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华
Jadestone carving art is a type of subtractive art. In terms of creation, it depends on dialectical treatment and specific considerati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jadetone carvers have summed up an important practice of "leaving blank space".
中国几千年的哲学视野中,对于审美一直有着虚与实、直与曲、巧与拙、盈与冲的辩证思维。反映在玉石雕的创作中,则是工与料、简与繁、似与不似、有形与无形的辩证性的艺术表现。玉石雕艺术是减法艺术,就创作而言,需要辩证性的对待,有考量的取舍,数千年来玉雕艺术家们提炼了一条重要的做法“留白”。
一、中国哲学视野的留白美学观
留白在中国哲学中蕴藏了巨大的引伸空间,在文化历史长河中道出了许多人生的道理,特别是在儒释道三家中,各有其侧重的理论学说。在美学渊源上,留白是传统绘画、雕塑等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玉石雕创作的一种独特表达方式,在具体画面内容上“以有限衬无限”,整体在意境表现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在工与料的辩证中追求“天人合一”。
1.儒家渊源
儒家的留白思想最早可考于孔子在总结《礼记》时候提出的“大圭不雕”之说。圭是古时重要的礼器。大圭,素面圭身,保留玉的本真自然,雕反而破坏完美效果,用留白呈现一种回归自然的美。
留白,契合着儒家的中庸之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为君子,就要既能克己复礼,又要有如同玉石一般有着收敛的温润光泽,呈现一种不“满”的状态。礼器中的玉璧、玉璜、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简而雕之,是留白的艺术。留白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在礼器中也会雕一些简单的纹样,如兽面纹、云纹等纹样,轻描淡写而不失韵味。
2.佛家渊源
佛家的留白思想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表现,禅宗的“破执扫相”“无相”“空见”之说即是具体的表现。所谓“佛无定相,随缘示现”,就强调了佛教造像艺术的根本目标,近年来在玉石雕圈流行的“无相佛”,寥寥的几笔,或者是留的空白不雕琢的佛的造像来表达出玉雕艺术家的内心想法和要表达的禅境。
留白在佛家思想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那便是以此来体悟本心,我的玉石人物雕《悟道》系列作品在此方面就有创作实践,画面表现为“空山无人,闲坐静悟”之境,罗汉禅坐于峭壁岩洞之中参悟佛理,通过留白面积的大小和形状设置,使作品呈现出极强的空间之感,空,体现了空见、空灵,表现了画面中的气韵游走,传达出一种不执着于外相,菩提自性的禅意。
3.道家渊源
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白色是自然界中最明亮的颜色,留白的本质就是以白衬黑,虚实相生,老子言:“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庄子有言:“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在道家思想中,留白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统一,主张抱朴守拙,在观念上体现为“天人合一”。
“满招损,谦受益”,早在数千年年前,玉雕艺术家就提出了“雕满为下”的说法,讲究玉石的内在本质之美,这也是玉石雕留白审美的源头。不能否认繁杂精细的雕工自有其文化和价值,但留白的内在表现,更是着力呈现玉石本身的天然美,结合人工的点睛修饰,此时无声胜有声,它体现了道家独特的隐喻和朴素辩证观。
二、留白在玉石雕创作中的运用
自古以来判断雕工好坏的依据,主要有“形”和“意”两个派系。“形”可以看作是复杂精23的代表,认为作品的图案花纹应该雕刻得栩栩如生,外形合理,线条流畅、整体和谐。“意”是拔高于具体的意象呈现,通过留白神韵,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件玉石雕作品中“空白”“虚白”的表达,体现了无限与无边无垠的内涵意象,考验的不是玉雕技法本身,更是一种对作品艺术性的思考和美的传达。
1.虚实平衡气韵美
美学家宗白华在《艺境》中提到:“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然此境不易到也。”在玉石雕中,留白是对“白”的布置,也是对“虚实”的安排,体现了玉雕艺术家对作品整体构图形式成竹在胸的灵活运用和创造。
作品《坐看云起时》籽玉把件,以玉为纸,以刀为笔,通过人物与环境的虚实平衡和留白运用,表现王维诗中意境。画面中王维坐于山崖峻石之上,看天地悠悠、云卷云舒,更觉萧疏淡远,一坐一望之际似已悟道。身后大面积云气留白葱茏,崇山高崖之中逸气横生,山河高远意境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物的俏色巧雕手法,描繪了诗人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云气及山体自然环境融入大面积的弧面进行虚化处理,展示玉质之润美,整体生动活泼,线条流畅优美,用料亦足,浑圆厚实,将白玉的优美质地最大限度地衬托了出来,手感舒适,颇堪赏玩。
远观其势、近观其质、虚实平和,和田籽玉中留出大片空白和虚白,使作品简洁空灵,气韵旷逸。整体格局宏大,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诗意再现于玉石之上,表达“以有限追无限”的高远情致。
