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静
他的笔端下,流动的是飞鸿戏海,舞鹤游天的意趣,其书法境界已达古人所言“逸品”之境。他的作品,可当音乐来读,具有通感的审美意趣。一张宣纸,一支毛笔,自从爱上书法,郑秀平的世界几乎只有黑白兩色。
现任太原市迎泽区政协委员、五台山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的郑秀平,在他30余年的习书生涯,如音乐奏出的灵魂三部曲。与很多书法家是少年学书不同,生于五台山下的郑秀平少年贫寒,16岁才开始接触书法。第一本字帖是《钟繇小楷》,钟繇楷书的端丽宛媚让他一见倾心,自此迷上了翰墨。在几年的时间里,他临帖成狂,主攻魏碑和隶书。《曹全碑》的妍,《郑文公碑》的媚,都让他迷醉不已。
曾经的郑秀平也为小有成就而窃喜,但很快他发现,自己达到的还只是形式上的美感——书法的技艺如果仅停留在驾轻就熟阶段,那只是“小匠”。人最难的莫过于与自己对话,当郑秀平悟到这些时,他疯狂地开始临帖,每本字帖全部临习百遍以上,宣纸与字帖,成为生命中最亲近的图画。
在日复一日的临习中,蓦然感受到自己的单薄。不疯魔不成活,艺术的修习当然是一种执念,可是念兹在兹未必能成为大家。在更高的意义上,书法书写的是个人的审美观照。郑秀平拓展了自己的艺术目光,文学、音乐、美术、建筑,都成为深厚的艺术滋养之泉。此时郑秀平已在国内书法界声名鹊起,有一次他想起了张大千的画,大师可谓是不世出的奇才,博采众家之长,学八大山人直可乱真,却又绝不拘泥于古法。“将自己打出自我的经验之外”,悟仿佛是顷刻之间,却是走过岁月的水滴石穿之后才有的哲思。如同打通自我修行的任督二脉,郑秀平的艺术审美自此进入全新的境界。
作为当代中青年优秀书法家的郑秀平而言,单纯的笔墨技法和书写已不能涵盖其艺术所致的境界与其所揭示的意义。对其书法艺术所体现的内容与价值必须结合时代文化横断层面去审视,总之书法表现终归于书法家的个人心性和文化习惯来印证哲学观念和精神依托,来呈现出非常和谐而富于变化的形式美感。然而其书法“内”里的文人气质与“外”在儒雅纯正,仍超凡脱俗,风雅难匹。由于郑秀平修自机械制造专业,将机械构图渗透于作品之中,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书法视觉表现力方面的不足,
郑秀平对古代大师作品的学习、临摹和笔墨技巧的洗练有着准确的把握。表面看来是以全力追求铭妙的境界,骨子里却在追求他思想意识中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妙造自然的审美感受,应物调心,而得自在,寄托了作品内在更丰富的意蕴,使作品具有诗一般的艺术意境。一位收藏家说:“书法的风神,向来是书家的最高境界。郑秀平的书法作品为何在市场上获得很高认同,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以形写神,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欣赏郑秀平的书法,总觉其间有禅意,亦见其人的大格局。
对郑秀平而言,艺术是形式,更是哲学。郑秀平说,他后来看《人间词话》,读到王国维的境界时,深深被打动,因为王国维说的三种境界,让他看到了自己走过的路。只有走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走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才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的欣悦。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他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特标志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于我而言,书法既是随意所适,又是一种不复再来的构思。每一幅字,都把它当作是独一无二的缘。这样去写字,亦是对书法的敬畏。”郑秀平说。
传统是棵大树,新境界是果实。学书者不知创造之为贵,及由有法至无法之规律,必难辨别真伪与美丑。对物理、事理,俯仰察观,不使其偏,所谓“用情心专,情至而自得也”,这也许是郑秀平书法艺术超乎常人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