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 冯驿驭 刘露
2023年7月7日上午,阳光刺破云层,洒在五桥河上。
穿上红马甲、扛起铁锹,万州区五桥街道香炉山社区楼栋长刘代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再度走上街道,进行清淤工作。
这是第多少次进入街道清淤,刘代云已经记不清了。他只知道,早一天清空淤泥,居民就能早一天回家。
7月4日凌晨,暴雨突袭万州,最大雨量(长滩站)达261.2毫米。
随之而来的,是暴雨所引发的次生灾害——大规模山体滑坡、山洪、泥石流。
这场暴雨,淹没了城区部分街道,冲毁了乡村的部分房屋和农田。
如今,暴雨停歇,洪水退却,烟火气再度回到这座城市。
暴雨之后,山河经过了洗礼。同样,那些在风雨来袭时仍坚定前行的逆行者的故事,也使人们的心灵经受了洗礼。
余小平:勇闯雨夜的引路人
7月4日凌晨两点,异常猛烈的雨声,惊醒了正在熟睡的余小平。
推开窗,滂沱大雨将村里的光都稀释了。借着氤氲的路灯光亮,余小平看到,大雨中,一棵被连根拔起的李子树,正被泥沙裹挟着冲下山坡。
余小平意识到,这次暴雨非同寻常,极有可能发生泥石流等灾害。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长滩镇茶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小平深感责任重大。顾不得大雨倾盆,她立刻出门,前去联系茶坪村村干部和党员。
“大家抓紧集合,一起去疏散村民。”暴雨中,余小平紧急布置任务。
不一会儿,一支由余小平带队,驻村工作队队员、村干部、党员、群众组成的紧急疏散队伍组建完毕。
暴雨影响了通讯信号,很多村民的电话打不通,疏散队员就敲锣打鼓,前去提醒风险地带的村民陆续撤离,同时呼吁地处相对安全区域的群众切莫慌乱,一定要保证自身安全。
疏散工作进行到一半,一居民点侧面的山坡上出现危险信号:山坡上大量泥沙堆积阻塞,若不及时清除,极有可能形成泥石流,危及坡下大量民居。
情况危急,余小平当即将队伍分成两队,一队继续疏散村民,另一队带上一切能搜集到的工具,紧急疏通阻塞的泥沙。
疏通过程中,余小平的小腿被雨靴边缘划出道道伤口,为了方便清淤,她捡来几片树叶绑在鞋上,树叶脆弱,没走两步便碎了。没办法,她只好用塑料袋裹住鞋子,才勉强能够在水流中行走。凌晨5点,该处险情被排除。
天亮后,雨势减弱。望着山坡上道道被雨水冲刷形成的砖红色伤痕,余小平意识到村里其他地方也可能存在险情,顾不上休息,她又带领大家出发了。
一路上,余小平不斷看到倒成一片的玉米秸秆和被拦腰折断的李子树。浑身湿透的村民望着被损毁的农田眉头紧锁。
“余书记,去哪里?”有村民问。
“去别处排查险情。”余小平答。
顾不上心疼自家受损的农作物,好几个村民主动背起背篓,扛起锄头,和村干部、党员一起,前往有滑坡泥石流风险的民房,帮助村民转移物品。
沿途,一位村民正因家中家禽、牲畜在暴雨中失踪而焦急伤感,看到余小平带队而来,却连忙为他们倒茶、送上几颗自家收获的李子,反过头来安慰余小平“我们没事,你们要放心,不要太辛苦了”……
漆黑的雨夜里,余小平连接起茶坪村村民的心。
王隆海:甘冒奇险的赛车手
长岭镇梨花路社区居民王隆海发现这场雨“不对劲”的时候,已经是7月4日的凌晨3点。
从长岭镇穿过的五桥河河水慢慢涨了上来,公路路面也因积水被拱开,形成一个个小鼓包。
王隆海意识到,洪水要来了。他是梨花路社区的一名无职党员,平时以开车拉货为业。
过去,每逢下雨,王隆海就出门在附近的企业、单位、居民楼转悠,提醒居民注意防范洪涝灾害。
暴雨倾盆,水势越来越高,王隆海意识到,自己必须马上行动。
王隆海家附近企业较多,在通知了两家企业的值班人员紧急撤离后,地面积水已淹没膝盖。站在水中,职业本能让他猛然想到,泡在这样深的积水中,汽车发动机极有可能报废。
于是,王隆海立马回头,帮助附近的企业工作人员紧急转移车辆。
在将3辆可能即将被淹没的汽车转移到安全地点后,王隆海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一处地势较低的花卉加工厂,准备提醒厂内的员工立马转移。
此时的加工厂内,只有负责人的妹妹在宿舍休息。将她叫醒后,王隆海正要撤离,却突然发现花卉加工厂的院坝中停放着一辆小货车。
“车钥匙给我,你快走!”王隆海喊。此时积水已经及腰,形势十分严峻。
王隆海陷入片刻纠结:如果此刻涉水往高处走,虽然艰难,但较为安全;反之,如果在如此深的积水中点火开车,一旦遭遇熄火或者垃圾阻塞道路,自己就会有性命之忧。
犹豫中的王隆海并未停止动作,他拿过车钥匙,定了定神,打开车门,启动了小货车。
雨夜里,王隆海驾驶着小货车一路荡开积水破开雨幕,两三分钟后便将小货车转移到一处安全地点。
停好车,王隆海没来得及休息,就又立刻加入了维持群众撤离秩序的工作。
等群众都安全撤离,王隆海又背起消毒设备,到洪水退去、留下淤泥的民房中消毒。次日,他又来到长岭镇主要道路上,加入了铲除淤泥、疏通道路的志愿者行列。
记者见到王隆海时,连续两天没有休息的他眼窝深陷,周围是深深的黑眼圈。谈及冒雨转移车辆的壮举,他却面带微笑,轻描淡写地说:“当时很紧张!不过我想着,我是共产党员,要跟党走!”
