观众传递历史文化信息,基本具备了传播过程的五大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因此博物馆完全具有其媒介特性。本文对晋商博物院信息传播的研究,使其博物馆文化传播实践更加科学合理化。

传统背景下的信息化传播模式

传统背景下的传播一般以大众传媒为媒介,比如电视、报纸、期刊、广播等方式。而博物馆的传统传播模式则主要依靠陈列展览、教育活动及大众传媒的宣传,为公众提供社会教育和公共服务。本节从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大众传媒、教育活动以及其他公众服务等方面进行研究晋商博物院的传统信息传播模式。

一、晋商博物院借助大众传媒宣传的传统模式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包括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等。最早出现的新闻传播工具为报纸,早在17世纪就开始出现,20世纪初,作为新闻传播的新工具无线电广播出现,1936年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建成,开始播送电视节目。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形式逐渐多样化,各种形态的传播工具不断涌现,且相互融合,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目前晋商博物院传统的宣传手段主要是依托大众传媒如电视台、报纸、广播、期刊等方式。通过多家媒体新闻报道,刊登报纸及电台广播,将博物馆的文博资源和信息传递给普通大众,以达到信息的通知、展览的宣传、教育功能的实现、扩大社会影响力的目的。

虽然在宣传时可以完成传播者(博物馆)与受传者(观众)的整个传递,但在传播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传播过程主要以文字或图片、视频的方式进行,其表现方式非常有限。2.传播过程为单向传播模式,只通过传播者向受传者进行传递,未能及时将传播效果以及受传者的反馈信息进行回收,这也体现了传统传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博物馆传统的传播活动是针对普通大众进行广泛宣传,受众基数大,缺乏精准分类化传播。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博物馆传统的传播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但它仍是博物馆宣传最基本的传播模式,具有较深的实践基础和运作经验,所以传统的传播模式在博物馆宣传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数字化背景下传播模式的基础依托。

二、晋商博物院陈列展覽与其他辅助手段

陈列展览是在一定空间内,以文物藏品为基础,与辅助展品相配合,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而成,通过展览展示博物馆收藏、保管及研究的成果,以实现直观教育、信息传播和进行审美欣赏的多重功能。

博物馆有长期展出的展览和短期展出的展览,一般将长期性的展览称之为基本陈列,短期的则为临时展览。本文主要以晋商博物院的“天下晋商”专题基本陈列为例,分析其展览在传播过程中体现的博物馆核心功能和文化价值。

晋商博物院是一座以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山西督军府旧址为依托的集文物古建、园林景观、展览展示于一体的人文历史性质的博物馆,具有收藏、展示、教育、研究、游览等五大基本功能。

院内收藏有与晋商相关的账册、器物、典籍、汇票、地契、钱币、茶具、墨宝、印章、瓷器、镖箱、钱柜、字画等多种生活实用器共12万余件,涵盖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贸易、文化习俗、人物造产等方面。

晋商博物院展陈区域分为东区、西区、中区。中区则主要打造“天下晋商”专题展。“天下晋商”基本陈列,以“开中制、万里茶路、票号”为主线,第一次全景展现了晋商以盐商开端,经营范围包罗万象,开茶叶国际商贸,创金融汇兑票号,称雄五百余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繁荣,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灿烂的商业文化。

