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的相关思考

2023-07-21 16:30都有祥
家长·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评价数学教师

都有祥

坚持创新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和发展方向。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基础学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能提高其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及时发现数字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还能帮助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现实问题,以此培养其科学态度和实践精神。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整体实施情况来看,不少教师在教学指导方面缺乏创新意识,仍依靠讲、学、练方式推进落实,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无趣、枯燥,进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和质量。

将新旧课标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可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新版课标的侧重点和发展项,如“三会”目标、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细化学段目标等,使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有方向和目的。同时,小学生正处在夯基启智的关键阶段,关注其个性需求和成长需要,并为其提供多样化的辅导策略,进而才能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然而,从教学创新的总体结果来看,仍与实际需求存有一定差距,这也是现阶段小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转化运用欠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于对新课改教学建议的理解,本文将通过对问题、解读及策略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和思考,并从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环节出发,就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的具体实施展开思考,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创新发展。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多角度观察,发现虽总体发展不错,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得到重视和解决。

其一,教学方式单一。一些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引用上仍未考虑学生的具体需求,常以重复性训练和指导为主,导致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参与度上难有保障。同时,部分教师在课时安排和结构调整方面呈现主观化行为,缺乏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将影响教学策略的适配程度,阻碍整体发展。

其二,过程处理不当。教学是师生持续交互的过程,需把握教学过程,抓住其中关键,进而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然而,从教学组织情况来看,多数教师对过程的关注略显不足,其教育行为缺乏感性基础,导致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这也是当前学科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此外,一些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知识基础、方法掌握等细节缺少相关了解,进而在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指导力有待加强。

其三,评价结果片面。评价是反馈教学情况最直接和有效的一种表现方式,但从实际的评价结果来看,多数教师仍以“分数论高低”,反馈的信息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化,难以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教育属性。

二、基于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的相关解读

其一,指向核心素养。新课标对教学目标的制订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如“要体现核心素养”“处理好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发挥核心素养导向作用”等,由此可以看出,教学活动的整体实施及学习目标的设立都要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相贴合、相贴近,以此保证课堂教学的组织效果。

其二,重视整体结构。关联性是数学知识的基础特点之一。教师在教学指导中,既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又要引导其建立体系化的认知架构,培养数学思维,使其在学用实践中增进理解、优化感知,推动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其三,丰富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与优化,可提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具体感受,使其在探索、反思、体验、交流的感悟过程中获得更好的认知与发展。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以往单一的讲授方式,并从单元教学的视角出发展开设计与指导,既要把握小学生的求知意向,又要在主题情境中引发其对数学问题的多样性思考。

其四,关注综合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是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体化发展的具体表现。一方面教师要正确看待教、学之间的发展关系,合理使用评价语言,妥善处理教学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评价要素及方法、目标的运用情况,使学生在评价活动中得到真实反馈。

三、推进小学数学课堂创新的具体策略

(一)教学方式创新

1.建立学习情境。

以生动形象的情境代替枯燥的数字学习,不仅能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效果,还能帮助其进一步理解和转化抽象概念,增强学习能力。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思维相对有些局限,而教学情境可降低其对数学的认知难度,并对其数学思维的培养及发散产生积极影响。

以“图形的运动(一)”教学为例,为使学生了解轴对称现象及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教师可利用电子白板或投影媒体等工具,将生活中有关轴对称的事物展示给学生,如剪纸、天安门、蝴蝶、脸谱、汉字等,既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轴对称图形或现象的具体表现,还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以及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此外,以生活视角建立学习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无限联想,进而在后续活动中保持有效的学习状态和探究心理。总之,在学习情境的设立和实施过程中,教师需注重两者之间的结合与衔接,既要保证情境主题与教学内容的贴合度,又要重视图像与文本之间的衔接效果,使学生在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中顺利过渡、有效转化。

2.重视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关键条件和必备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调动其能动意识,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服务,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外部需要,具体如下:

其一,引学。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师教学实施的基础目标之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相关学案,让学生根据学习清单展开预习活动,此举不仅能明确课堂活动的具体方向,还可以为之后教学的讲授打下良好基础;二是诱导。诱导是一种心理层面的交互手段。教师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问题、讨论、总结等方式,逐步诱导其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

其二,任务。开展任务型学习活动,可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活动的探究兴趣,并在任务体系及相关项目的驱使下建立完整的学习框架。如在“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时,教师可采取微视频学习方式,推送课前学习任务单,使其通过微视频的观察和学习,进一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如“小数是由()()()三部分组成”“看圖填数”“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小数”等。

3.加强合作交流。

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始终强调和突出的目标之一,同时,合作学习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学生个体的认知缺陷,提高学习效率,以此实现集体发展。

