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主体性与方言多样性的和谐共生

2023-07-21 06:50林泓羽
今古文创 2023年27期
关键词:汉语

林泓羽

【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交际工具,中国国土辽阔、民族众多,这也促成了我国多语言共存的形态。普通话是我国现行的通用语,大力推广普通话也是我国的重要国策之一。而多样化的汉语方言作为中国语言文化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悠久瑰宝,保护方言的行动也刻不容缓。本文将通过分析普通话推广背景下吴方言的现状以及保护措施,来探索中国方言更多的传承和发展路径,实现汉语普通话主体性与方言多样性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汉语;方言保护;普通话推广;吴方言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7-011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7.038

一、引言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沟通的桥梁,随着社会的发展愈加趋向于规范统一。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在国家推广普通话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有些汉语方言却逐渐陷入了淡化与边缘化的危险处境。但是事实上,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下长期共存,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汉语方言并不是一对水火不容的矛盾关系,规范化并不等于同一化,我们在确立普通话主体性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汉语方言的多样性,推动中国语言文化的和谐共生。

古诗云“醉里吴音相媚好”,吴方言也称江南话或江浙话,以上海话为代表,主要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地区、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安徽南部和福建西北角等地区使用,从周朝至今已有3200多年的历史。吴方言承载了江南地域独特的传统文化,延续了地方历史根脉。同时,吴方言还保留了浊音音位、文白异读、后置定语、量词直接跟名词等多种语言现象,具有重要的语言文学价值。但是与很多地方的方言处境一样,在吴方言的传承过程中濒危性紧紧伴随着丰富性。方言是语言的来路,是我们的来路,如何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好声音”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探究和不懈的努力。

二、推普背景下吴方言的现状

《中国文化概论》(2019)记载,吴语在国际语言排名中居于中国第二位、全球第十位,是世界上最大的非官方语言。现有数据表明将近有一亿人在使用吴语,可是国际语言文化组织(ILCO)却将这么一种使用人数庞大的语言列为严重濒危语言。网络上流传的一张出自《各地本土出生人士方言使用情况调查》中的柱状图显示,6—20岁中能够熟练使用吴方言的青少年人群比例远低于其他地区的方言使用者,尽管该数据的调研方法尚且存疑,不过吴地年轻人群方言能力明显下降的现象在多份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

笔者采用了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采访相结合的形式,分别对吴方言使用者与非吴方言使用者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收集到的来自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广东、陕西、河南、湖北等多地的151份问卷中,18—25岁的人群占了75.5%,家乡属于吴方言区的人群有66%,但是其中仅有14%的人能够熟练掌握方言,且基本都位于农村或乡镇,还有2%的人完全不会方言,54%的吴语方言使用者对于吴语的掌握程度较差或者只是能够听懂。而且,有18%左右的吴方言地区青少年表示自己和周边人都不常使用吴方言,周围说吴方言的群体也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和中年人,且绝大部分都是乡村居民。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认为造成吴方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外部的普通话影响

普通话不仅仅是现代汉民族的通用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法定的全国通用语言。自1913年成立“读音统一会”、规定共同语标准音起,我国普通话的推广历程已历经了长达百年的时光。正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大国,普通话的推广对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国家凝聚力和综合国力都有着无法代替的积极意义。

我们不能将汉语方言的式微归结于推普工作,但推广普通话客观上影响了方言的存在。从笔者对吴方言使用者的调查数据来看,有将近90%的人表示普通话对自己家乡吴方言文化已经产生了一定或者较大的冲击,22%的人认为自己家乡吴方言现处于渐渐消亡、被普通话取代的发展趋势。在当面临同学朋友如果用当地的方言与自己交谈时,有一半的被调查者表示会产生不适的心理。而且有超过70%的被调查者表示,当即使是对话双方都掌握吴方言和普通话的时候依旧不会选择用方言交流,除了一些特定的情况,例如不会用普通话说明的方言字词等。

近代上海开辟租界时,在多种语言混杂交流中形成了一套混合语言——洋泾浜,在笔者的家乡浙江台州也存在着一种俗称“洋夹土”的特色普通话,即家乡方言与普通话的混合语,这也是吴方言受到普通话影响的产物。

(二)内部的差异分歧

吴语按照方言片区可分太湖片、台州片、金衢片、上丽片、瓯江片、宣州片,山高水长的地理环境使得其内部差异较大,可谓“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即使是都属于吴方言,不同方言片区之间也很有可能无法做到无障碍沟通。而且吴方言内部分裂严重,吴语各个方言区的人们对于吴越文化的认同感也较低,这使得吴方言内部的分支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再加之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和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剧,也大大缩小了吴方言的适用语境范围,加速了内部的分散,加剧了传承的困难。