(一)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

展览由6个部分和1个辅助展组成,分别为序厅、晋商源流、海内称雄、汇通天下、万里茶道、晋商精神,辅助展区以数字化多媒体展示和教育互动的方式展现晋商文化。

展陈内容以晋商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重点讲述了明清时期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历史及令人瞩目的古代商业奇迹。各部分既有延续,又能独自成章。“序厅”主要呈现总书记语录、晋商标记、晋商论语;“晋商源流”主要展现山西历史的悠远厚重,为几百年晋商崛起注入了文化基因;“海内称雄”讲述了晋商以明初盐政的“开中法”为契机,顺时取势、迅速崛起、称雄海内;“汇通天下”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的诞生为例,讲述了晋商巅峰时期的伟大创造,揭示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晋商精神;“万里茶路”主要讲述了晋商商帮是万里茶路的先行者,展现了晋商“以诚取信,以义制利”,“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商业价值观;“晋商精神”作为展览的尾声,总结归纳晋商称雄商界的制胜秘笈,启示后人砥砺前行,为中国商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本次展览选取的展品,主要以社会征集展品和追缴回归文物为主,紧紧围绕晋商主题,展示商业文明及人文精神,共展出1598件,主要有汇票、账册、契据、合约等纸质类原始资料及茶器具、算盘、衡具、钱银各类生活器具,以晋商历史发展脉络为设计展线,合理布置展品,全面展现中国明清商业文明的魅力和内涵。

此次展览还采用了辅助展品多件,分别有雕塑、场景、绘画、书法、模型及视频等,与晋商主题契合,与文物互补,使游览者在观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观赏精美的文物,还可以体验到各类创作品的艺术美,丰富了展览内涵和外延。

(二)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

展厅设计以古建筑特定的空间布局为基础,在不破坏原有的空间下,以量身定制展览的布局走线,展厅设计风格以民国风为主,以复古红为主色调,与古建筑风格交相呼应,简洁复古。展版设计以服务展品为宗旨,底版色选用橙红色,形式简洁明了,给参观者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说明牌颜色为银灰色,简约大气。展览上设置多处互动展项,通过设置小游戏等手段激发观众参与热情。形式设计紧扣文本,突出情景化、互动式和智慧化设计。将“文”意转化为“情感”空间,唤起观众情感体验。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观众自助参观。

三、晋商博物院教育活动

晋商博物院每逢重要节日都会举办各种社教活动,由馆内安排专人负责,紧贴展览主题,根據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为参观者实现真正的公共教育。

如针对中小学生,在六一儿童节举办“晋商寻宝”、儿童绘画征集活动,让小朋友深入了解晋商文化;暑假期间还举办“小小讲解员”活动并举行结业仪式,取得良好社会反响;联合山西省实验小学共同举办“锦绣太原‘四解晋商”主题活动。针对成人观众,在端午节邀请朗诵爱好者参加“端午诗词朗诵会”;国庆期间举办“我爱您,中国”诗歌音乐活动、汉服体验、公益讲解、趣味闯关知晋商等节日活动,让广大游客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另还组织排演《英雄牌匾》《重回成成》等多种类型的红色剧目活动。国庆节期间还在自省堂举办多场“晋剧表演”文化惠民演出,为游客贡献文化大餐。

四、晋商博物院其他服务

自2020年12月28日开馆以来,共接待观众130余万人次,馆内设置完善的标识引导系统,观众服务设施有咨询台、存包处、休息区以及轮椅、童车、雨伞、药品和除颤仪等。为满足观展体验,免费发放宣传页,配备自助语音导览和讲解服务,分别由讲解员和志愿者承担,均经过专门培训,为游客提供更好的讲解服务。

数字化信息传播新模式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博物馆的信息传播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通过将博物馆的收藏、展示、研究、教育等多种功能与数字化相结合,形成博物馆内部藏品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再以数字化方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知识传递给观众。这种方式将文物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数字文物。本节从晋商博物院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数字化信息传播等方面进行讨论数字化背景下的博物馆实践意义。

一、藏品信息化管理

藏品是博物馆为了社会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目的,根据自己的性质,搜集保藏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博物馆藏品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或艺术价值,不仅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价值,也是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服务、陈列研究等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对藏品进行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不仅能保障文物安全,还能够提高研究、利用的效率。从事文物保管工作纷繁复杂,需要经常、及时地将藏品信息更新,及时为研究者提供更全面的藏品信息,数字化信息管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藏品信息化管理一般分为藏品的检索和统计、藏品保管的环境自动化、藏品安全和防盗、藏品现状测量4个主要内容,而藏品的检索和统计是保管工作的基本内容,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藏品信息管理系统,以便更好地利用藏品,为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提供更便捷、更全面的文物信息。

