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聪
This article sheds light on the process designs and image contents about Shengsheng Round Fan of the 1920s. By analyzing the material, process and image subject of Shengsheng Round Fan, this article expounds on the presence in the lifestyle and consumer culture of Shanghai citizens, and describes the positive impacts on the mass art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aesthetic education.
生生美術公司被熊月之先生誉为“民国工艺美术事业之首创”,这得益于生生团扇、生生日历等工艺美术品的成功发行。20世纪初上海工商业广告业的繁荣为商业美术的诞生、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生生团扇就是发行于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品。本文聚焦20世纪20年代生生团扇的工艺设计与图像内容,通过研究生生团扇的材质、工艺、图像题材,分析其对上海市民阶层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介入,探究其对大众美术传播和社会美育的积极影响。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商业版图的不断扩张,为工商业和广告业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和适宜的生长环境。到了20世纪20年代,上海国际都市文化娱乐需求的增长,数目庞大的市民阶层兴起成为城市商业服务、娱乐消费的主体,推动并促成了近代上海城市娱乐和消费文化的高峰。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和消费文化,滋生了上海独特的商业美术环境,为商业美术品的诞生、发展和传播拓展了巨大的空间,各式各样的民国工艺美术品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迎来了繁荣发展的高峰。
1913年孙雪泥在上海二马路跑马厅234号置办了一间小厢房,成立生生美术公司,用于代办书画、设计广告和专制各项美术制品等。此时的孙雪泥筚路蓝缕,一面在郑正秋创办的新民演剧社担任编剧,一面艰苦创业,那时的他或许未曾想过有朝一日生生美术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上海滩出类拔萃的美术设计出版机构,屹立出版界近半个世纪而不倒,熊月之先生还将其称为“民国工艺美术事业之首创”。生生美术公司之所以能获此殊荣,离不开孙雪泥独到的商业运作。1920年孙雪泥首创生生团扇,这一举措让生生美术公司一举成为团扇业务独步上海的美术出版机构,不仅为进一步打开市民阶层消费市场奠定了基础,还成为日后生生美术公司最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
一、生生团扇的形制与工艺特点
20世纪初月份牌的风靡让孙雪泥嗅到了新的商机。作为20世纪上海商业美术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月份牌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如此定义:“中国20世纪初兴起于上海的一种绘画。因早期画上附有年月历表,故名。最初是外国商人为在中国推销、宣传它们的商品而印制的石版彩印年画。”这阐明了月份牌的三要素,即绘画、日历和广告。孙雪泥总结成功经验,将绘画、广告这两个要素巧妙地移植到新的媒介,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新颖的商业美术广告形式——生生团扇。生生团扇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形制特点,一经发行就深受市民大众所喜爱。
