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
德育是隐含在初中各学科中的基础性教育内容,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普遍不重视在课堂中开展思想教育,使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逐渐脱节,出现学生学习能力强但道德素养不足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应将德育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深入分析当前初中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对基础性教育内容进行多角度延伸与拓展,发挥音乐教学的美育价值,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作用。
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一)满足现代教育发展需求
伴随现代学科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素质教育成为学科教育的重要指引,即结合不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通过强化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使学生能更好地符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传统音乐教育模式不再完全适用,需基于德育要求完成音乐教学的有效创新,全方位拓展与深化传统音乐教育方式,发挥音乐教育的多重作用,借助音乐审美素养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实现以乐育人的教育要求。
(二)助力音乐文化的传承
音乐在古代社会教育体系中就担负培育思想品质的教育任务。在西周社会,国家将音乐作为文化礼制的主要部分,强调通过传授音乐知识完成教化学习者思想的工作。儒家学派著书,强调礼乐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重视用音乐教育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中还会用“礼乐崩坏”指代统治阶级不作为和社会道德的缺失。而在新时期,以音乐为载体开展道德教育,既符合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需要,又能传承音乐文化,使学生在欣赏不同作品的过程中得到思想熏陶。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应从多方面入手,最终达到身体、心理和智力的全面发展。以初中音乐教学为载体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能很好地将美育与德育结合,便于发挥二者的促进作用,即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品位带动思想素养的提高,用德育拓宽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視角,增强对作品人文主题和情感内核的感受。另外,在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背景下,五育之间有密切的连接关系,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挥美育与德育的双重教育作用,为培养学生更健全的人格、品质奠定基础。
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一)树立音乐德育目标,提升音乐教学价值
为了完成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教学任务,需要以明确学科德育目标为前提,通过抓好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节奏的方式,为提高音乐德育效果和质量提供更多支撑。以美育人和以德育人理念是新时代背景下,将初中教学纲要与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相结合的产物,符合音乐学科和德育的总体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应从多角度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各类教育元素,充分考虑初中生道德品质和音乐学习的实际需求,为组织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和教育教学提供指导,以提升音乐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以音乐教育为载体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教师应结合初中阶段德育目标对课堂教学进行调整,以便构建体系化的初中音乐教学体系,提升学科教育质量。
以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梨园风采(一)”教学为例,本课了解京剧戏曲中的行当分类,通过欣赏《游园惊梦》戏剧作品学习演唱技巧,学唱结构简单的京剧《儿行千里母担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讲解京剧《海岛冰轮初转腾》为教学重点,用多媒体播放演唱视频并引导学生分析节拍,在聆听剧目过程中把握其委婉温柔的四平调唱腔,体会京剧唱词中杨贵妃怨愤的心境。同时,教师应针对本课京剧作品进行示范演唱,发挥自身影响作用带动学生主动学习京剧知识,便于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习品质。除学习京剧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应挖掘教材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向学生讲解中国京剧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历史和文化意义。在带领学生学唱本课京剧作品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各类京剧作品中的行话和不同角色的常用手势,并阐述中国京剧在世界其他国家产生的影响力,以此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情怀,产生传承传统文化元素和促进国家复兴的学习目标,在提升音乐学科教育价值的同时完成德育。
(二)深挖教材德育内容,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以音乐学科为载体将美育与德育融为一体,需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基础。教材内容是开展各类教育的首要前提,如果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会使学科教育效果受到影响。因此,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初中音乐教学融合,需要教师对音乐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以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教育主题为基础进行知识延伸,提升音乐知识与德育的契合点,使学生可以在鉴赏不同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得到道德素养的提升。这种教育方式能减少学生对思想教育工作的抵触情绪,改变以往德育工作难以开展的教育现象。教师也应从多角度把握教学改革的新思想,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和专业素养,深度理解素质教育和德育理念,以便科学系统地整合音乐教材,升华不同音乐作品中的德育价值,顺利完成以乐育人的学科教育目标。
以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神州音韵(二)”教学为例,本课了解江淮和楚湘等地区的民歌,通过欣赏《赛龙夺锦》和《姑苏行》等民歌作品体会地区性音乐文化的特点,并总结这些民歌在音乐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本课演唱歌曲《凤阳花鼓》为重点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播放对作者的采访视频,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使学生对花鼓这类兼具演唱和舞蹈两种音乐形式的艺术风格有初步认知。之后,教师应带领学生用手打拍子,通过不同节奏的手势动作体会歌曲旋律和调式方面的特点,还应指导学生重点聆听歌曲中的骨干音,学会辨别民族歌曲五声调式的方法。在节奏分析完成后,教师需讲解《凤阳花鼓》音乐创作方法,使学生对民歌作品中起承转合式四乐句结构有深刻把握。这种以民歌作品为核心的音乐教学,能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花鼓乐器背后的艺术魅力,便于改变对民间音乐作品的刻板印象,在提升学习和演唱兴趣的基础上,强化学生民族与文化自信,有利于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品质。