二、数字化展览

展览最重要的就是要将文物本身及文物所蕴含的背后故事展现给观众,但一些文物由于其自身原因可能无法被展出,使得展览内容可能会出现缺憾。这时就需要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弥补展览的不足,提升大众的观展体验感。

晋商博物院应用多媒体展示技术,设置多处LED屏及多媒体触摸屏,与传统展览互为补充。通过LED屏播放展览相关的短视频,为观众传达更丰富的展览信息。在展厅内设置多处多媒体触摸屏,在装置内设置一些娱乐性活动,让观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寓教于乐、放松身心,来实现观众观展的数字化互动体验。

为更好地展示“万里茶道”这一模块展览,根据现有的万里茶道数字化成果及数字技术、多媒体、互联网等打造以万里茶道为主题的“云展览”;充分展示、传播万里茶道文化及晋商文化,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参观品位,进一步发挥博物馆云展览社会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升公众对万里茶道的历史文化内涵认知。

三、数字化背景下的多样性信息传播

(一)博物馆与微信

晋商博物院为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载体,开发官方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重要展览、活动信息,目前已累计推送几百余篇相关文章,粉丝量已达到30万余人;微信公众号关注度曾在2021年排全省第一,在山西文化场所类微信影响力榜单中居首位。另外还设置了微信语音导览,观众通过扫描展厅内导览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取展厅内相关重点文物的语音讲解。

(二)博物馆与网站

在互联网与科技高度发达、5G时代来临的今天,想要进一步保护、研究、展示和活化文物,不仅需要加强与国内外博物馆的学术交流研究,更需要科技手段来打破由传统保护技术不足造成的僵局。为了将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做好顶层规划,打造长久留存的文化IP,满足对晋商博物院的保护和面向公众的展示需求,建立以智能化、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

晋商博物院的网站作为博物馆的“门面”,具有权威性、专业性与及时性。通过系统搭建线上博物馆信息平台,线上预约服务系统,为游客提供更便捷、更直观、更全面的博物馆信息查询与浏览功能,满足用户“从面到点”的搜索需求,提升博物馆流量,提升用户体验。

网站根据晋商博物院实际需求设计搭建,适配PC端、移动端等端口,实现多端浏览。同时实现数据保存检索、数据分析、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及文化传播等功能。

网站主视觉结合了督军府古建风貌及馆内楹联等特色元素,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感知。色彩风格在严谨而富有沉淀感的次序中,体现行业特色与历史溯源。并增添馆内元素,产生活力与自由感。从公共视觉记忆点的角度出发,提炼出督军府建筑的元素形状,并形成网站主视觉风格,加深人们对博物馆的整体记忆。

(三)博物馆与VR

360°全景数字虚拟展厅是通过专业相机对整个场景进行捕捉,用专业进行拼合,生成真实的三维空间,呈现给观众,并给观众提供各种操纵图像的功能,可以放大缩小,各个方向移动观看场景,以达到模拟和再现场景真实环境的效果。

针对晋商博物院“天下晋商”专题展六个展厅分别进行360°全景数字虚拟展厅拍摄制作,并采用专业的色彩管理标准及技术进行拼接制作,最大限度还原场景的空间结构,光影效果,色彩细节和作品层次,让无法亲临博物馆现场的人有更强的参与感、沉浸感,其中交互热点在展览中嵌入展品相关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帮助观众更深入、更多元、更全面地了解展览。全景导览不仅在线可以观赏,还可以通过PC网页端、移动端(包括Android手机、IOS手机)等形式共同传播。

具体包括导览地图、语音解说、交互热点、虚拟现实、专题区域快速进入、场景自由切换、触控操作、图文简介、展览页面自动旋转观看等各项功能。通过对晋商博物院的展览的线上呈现,使展览主题和展览信息能多元化、全方位展示,以便游客更快捷地浏览感兴趣的展览及展品。