以“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考虑条形统计图的数据收集、资料整合、图形绘制等环节的复杂程度,难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将过程进行细化和分解,使学生在共同协作下完成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任务。此举既可以保证绘图的效率和质量,又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对学生合作意愿的加强产生积极作用。

为保证合作交流的实效性,教师在具体安排和指导方面需关注两个要点:一是组员。合理分配小组成员,对整体合作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可按照同层同组、分层同组的方式进行分组,既可以提高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在混合交互中发挥帮扶作用,确保组内、组外的共同发展;二是沟通。沟通是增进小组成员彼此之间认识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真实意图的关键手段。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积极融入各组的讨论之中,并对学生的相关想法和观点进行具体说明,挖掘其亮点、指正其错误。

(二)教学过程创新

1.引入开放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与引入,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丰富其解决方法,还可以实现其创造性的学习和思考,使其对所学知识起到巩固、加深的效果。同时,相较于传统封闭式的练习试题,开放性的问题在其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完整性。教师应给予学生基本的条件或结论,使问题留有空白,以便激发学生对相关题意的补充和想象,从而达到举一反三、深入探索的目的。

其一,结论开放。如“钱箱里有1张5元、7张1元、10张5角、3张10元、1张20元,若要拿走32元,该如何搭配”,这类题型的未知要素是最终结论,让学生通过多种组合方式,满足和实现题目中的显性结论。

其二,题目开放。从已知的条件中设计不同的题目,如“甲乙双方几小时后相遇”“出发2小时后甲乙会相遇吗”“甲行驶2小时,乙会在什么位置”等,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可以培养其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和引入方面,教师需重视问题趣味性及内容的生活化,避免枯燥的数字练习给学生造成情绪或思想上的负担。除此之外,开放性问题还有很多种类,如综合开放性、策略开放性、条件开放性等,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运算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影响。

2.善用网络资源。

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强调“信息技术”“学习资源”等关键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课程价值、善用网络技术,以此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达到突破教学难点、促使学生有效观察教学目标。

其一,突破难点。考虑到小学生在一些重难知识点的理解上略有吃力,难以掌握其知识本质,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教学素材,为学生进行动态化演示,进而更好探究其形成过程。以“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Flash课件,以点、线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角是如何形成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分别移动或拉长角的两边,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地掌握“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

其二,有效观察。媒体资源不仅给课堂活动增添许多色彩,还使学生的认知范围得到扩大与拓展。以“复式统计表”教学为例,考虑到小学生在社会数据的收集方面相较困难,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教师可借助开放式的街景摄像或某一时段录影资料等渠道,让学生通过回访观看、视频浏览等方式,对所要统计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既保证质量,又节省时间,还可确保学生安全。

(三)教学评价创新

1.关注评价内容。

评价不应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总体变化,从而发现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教师应从多个维度展开具体性评价,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发展情况,进而在后续培养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在评价内容的選择上,教师要根据课标要求及相关建议,从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此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合理判断和正向引导。

以“时、分、秒”教学为例,考虑到时间单位不同于质量、长度等单位所具有的直观属性,为增进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教师可通过“体验一分钟”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时间的长短和价值。在此课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应着重关注课标要求及素养渗透的落实情况,从相关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行为表现、计算结果等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以此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另外,教师还需根据教情发展及学情需要,及时调换和改变评价内容,确保评价活动与教学整体的相互契合。

2.优化评价方法。

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评价结果及建议反馈起到关键作用,以下从融合评价、学段评价和个性评价三层面进行分析。

其一,融合评价。在以往的评价中,教师大多以数字、度量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育现象进行量化和分析,虽有一定成效,但在具体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方面较为简便,缺少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对此,教师可采取量化评价与执行评价相融合的方式,既关注过程,又重视结果,进而在相互协作、对比反馈中了解学生的发展动态。

其二,学段评价。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教师要有侧重、有重点予以评价和反馈。如面对低学段小学生,教师可通过定性评价方式对学习过程进行描述性反馈,使其了解到自身的现实表现和学习情况;面对中学段小学生,教师可采取等级评价和相对评价的方法,帮助其清晰定位、激励发展。

其三,个性评价。基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差异表现,教师可通过个性评价方式,以不同标准衡量和评测学生,既可以弱化统一评价的功利性,又可以避免重复评价、多头评价的复杂性,确保评价程序的规范和高效。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课堂创新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实施高质量教学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需关注到学生在每个阶段中的实际状态和个性需求,做好差异分层、灵活资源开发,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积极的成长和有效的学习。另外,教育是由不同模块集合形成的社会活动,在其创新落实方面,教师更应保持全面、系统的发展视角,大胆创新、优化细节,使学生在社会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猜你喜欢
评价数学教师
最美教师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圆我教师梦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