王隆海的事迹在群众中传开,很多人都说此前就知道他。
“这个人很好!对人很友善,做事很有担当。”这是他们对王隆海的评价。
在风雨中疾驰,王隆海与时间赛跑,保卫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徐文军:嗓音嘶哑的领头雁
7月6日中午,徐文军举着一个大喇叭,站在长滩镇长滩中学食堂门口。他试图从已经嘶哑的嗓子中再“挤”出一点声音,将大家的就餐事宜安排好。
50多个小时,这是徐文军已经连续工作的时间。
7月4日凌晨,一场暴雨袭击了长滩镇。
徐文军作为长滩镇长滩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自4日凌晨起,就堅守在救灾一线疏散受灾群众,“水来势很大,水位最深的时候,齐我的腰,有一米多深”。
在那个暴雨肆虐的夜晚,长滩社区居民向帮清经历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眼看雨下得越发大了,向帮清想背着此前摔伤了腿的儿子转移,但柔弱的身体无法承受她背着孩子一同转移。暴雨仿佛下在她的心里,要将她的心淹没。
就在无助的情绪蔓延之时,徐文军带着社区干部赶到向帮清家里。
徐文军背着向帮清的儿子,社区干部扶着向帮清,暴雨迷住了眼、冲垮了路,他们一行人踏着泥泞,走了一个多小时才抵达长滩中学。
“背着走一段,扶着走一段。”向帮清回忆说,“长这么大,还没碰到过这么难的事,多亏了徐书记和社区干部。”
此后几天,徐文军一直在组织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将受灾群众转移至安全地带,并将没有其他去处的群众接到长滩中学临时集中安置点暂住。
整整三天,作为安置点负责人的徐文军只休息了两个小时。他总是提着个大喇叭,跑前跑后、忙里忙外,过度疲劳损害了他的嗓子,红血丝也布满眼球。
“不只是我,很多社区干部和志愿者都在坚守,顾不上回家。”从紧急疏散群众到妥善安置,徐文军倍感欣慰。
在长滩中学学生宿舍楼一楼大厅内,整齐地堆放着诸如防潮垫、衣服、卫生纸之类的生活物资。那是徐文军在临时安置点建立之初,便多方联系受赠或购买的,“大家避险时走得急,大部分人都没携带换洗衣服和洗漱用品,群众的生活一定要第一时间保障”。
群众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但徐文军自己却没顾得上家人,三天都没能跟家里人见上一面,仅有的几次通话,时间也少得可怜,情绪的波动让他的声音嘶哑得更厉害了。
拿起大喇叭,徐文军继续嘶吼着:“快餐抓紧安排送过来,保障大家就餐。”
陈桂园:守护患者的贴心人
7月6日中午1点半,陈代建老人走进临时安置点医疗室时,长滩镇卫生院主治医生陈桂园正在为另一位老人测量体温。
临时安置点里暂住的大都是附近村(社区)的留守老人。暴雨带来的灾害,暂时夺去了他们的家园。
被迫离家,再加上老人身体素质普遍偏弱,陈桂园的诊疗台前,几乎时刻都有人问诊。
“感冒的、血压不稳的、焦虑睡不着觉的,各种症状都有。”陈桂园说,“也有因为心理压力大,来找我聊天的。”
7月4日,长滩镇卫生院在临时安置点设置了医疗室,免费为安置点的群众看病、拿药。
身为党员的陈桂园主动请缨,和另外3名同事一起,组成了临时医疗队,“两人一队,24小时值守”。
前面的患者就诊时,陈代建一直站在由两张课桌拼成的诊疗台旁。
直到前面的患者离开,老人才缓缓坐下,开始讲述自己的症状。
“医生,我老是心慌,整晚睡不着觉。”沉默了一会儿,陈代建继续询问,“我是不是得什么病了?”
陈桂园将血压测量仪的袖带绑在陈代建的手臂上,同时和陈代建聊着家常。
“您这就是太担忧家里情况了,属于正常情况。”
“家里村干部会帮忙照看的,不用太着急家里。”
“您也姓陈,我俩是家门,有什么困难可以跟我讲。”
陈桂园从小在长滩镇长大,在基层,这样家常式的交谈,老人往往更能适应。
几分钟后,陈桂园取下陈代建手上的测量仪,查看数值后,在医药便签上写下“情绪紧张导致血压升高”。
“您看,只是血压有一点偏高,没什么大问题,注意休息就行。”陈桂园说。
老人起身离开后,一名满面愁容的年轻女子坐到了陈桂园面前。
诊断后,陈桂园给了她一些治疗感冒的药。突然,年轻女子将手中的药摔在地上,开始崩溃大哭,口中喃喃自语的话也在哭声中显得含混难辨,只是隐约能听到在讲“家里什么都没了,又不能回家”。
陈桂园听懂后,赶紧起身抱住她,为她擦拭眼泪。这个动作让年轻女子的哭声变得低沉,而后身体逐渐瘫软下来,咿咿呀呀地呢喃着,全身的重量都压在陈桂园身上。
哭泣数分钟后,年轻女子的情绪慢慢平息。
“身体的疾病需要治疗,内心的无助更需要治疗。”陈桂园说,“我能做的,就是倾听,帮助他们舒缓情绪。”
这间小小的医疗室,不仅是临时安置点居民看病治病的地方,更是心灵的庇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