数字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科技的发展、观念的创新,新型的传播方式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大挑战。想要更好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功能,就要将所传承和研究的文化成果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博物馆收藏及研究的社会价值。因此要将传统和新型的传播方式相结合,以达到最优的传播效果。本节以晋商博物院为例分析在数字化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新挑战。

一、缺乏专业的信息传播团队。

由于晋商博物院建成时间较短,部门机构设置简单,还未设置专门负责信息传播活动的专业组织团队,仅依靠讲解部的工作人员进行传播实践的任务,网站、公众号等由科技公司开发、运营,经常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等,陈展部和宣传部沟通协调不够,网站更新馆内政策、活动不及时,由此造成信息传播活动未能达到协调统一。

二、对馆藏文物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不够充分,传播理念落后。

数字化传播技术一般由公司开发运营,很多公司都只注重成本效益,并不能将数字化技术和文物资源信息真正紧密结合开发。比如在多媒体触摸屏的装置内设置一些小游戏放松身心,来实现观众观展的数字化互动体验,但是游戏都比较简单,与文物资源结合不紧密,展现更多的仅仅是展览的基本信息,较少地根据观众实际需求推出相应的內容,所以在信息快速发展社会中,传统的宣传理念不适宜博物馆当下的传播模式。

三、数字化技术手段更新不及时,传播效率较低。

数字化技术主要是运用在博物馆内的视听辅助及新传播平台的开拓等方面,比如馆内设置多媒体触摸屏,微信公众号及网站等。多媒体触摸屏虽能使观众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寓教于乐,但游戏装置反应速度较慢,容易死机,体验感较差。微信公众号、网站等上面的信息更新不及时。博物馆仅重视数字化是否运用,并不真正关心数字化传播效果及达成目的。

更好发挥数字化信息传播建议

一、构建专业的传播团队,增加资源投入。

馆内应设置专业的信息服务中心,统一负责传统媒体、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媒介,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及技术维护,更主要的职能是还要策划馆内各类传播活动,利用现有传播方式和平台,突出馆内优势,开展各种传播活动。这就要求增加资金投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岗位需求的专业人员。工作人员不仅要策划传播活动,还要定期对传播系统进行监察,这样就可以随时了解数字化设备的情况,还能更系统地开展传播活动。

二、转变传播理念,充分利用好馆藏文物的信息资源。

传统的传播理念只是以宣传为目的,而不是真正的传播,真正的传播应该从传播活动的整体性出发,在传播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到媒介和受众的相互影响。首先要从“以传播内容为主”转变为“以受众需求为核心”,博物馆一直以来被当做是少数人的学习场所,不属于流行文化,但是想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势必要在传播内容上做文章,要不断尝试历史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也要时刻保证以主流文化为基础。其次,不仅要重视对馆藏文物的信息研究,还要重视是否能与大众进行互动和交流,比如在讲解词的编写和讲解过程中,是否能进行分类别讲解,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适当调整讲解内容及讲解的方式。还比如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各类社教活动,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更多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子关系。

三、更新数字化技术,及时维护传播平台。

要想实现博物馆高质、高效的信息传播,数字化网络技术的更新和升级至关重要。不仅要开拓更多的新型传播平台,还要提升数字化网络技术的更新速度,要了解观众信息获取的习惯,利用数字化背景下的传播活动向公众树立好博物馆独特的形象,以达到高质量的传播效果,为观众带来良好的参观体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博物馆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深受数字化的影响,尤其在博物馆的信息传播方面尤为明显。本文以晋商博物院为例,通过分析将传统的传播模式与新型传播模式更好地互相融合,以寻求博物馆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晋商博物院博物馆
博物院寻兔记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11-27 10:47:17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07-28 07:08:36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06-09 06:59:50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05-22 01:32:36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4:10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参观河南博物院
与时代同行:河北博物院的创新使命
河北画报(2018年5期)2018-08-20 02:52:52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