据生生美术公司在《新闻报》上刊登的团扇广告,生生团扇款式高达四十余种:“金漆柄生生绢扇四种,湘妃柄生生绢扇八种,香木柄细丝团扇二种,黑漆柄机制团扇二十种,轻便团扇三种,竹柄团扇十四种,普通甲扇四种”。从形制上看,团者,圆也,古时的团扇造型多取圆形。徐干在《团扇赋》中释道:“仰明月以取象,规圆体之仪度。”虽取名为生生团扇,但其形制并不局限于圆形,有六角、八角、椭圆、扁圆、方圆、长方、腰圆、芭蕉等等形态各异、种类丰富的造型。
每逢春夏之际,生生团扇尤为畅销。不同于折扇的肆意豪迈,造型玲珑的生生团扇更得女性群体的青睐。生生团扇不仅造型丰富,其扇柄也十分考究:首先是形状不同,最为常见的就是细尺和细柱,也有粗柄、上细下粗或不同长短等各种形态变化;其次是材质各异,有竹柄、木柄、骨角、玳瑁等不同材质,其中竹柄又分为方竹、玉竹、棕竹、湘妃竹、罗汉竹等,木柄又有红木、乌木、楠木、紫檀、鸡翅等不同品种,不同材质价格不同,属性特点也不尽相同,如竹制轻便、木质更易于加工、玳瑁和骨角价格贵重等等;最后是装饰工艺的不同,普通的机制、竹柄团扇不做过多装饰,雕漆精致且造价高昂,最常见的是加黑漆,金漆贵重,金漆柄的生生团扇是黑漆柄价格两倍高。
生生团扇符合“材美工巧”的造物观,这种造物观在《考工记》的开篇就提及,即在造物过程中,要遵循上承“天时”、下接“地气”、观察“材美”、再辅以造物者的“工巧”,这样物品方能称得上为“良品”。根据生生团扇在《申报》上刊登的广告来看,自1928年至1948年共刊登了110条左右的团扇广告,时间出奇一致地集中在每年的五六月份,1928年6月2日“天气快要热了,扇子是人人应用的”是生生团扇在《申报》上刊登的第一则广告,生生团扇在春夏炎热之际批量生产、大肆宣畅,此为顺应“天时”;生生团扇或售卖,或被商号印刷广告赠予众人,种类丰富的团扇为市民提供了多样的选择空间,团扇形制上的不断创新,既满足了上海市民阶层追求时尚、新潮、流行的生活方式,引导大众消费,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推陈出新,此为接“地气”的表现;无论是扇面所用的薄如蝉翼的丝、绢,抑或是扇柄所用的竹篾、木柄,都是既轻便又美观,精美的材质和高超的工艺技术是为“材美”“工巧”。
生生团扇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制和玲珑精巧的设计工艺,深受市民阶层的喜爱。上海开埠以来,西方纷繁多彩的娱乐方式传入上海市民的娱乐生活,这些娱乐方式也随之在商业美术中显现出来,生生团扇的广告画、美术图像反映了上海都市时尚摩登的生活,在参与上海市民阶层休闲生活的过程中,既迎合了广大市民的需求,也提高了自身的传播力。
二、生生团扇美术图像的意蕴特征
民初新兴百美图的流行体现了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际都市文化娱乐需求的增长,市民阶层具有一种好奇尚异的审美趣味,在美术中就呈现出世俗化和商业化的特征。這也反映在仕女图的转变,即从传统摹古思维下概念化的美人到表现沪上时尚生活的女性群像。孙雪泥抓住市场需求在松江开设团扇制造厂,出品“美人与美物”的生生团扇,在设计上首创绢扇面彩色胶印工艺,生生出品团扇、掌扇、宫扇等诸多种类,样式玲珑精致、别出心裁且物美价廉,一经售出便抢购一空。
生生团扇是传统艺术与西方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迎合当时大众审美的艺术设计,在内容题材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生生团扇同民国初年流行的月份牌,两者的共性在于都有绘画这个要素。生生团扇的题材丰富多彩,从传统的风景名胜、小说戏曲,到古装美女、时装美女,时尚摩登的生活气息无所不现,这种题材的转变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反映出市民文化兴起之下人们生活的变迁。1933年5月17日《新闻报》上刊登了7种样式不同的生生团扇,画着时装美女的团扇尤为畅销,这种“美人加美物”的创意十分受欢迎。扇中的美女形象面容姣好、体态婀娜,五官虽是传统东方女性的特点,但从妆发和服饰上看,改良的旗袍和洋装无不体现出对西式现代审美的推崇。这些女性人物以站姿、静坐等常规姿势为主,她们有的在读书、划船,有的在郊外小憩,背景画面的搭配也十分得体,无论是花园湖畔还是庭院楼阁,都与主体人物相得益彰,展现了西方文化影响下流行的装束和新潮的生活方式,透露着浓浓的新时代气息。