三、推普背景下吴方言的保护与传承

早在1958年周恩来总理就说过:“我们推广普通话,为的是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会长期存在的。”汉语方言是我国极为丰富的语言资源,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笔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人都认为普通話的推广与方言的传承之间并不矛盾,认为应该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人数达75%,与此同时认为方言应该继续存在的人数高达93%。

关于吴方言存在的意义,被调查者普遍认同吴方言能够满足特殊群体交流的需要、增强地方归属感、传承地方文化。正是汉语方言与普通话同样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这才造就了我国五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因此,推广普通话这项国策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落实,同时方言的传承也必须得到重视,要达到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互补。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要坚持吸收方言中被普遍认可的精华部分,进一步丰富普通话。保护汉语方言的过程中也要及时淘汰落后部分,调整其中不合理的成分,避免其消极影响。目前我国普通话的推广已经卓有成效,如何在大力推广普通话主体性的背景下保护汉语方言的多样性,以吴方言为例,笔者总结出以下措施:

(一)宣传语言平等,创造家庭社会“双语”共生共荣

在调查过程中,“重视家庭教育,传承地方方言”被大家选为了最有效的保护传承吴方言的途径,“家庭和社会教育”则是大家认为在方言保护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可是,在俞玮奇(2011)的苏州市家庭语言政策调查中,只有2%左右的父母在家中会对子女使用苏州话。从王玲(2016)《语言意识与家庭语言规划》中的调查数据来看,有81.4%的父母不同意或者非常不同意在家用方言与子女交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不影响孩子的普通话。社会语言学的奠基者费什曼曾指出:“濒危语言之所以称为濒危语言,是因为缺乏非正式的代与代之间的传递和非正式的日常生活支撑。”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法律、行政方面,还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主动地向群众宣传语言的平等,唤起大家积极的方言语言意识和态度,营造“双语”和谐共生的语境,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同时也要发挥汉语方言在日常生活和艺术领域中增进亲切乡情、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保证汉语方言的代际传承。

(二)借助新式媒介,加强语言文化宣传

在数字化新时代,媒体宣传更是“推普”与“保方”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笔者的调查结果,除了日常的交流外,影视作品、短视频、地方宣传片、综艺节目都是大家了解吴方言最为经常性的便利渠道,媒体方言类广播电视节目的推广、影视作品中方言的使用、短视频平台的介绍互动也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和推崇。所以,除了要注重传统纸质媒介对地方汉语方言文化的宣传之外,广播电视节目以及新媒体这一重要平台阵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大众传播中,要做到普通话与方言的齐头并进,在不影响主流以普通话作为规范语言的同时,加入方言因子,加强汉语方言的宣传。

对于方言类节目,我们应该多一份包容和关注。例如笔者家乡一个独具特色的方言新闻品牌—— “阿福讲白搭”,这是台州首档方言新闻节目,“白搭”作为当地特色方言词汇,是台州民众分享喜怒哀乐的重要途径,节目运用方言畅谈生活中的家长里短和奇闻趣事,以平民亲切的视角来展现民情冷暖和市井生活,这不仅能够实现节目的本土化、内容的生活化,还为当地方言的学习和保护提供了便利渠道,促进了方言和地域文化的传播。类似的吴语方言节目还有《施斌聊斋》《东疆闲话》《嘉兴老娘舅》《阿六头说新闻》等。除了专门的方言类节目,在影视剧中穿插地方方言也会增加人们对方言的关注度,像是电视剧《我的前半生》的热播就让上海话跟着火了一把。

同时也要有效运用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例如“吴语今说”“苏白学堂”“说苏哉”等公众号都为吴方言的传播打开了新的窗口、激发了新的活力。如今的短视频平台占据了手机网络的大片江山,“方言+短视频”的形式让方言的传播更加广泛化、趣味化、新鲜化,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部对从事吴语方言工作的青年人进行跟拍采访的纪录片《讲吴语》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播放量已高达6.9万,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吴方言的曝光度。

(三)与其他艺术、文化、产业相结合,展现方言新魅力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人都赞同与文化旅游产业、贴近生活的服务型产业、当地特色的文化艺术、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吴方言的活力。

