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凌霄 廖洋
博士毕业答辩还有3个月,29岁的刘聪从荷兰回到老家山东淄博。他要在毕业前搞定两件人生大事——结婚和找工作。
当时,刘聪已经收到了国内多所高校的入职通知书,但他最终选择回到淄博一所地方“双非”高校,成为山东理工大学建校以来第一位直聘教授的博士毕业生。
4年后的2023年,这座老工业城市凭借“淄博烧烤”成功出圈,刘聪也凭借在“小众学科”中的深耕细作升级为学校最年轻的二级教授。身边的朋友纷纷夸他选对了地方、选对了专业,有“先见之明”。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刘聪坦言:“我只是认准一个很小的方向,又找到了适合的环境,其他一切都交给了时间。”
2019年4月,刘聪回到山东老家,与结识相恋十年的女友结婚,同时开始马不停蹄地投简历、面试。很快,这个29岁的小伙子收到了国内多所高校的入职通知书,其中不乏东部沿海城市的一流高校。
“一般来说,博士生入职高校后大多是从讲师做起,加入已有的实验室,参与到实验室的科研‘大盘子中。”刘聪坦言,流程挖掘在国内并不热门,并非大众熟知的领域,如果与现有实验室方向不一致,很可能“做着做着,就把自己的方向做没了” 。
在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人才工作处领导的鼓励下,刘聪以应届博士毕业生的身份,申报了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计划”。当时这一项目每两年遴选一批,每批仅选出100名左右学者,刘聪毕业那年,首次对海外归国学者开放。
博士答辩当天,刘聪得到了“入选”的好消息。
凭借泰山学者计划的支持和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为了来校后能在科研团队建设上获得更大的自主权,他向山东理工大学提出了“直聘教授”的要求。
“过去,博士学位的讲师到教授一般需要5年以上时间,学校也没有博士毕业生直聘教授的先例。”山东理工大学时任人才工作处处长张晓连介绍,因为山东正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流程再造行动,刘聪的专业正是其中的关键领域,本着“人才优先”的考量,山东理工大学为刘聪开辟了“绿色通道”,接受了他直聘教授的要求。
由此,29岁的刘聪成为山东理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直聘教授的应届博士毕业生。
用刘聪的话来说,他走上流程挖掘这条路,起源于一次“莽撞”的自荐。
2009年,刚上大一的刘聪,就早早思考起今后深造的方向。他详细查阅了山东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的科研方向和论文,最终敲开了未来导师曾庆田办公室的门。
曾庆田打量着眼前这个小伙子,20岁左右,臉生,没上过自己的课,便笑眯眯地说:“做研究是需要基础的,师生间也需要相互熟悉,你可以先看看我的导师、咱们学院吴哲辉教授的《Petri网导论》。”
刘聪如获至宝,他了解到Petri网理论始于上世纪60年代,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应用。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才逐步开始相应的研究,而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吴哲辉就是国内最早从事Petri网研究的学者之一。
转眼到了大四保研季,专业成绩排名第一的刘聪本有机会保送外校,但“换个地方,可能要变个方向”。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刘聪选择留在本校,跟随曾庆田攻读硕士。在导师指导下,刘聪提前一年完成硕士学业,前往荷兰攻读博士学位。
十几年间,计算机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层出不穷,但刘聪一直坚守流程挖掘这一研究方向。这门横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业务流程管理的多领域交叉学科,正成为海外大厂实现企业超自动化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而在我国的应用却刚刚起步。
曾有朋友问他:“流程挖掘在中国不温不火很多年了,你考虑过换方向吗?”
刘聪的答案是,“我只想认准一个很小的方向,沉下心来做研究”。
对许多像刘聪一样从海外回国、回到淄博高校的科研工作者来说,这一选择不仅仅是出于安土重迁的故乡情结,更多是因为山东高校引进人才的“实诚”。
“从入职到现在已近4年,从山东省到淄博市、从学校到学院都给了我很大帮助,能够快速组建实验室并配备学生指标,让我把更多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刘聪说。
不过,随着“淄博烧烤”的出圈,这座山东中部城市的吸引力攀上了新的高峰。
淄博曾是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很多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背后都是淄博的名字。然而,和许多老工业城市一样,淄博一度面临着工业转型、人才流失的阵痛。
淄博自战国时期就是“百家争鸣”的中心地,中国“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遗址就坐落于淄博市临淄区。在山东理工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古有稷下学宫,今有山东理工。”张晓连等人希望在稷下学宫设立2000多年后,如今的淄博、如今的山东依然能“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