值得注意的是,生生团扇在表现世俗文化,顺应市民阶层时尚消费潮流的同时,还广邀名家举办画扇展览,显露出对美术出版侧重的特色。1931年孙雪泥举办画扇展,当时的大小报刊皆有报道:
“生生美术公司主人孙雪泥君,为蜜蜂画社发起人,历次开画扇展览会。今春孙君特赴东瀛,探访制扇之法,悉心研究新制团扇掌扇宫扇等十余种不同式样玲珑,且有价廉物美,又遍邀同社诸大画家,各画擅长之作品,如商笙伯、王师子、叶渭华之花鸟,马企周、贺天健、郑午昌之山水,张善孖之虎马,熊松泉之狮,钱瘦铁之佛,均属目下最珍贵之作品,平日所各画家均属知交,已得各画家之允许,送春迎夏之际,定可纸贵洛阳,万人争购矣。”
孙雪泥邀请同社名家参与画扇展献上擅长之作,一方面利用“名人效应”为生生团扇造势,吸引民众纷纷抢购,为生生美术公司的商业美术品进一步扩大销路,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承载了各种美术图像的生生团扇,其中既有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淋漓刻画,也有对西方技法的涉足,生生团扇在大规模的销售、流传的同时也推动了美术图像的传播。
三、生生团扇与大众美术传播
印有各式商品宣传的团扇在炎热的春夏之际拥有巨大的需求量,生生团扇因其庞大的市场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备受中外商家的青睐。据1930年4月16日《上海日报》刊载:“扇子为社会流行之需要品,海上各商店之广告为推陈出新于纸扇之上,去年生生美术公司一家,兜揽商店广告刊于纸扇者达十余万把,营业不可为不盛,而孙君尤以为未足、特赴日本考察制扇之法,精益求精,聘请专门技师,现已制成式样玲珑、作品精巧、彩画艳丽之纸扇十余种,最为社会人士所欢迎。” 生生出品的团扇印制精良,孙雪泥悉心研究不断推陈出新,足见其专业水准和创新精神,其团扇业务“独步”上海,被各大厂商号如华成烟草公司、大新烟草公司、中央信托局、唐拾义药厂等批量进购,作为礼品赠予客户,因而声誉渐隆。印有公司名称、产品、广告语等具有广告功能的图像,赠送给自家的客户,生生团扇以其独有的广告形式和内容,传递了诸多商业信息,同时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传播形式的团扇广告,其独具特色的美术绘画和传播媒介,也在不断反映和引导着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生活方式,其丰富的广告图像呈现了近代上海社会文化的变迁。
生生团扇同月份牌一样,都是经营成功的商业美术品,观察它们的成功,不难发现其中的共性之处:首先,它们都继承了媒介本身的实用性,无论是日历还是团扇,对日常生活的实用性顺应了大众消费需求;其次,它们都承载了大量的美术图像,从东方韵味的风景园林,到西洋技法下的时装美女,中西融合的绘画通过庞大的流通市场和反复的传播,对公共美育进行导向,满足大众对美术文化的追求,促进了艺术传播;最后,它们都体现并倡导了一种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它们都以其独特的广告形式和图像内容,向上海市民展现了中西文化融合之下新式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主要体现在新款的服装、时髦的发型、西式的居住环境、娱乐休闲活动以及新的消费对象等方面。
生生团扇的出现虽是顺应时代和大众需求的产物,它参与并构建了上海市民阶层时尚的生活方式。美术理论家潘公凯认为:市民阶层介于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之间,与租界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市民文化具有一种求新尚奇的审美趣味。因而,市民阶层对待生生团扇这般的新兴事物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包容性,而生生团扇中展现如骑马、打高尔夫、读书等休闲生活场景,以及女性新潮服饰妆发造型的图像画面,迎合了上海市民生活的需求,为新式生活的传播和实现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上海市民的生活观念。此外,生生团扇对美术的关注,也对大众美育进行了导向,推动了艺术在大众化层面的传播。
参考文献:[1]张道一.考工记注释[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