胡适曾言:“除了京剧文学之外,吴语文学要算最有势力又最有希望的方言文学了。”吴语文学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清代小说《海上花列传》被胡适称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何典》《三言二拍》《红楼梦》《金瓶梅》等作品也都受到了吴方言的影响,例如《红楼梦》中的“吃酒”“吃茶”“展眼”等说法,以及林黛玉《葬花吟》中的一口吴侬软语。在鲁迅、杨绛、吕叔湘、杨必等吴方言地区作家、翻译家的创作中,吴语也是常客,地方吴方言的使用为文学的创作增添了独特的光彩。

除了文学之外,还有许多艺术形式都以吴方言作为载体,比如《金陵十三钗》中改编自江南民间小调《无锡景》的《秦淮景》一曲就是通过苏州评弹这一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来呈现的,还有作为五大剧种中唯一非官话剧种——越剧便是用吴语来演唱的,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的语音基础同样离不开吴语。除了传统的演绎之外,吴方言的传承还可以借助方言说唱等新兴的艺术形式来展现别样的风采,代表作品有江浙沪6地吴语联合说唱的《忆江南》、长三角吴语方言说唱接力《JZH Cypher 2019》等,而且这些音乐作品不光吸引了观众对吴方言的关注目光,还带火了MV拍摄地的吴地景观,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在文学艺术领域之外,吴方言也在积极地同科技领域联手,让方言跟上时代的脚步,留住乡音。科大讯飞“方言保护计划”联合推出的《姑苏锁记》系列方言公益短片为我们展示了用AI说吴语的新形式,通过AI语音合成系统和影像创作结合的方式演绎姑苏民俗故事,同时还开发了微信小程序“我AI说方言”,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把自己的乡音通过线上平台传播给更多人。除此之外,杭州银行还推出了方言翻译的客服服务,杭州、上海、苏州等城市还采用了在公共场所进行方言播报的形式,使人民群众日常的方言生活更加便利,助推乡音的保护和传承。

(四)重视语言数据的采集、整理,保存方言历史脉络

方言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质,多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代代流传,这也造成了许多方言由于缺乏正确的文字书写规则和方言用字工具,而在口头流传中逐渐被埋沒。为了能够长期有效地传承方言,除了要运用各种政策和措施保护方言的活力,还要通过全面科学的调查,记录保存下方言的真实面貌。

对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口头文化等语言材料进行调查搜集整理,从中我们还可以解读出中国语言文字的变迁,这对于方言的传承以及汉语的语言规范都具有积极意义。比如通过方言字典、方言地图、方言口述史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将口头的汉语方言以实体的形式保存下来,建设方言文化资源库,使之成为多样、开放、共享的方言文化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经出版了的《浙江方言資源典藏》《浙江省语言志》等读本,就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中国第一个省级语言资料库“江苏语言与文化资源库”历时5年研制,已于2013年9月11日正式开通,创新了方言资源的保存模式,保护了原汁原味的方言。方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生态知识,对方言的记录和保存,可以激活方言中可能还不被人熟知的独特“密码”,是人类智力文化的宝贵财富。

四、结语

通过综合研究分析吴方言的现状和发展状况,可以为其他地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经验总结,推动中国语言环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新局面的呈现。

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语言色彩,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互补共生、相互促进。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为了使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以消除各方言之间交流的障碍、隔膜。普通话的使用可以填补汉语方言沟通面狭小有限的缺陷,扩大了方言区人们交际的范围。同时方言也为普通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和补充,汉语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仍可以并应该继续使用。只有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家国共同体。我们应该自觉推动和保障普通话主体性的确立,并尊重和维护汉语方言多样性的存在,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优化我国语言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语言的和谐繁荣发展。只有科学把握好“保方”和“推普”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维护我国语言多元共存的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宪军,高璐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

[2]俞玮奇.苏州市外来人口第二代的语言转用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01):82-88.

[3]王玲.语言意识与家庭语言规划[J].语言研究,2016,36(01):112-120.

[4]沈新林. 《红楼梦》中的吴语方言[J].古典文学知识,2017,(02):77-84.

[5]周领顺,陈慧.译者语言与译文语言的地缘性——以苏籍译者群及其吴语运用为个案[J].外语教学,2016,37(01):89-93.

[6]曹志耘.论语言保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01):1-8.

[7]曹志耘.汉语方言字典的编写问题——以《浙江方言常用字典》为例[J].语文研究,2021,(01):29-33.

猜你喜欢
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轻轻松松聊汉语 纳木错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 青海湖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汉语新韵》简介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追剧宅女教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