2.主次分明构图美
玉石保留的天然玉皮,在构图布局上可以起到主次分明,及对创作题材重点精炼的突出表现。尤其是玉石人物雕中许多单一人物构图的作品,充分运用留白构图设计思路,采用俏色巧雕层次分明设计之法,使画面中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增强,更使玉石载体中有限的空间得到延伸。
这件《游化大乘》由和田玉独籽立体雕就,用料极为讲究,玉质细腻无杂,满布洒金皮及聚红皮。设计中保留了玉料外形,利用聚红皮色主次分明的俏色巧雕为达摩形象,重点刻画达摩面部神态,长髯及胸,神态恬静自然,其身躯及衣纹则不事雕琢,仅仅以圆润弧面和几道线条来表现,主次分明中,将达摩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人物为主、山水为辅、主次分明,特别是山水的留白构图处理强调了“人在画中游”的效果。背部山水中,山林视之“实”,云水视之“虚”,构图取景上“以偏概全”“小中见大”,留大片空白,只画一角或一点远景,体现出含蓄、朦胧,创造了更为广袤无垠的空间,与初祖达摩渡海入中国弘扬禅法,游化大乘的主题相契合。
3.和谐统一意境美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玉石雕创作在讲究精工细作的同时,追求与玉石天然美质相统一的意境美,一件作品中的留白往往是意境美的集中体现,更是作品的精彩之处。
《琴高乘鲤》即是一代表性作品,玉料极为佳美,料形圆润饱满,把玩起来十分趁手,黄沁皮色,与润美玉质相映成趣。仙人琴高着宽衣松袍,坐于鲤鱼背之上,面容安详可亲,胡须、发丝随风飘舞,极富运动感的线条使其栩栩如生。鲤鱼,意欲登龙门而去行,尾巴轻甩,极为生动。作品中雕琢水面波涛如涟漪层层荡开,留白处似乎云雾弥漫,是用以渲染仙人隐去时的神秘氛围,大片空白,貌似无物,又物充其间,显出天、水之间的宽阔,且营造出了水天苍茫之壮阔、水乳交融之微妙的感觉。
老子有言:“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这种回归自然的特性是超越本体的审美意识,是观赏者经联想产生的精神意象,是追寻和谐统一自然之“道”的艺术,导向幽微玄妙的美的境界。
三、玉石的留白语言
《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具有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是玉。而玉中的留白工艺语言表现,以极简的线条、流畅的刀工,展现材质本身最完美的灵魂,与国人含蓄内敛、秀外慧中的气质与审美相符,一直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
1.天然美质,引人入胜
许多艺术家或者工艺美术大师,都崇尚“简洁”“留白”“少即是多”,寥寥几笔,方有大美。对于玉石雕创作来说,工艺是外在表现,是人文语言,玉石质地、皮色的变化则是天然的演绎与诉说,玉雕艺术家在创作中要结合玉石的天然美质,通过巧妙的设计创作向观者传达对自然的敬畏与赞叹,达到一种通达、明澈的美感。
如同为了展示玉质大美的无事牌一样,玉牌平整,温润洁白、细密莹泽,无裂纹无杂质。材质的留白语言,应该是将一块美玉最好的部分完全展现出来,所以很多留白无饰,是为了展现这块玉最精彩的部分,而一块光洁的玉牌,也留有足够的想象和许愿的余地。
2.大象无形,以境为上
玉石雕是360度立体的画面表现,但玉石雕作品的艺术性、意境性不是面面俱到的工艺填满,而是在有限的材质空间中出现的一些引人注目的几笔精髓,同时引出联想的无限。“境”由“意”而生,意无限。
《心印是佛》以此为理念而创作,整体以潇洒流畅的写意线条勾勒出修禅悟道之神像,为师长者塑造成沧桑智慧、沉着认真的罗汉形象,和年轻英俊、朴实温顺的徒弟有显著区别。这里,两者以心传心,微微一笑,是意破虚幻,脱迷妄、抛执着、得真境。留白处理去掉了画面的华丽与张扬,但却让作品平添了一些独特的禅韵。另面则不事雕琢,仅以素面示人,不仅展示玉质之大美,亦具有平安之吉祥寓意。
留白的手法使得画面人物的立体感更强,看似朴素淡雅,但若细细观之,更会不由自主联想到“空无”的禅宗意境。
3.以少胜多,诗性表现
“少即是多”,是近年来奢侈品界的经典法则,“以少胜多”则是玉雕艺术家赋予作品的价值法则。一件玉石雕精品、珍品的出现都离不开各个创作要素精心取舍组合,使得整体和谐统一。减法、留白手法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繁复的工艺堆砌并不难,在减去细枝末节后,就算是寥寥的几根线条,更能透出无穷之美,体现着作者对于作品的把控能力与审美修养。
例如《顺水行舟》作品。玉质细腻温润,皮色艳丽,皮与玉质二色分明。设计最大程度保留原石之形,顺色而雕,一江春水,漂流而下,平缓处渔舟顺水而流,小船激起涟漪,湖面荡漾。一半的留白可作水、作天,其上旭日初升、云雾缭绕,层峦叠嶂、意境清幽。
画面构图中采用国画中散点透视的方式,这使得创作中拥有了更高的自由度和灵活的视点,通过大面积留白来表达渔舟具体物象及精神向往,通过留白传达出宁静、闲隐的思想情感。从整体上看来,简约到位的俏色巧雕主体,营造出虚实相生,以少胜多的诗性表现效果,让观者将更多的心像寄托其间。
四、结语
好料配好工,是玉雕界公认的要求,因材施艺,因料施工是最基础的准绳,但在中国哲学视野中,玉石雕艺术不是简单的人工与材料的结合,更是深层次的艺术语言和高層次的精神境界载体。留白技艺在玉石雕中的运用,是对一个玉雕艺术家综合素质的极大考验,它要求玉创作者将雕刻、绘画、文学、书法等艺术融会贯通在一起,彼此相互尊重、相互衬托、相互成就,并考虑玉石本身的纹理和形状等等因素,在“有”与“无”之间追求一种和谐的自然大美。对于玉石雕艺术而言,应当更为积极地去借鉴和挖掘留白思想的艺术及哲学价值,进行结合创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去赋予作品生命力与时代感。
参考文献:[1]孔丘.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