(三)创新音乐德育方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在音乐学科中渗透德育思想,并非摒弃传统音乐教学法,如果完全脱离学科知识教育开展道德素养的培育会使课堂教学形式化,会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也容易对德育内容产生抗拒心理,难以真正实现初中阶段的思想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理念,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变换音乐教学方法,在坚持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的基础上,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使学生在体会不同作品艺术风格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网络平台中搜集更多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教育技术动态性的优势进行呈现,以建构趣味性和教育性兼具的教学课堂,使学生更愿意接受道德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故事改编和舞台演绎,为学生发散思维提供更多可能性。
以鲁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音乐故事(二)”教学为例,本课主要了解交响诗这种新型的管弦乐曲风格,学习将民间传说与现代音乐结合的音乐作品,并尝试进行新的融合性音乐创作。在讲解本课知识时,教师应以解读《梁山伯与祝英台》歌曲节奏和歌词为核心,用多媒体播放演唱歌曲的音频并提出问题,如“这段音乐中使用了哪两种乐器?”使学生能从分析演奏乐器入手体会交响乐民族化的意义。同时,教师应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指导每小组从不同角度对其他传统音乐作品进行旋律改编与表演,提升作品鉴赏能力和自主创作能力,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探究各类器乐的发声特点和音乐价值。在改编和呈现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传统音乐与现代乐曲风格各自的独特之处,对本课歌曲中隐含的求知、追求爱情及理想的思想情怀有深刻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更高理想的思想品质。
(四)丰富音乐实践活动,营造德育氛围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组织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能丰富课堂教育形式,增强学生音乐学习中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提高学科教育效果,促使其在良好音乐氛围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提升其对思想教育工作的接受度。音乐作为世界范围内接受度较高的艺术形式,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都有体现,尤其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学生课后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的音乐作品。因此,教师不仅应通过改编歌词和创排音乐剧的形式开展实践学习,还应在课后组织各类音乐实践活动,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积累的音乐文化知识向社会传播,并在传播中获得道德素养的提升。这种实践教育形式符合德育和学科教育要求,有利于依托信息技术弘扬音乐文化,使学生长久地处于音乐艺术的熏陶与感染中。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音乐实践活动,利用音乐文化渗透德育,使思想教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常态化内容,以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以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西乐撷英(一)”教学为例,本课了解在欧洲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巴洛克音乐和古典乐派等不同风格的音乐流派,学习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姿势演唱《英雄凯歌》。在学习演唱技巧前,教师应讲解歌曲的创作故事,即犹大·马加比在父亲死后作为犹太领袖,带领民众推翻了无为的政府统治,建立圣殿的故事。教材选编的片段是他凯旋后民众欢呼的场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乐曲工整的结构,重点把握单三部曲式在选段中的不同应用,以此体会《英雄凯歌》雄壮明快的节奏风格和热烈的情感氛围。在鉴赏完本课音乐作品后,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线上音乐网站中搜集中外其他歌颂时代英雄的歌曲,在课后完成自主赏析并汇报鉴赏心得,便于培养奉献精神、爱国精神等道德素养。
(五)建构全面评价体系,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将德育思想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还需要构建完善的音乐德育评价体系。在这一教学要求下,教师应积极探索创新学科教学评价的方法,从拓展评价主体、丰富评价内容和增设评价方法等多角度完成教育评价改革,使音乐教学的多重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以便通过音乐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拓展评价主体指改变以往以教师评价为核心的评级模式,引入家长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使学校教育理念在不同环境中延续;丰富评价内容指应从理论性音乐知识、演唱技能、鉴赏能力和德育素养等多方面评价,使学生能符合现今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增设评价方法指将音乐学科中的课堂教学评价与实践活动评价相结合,从多角度衡量知识学习效果与应用能力。这种全面评价的方式能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增强学科教学的思想教育价值。
以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国流行风”教学为例,本课了解不同时期我国的流行音乐作品,体验歌曲音色和声部之间的和谐美,并学习不同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视频,并提出问题,如“歌曲采用了哪种演唱形式?可以将演唱划分为哪几部分?”使学生在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刺激作用下进入学习状态,掌握切分音节奏和后附点节奏的演唱方法。另外,在随机选择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在多元化评价模式中提升道德品质。
(六)增强音乐情感内化,增强道德领悟能力
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在教师补充完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相关故事后,学生演唱时依然注重技巧,没有投入相应的演唱情感,将拓展音乐知识的环节当作教育课和政治课。对此,教师应利用音乐作品的美感启发学生情感,将思想教育融入审美教育中,启迪学生心灵与情感,完成道德教育工作。
以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辉的历程”教学为例,本课学习革命题材的音乐作品,在学习本课歌曲演唱技巧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奋斗历程的视频,并结合本课《游击队歌》开展小组交流,使学生能把握赞歌类作品中激昂的旋律和明快的节奏。教师还应带领学生练习演唱,引导其学习革命先辈热爱祖国和勇于奉献的道德精神,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德育,能提升音乐教育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满足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要求。因此,教师应深入探究道德思想教育与音乐教学融合的方法,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将音乐作品中的德育元素更好地呈现,使教学内容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相符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本文系淄博市張店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集体课题)课题名称“红色音乐资源在初中德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21JY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