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法兰西军事博物馆系列之五古代战争与盔甲武器(4)

2023-07-21 04:43陈传生张翼
轻兵器 2023年7期
关键词:雇佣兵弗朗索瓦盔甲

陈传生 张翼

油畫《查理五世皇帝在穆尔堡战役中》,提香画于1548 年,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亨利二世国王的骑马肖像,创作于16 世纪中叶,藏于法国尚蒂伊博物馆

16世纪战争

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是16世纪最重大的战事。1520~1560年,欧洲政治军事局势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为争夺欧洲霸权而进行的较量。

查理五世兼有西班牙国王、罗马国王、意大利国王、西西里国王、那不勒斯国王、萨丁尼亚与科西嘉国王、耶路撒冷国王、东印度与西印度群岛国王、奥地利大公、勃艮第公爵等多达数十个头衔,在欧洲人心目中,他是哈布斯堡王朝争霸时代的主角,也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时代的揭幕人。在当时的欧洲,被查理五世视为对手并能够与之抗衡的只有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

弗朗索瓦一世被认为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位君主,1515年加冕为法兰西国王,继位不久便率领法国-威尼斯联军在意大利与米兰和瑞士军队交战,在马里尼亚诺战役中旗开得胜,并于次年赢得了米兰公国的领土,也由此揭开了与哈布斯堡王朝争斗的序幕。

1519年,在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竞争中,弗朗索瓦一世败给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即查理五世,在西班牙称为卡洛斯一世);接着又在意大利战争中陷入一连串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冲突,失去了米兰。

1525年,弗朗索瓦一世在帕维亚之战中落败被俘,被迫与查理五世签订了屈辱的《马德里条约》,同意将勃艮第割让给对方,并将布列塔尼割让给英国。

1534年,弗朗索瓦一世再度出兵占领意大利西北的萨伏依公国。1536~1538年、1542~1544年,弗朗索瓦一世两度与神圣罗马帝国全面开战,甚至不惜与奥斯曼土耳其、德意志新教的施马尔卡尔登结为盟友,联手对付查理五世。在1542~1544年的战争中,查理五世也再次与英王亨利八世结盟,各自率军同时进攻法国。

1544年,西班牙大军突破法军防线逼近巴黎,巴黎处于一片恐慌之中。危急时刻,弗朗索瓦一世神色镇定地在大街上向市民高声呼吁保持镇静,稳定了民心。查理五世看到巴黎人民士气高涨且法军各路援兵正不断赶往巴黎,深感已无胜算,只好率军北返。同年,在教皇的调停下,双方签订《克雷皮和约》,终结了战争。

1547年,弗朗索瓦一世去世,其儿子亨利二世继承王位。亨利二世为完成其父遗志,继续与查理五世争斗。1557年的圣康坦战役中,法军遭受重大失败;1558年,法军夺回被英国控制长达2个世纪的加来港。由于战争期间各自国家的新教徒迅速崛起,双方终于坐了下来,于1559年签署了《卡托-康布雷齐和约》,结束了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长达40年的激烈冲突。

法国宗教战争蒙孔图尔战役,彩色版画,让·雅克·佩里森(Jean-Jacques Perrissin)和雅克·托托雷尔(Jacques Tortorel), 1570 年出版,现藏于法国新教历史协会图书馆

1562~1598年法国宗教战争。在15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也称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连续8次的天主教与新教的激烈对抗,对16世纪的法国造成破坏。亨利四世于1598年颁布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历时30多年的宗教战争自此结束。

16世纪频繁发生的战争促成了欧洲军事制度的改革和战略战术的调整。发端于15世纪的雇佣兵在16世纪上半叶延续了强悍善战的传统,成为欧洲各国竞相倚重的力量,意大利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马基雅维利所著的《论战争的艺术》对当时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并带来了全新的作战方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由步兵组成的方阵,即“西班牙大方阵”的普遍应用,尤其是长矛兵与火枪兵的有机组合,开启了欧洲步兵战术的改革创新之路。为了避免习惯性大规模使用雇佣兵的弊病,弗朗索瓦一世着力组建本土步兵部队。1534年,军团(Légions)这一建制开始兴起,一个军团大约42000人,分为长矛兵、戟兵和火枪兵。在战术上,火器的广泛使用使得交战距离延长,过去那种充满英雄主义的肉搏战及骑士形象渐行渐远。更为重要的是,野战炮兵迅速发展并成为军事装备中一个基础组成部分。

16世纪展厅展出了数百件盔甲武器展品,可以看出与15世纪相比各类武器装备在性能和质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头盔

16世纪欧洲流行的头盔主要有勃艮第头盔、阿尔梅头盔、莫里恩头盔和卡巴塞特头盔4种。

勃艮第头盔(法语Bourguignotte,英语Burgonet,德语Sturmhaube,西班牙语Borgo?ota),一种带有活动面罩或护颊面板的闭合式、半闭合式头盔,由15世纪欧洲流行的沙拉头盔(Salade)发展而来,作为骑兵和步兵的防御装备在16世纪被欧洲各国广泛应用。其款式多样,基本特征是:盔体与人的头骨形状契合;防护面罩或护颊板与盔体铰接,可根据需要开启闭合;盔顶有一个向上凸起前后贯通的“龙骨”,早期头盔的“龙骨”小幅凸起,中后期受西班牙轻盔造型影响,“龙骨”凸起幅度增大,形状似鸡冠或梳子;头盔带有帽檐,下部带有与护颈甲交叠的颈甲板,使之与上身铠甲连成一体。博物馆展出的勃艮第头盔数量很多,其中大部分来自米兰和纽伦堡。

阿尔梅头盔(Armet),是15世纪出现的第一种全封闭头盔,仅限全装甲的武装人员佩戴。最早幸存的阿尔梅头盔可以追溯到1420年,在米兰制造。到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欧洲全板甲得到完善,这种头盔亦随之流行起来。其主要特征是设有可移动的面部防护部件,佩戴者能够完全关闭头盔,从而充分保护头部免受打击。

莫里恩头盔(法语Morions,英语Morions,德语Morionen,西班牙语Morriónes),其名称源于西班牙语“morra”,意思是“颅顶”,最初来自卡斯蒂利亚王国(西班牙)的开放式头盔,最鲜明的特征是带有一个梳子形盔顶,从15世纪西班牙卡佩洛(Capillo)头盔发展而来。莫里恩头盔也被称为“征服者头盔”,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Conquistador,意为“征服者”)代表人物埃尔南·科尔特斯率领军队入侵墨西哥开启美洲殖民地时,佩戴的正是这种标志性头盔。由于造价较低且容易制造,从16世纪中叶开始,这种头盔被欧洲所有步兵使用。

卡巴塞特头盔(法语Cabassets,英语Spanishmorions,德语Schützenhauben,西班牙语Capacetes),起源于西班牙,可能是莫里恩头盔的变体或改进版本,其圆锥形盔顶与现代头盔更为接近。

展出的各类头盔由数量众多的馆藏品精选而来,大都带有浮雕、蚀刻、镀金镀银等装饰,属于同类头盔的精品之作。

盔甲

在16世纪战场上,使用钢板制作的全套板甲已完全取代锁子甲,成为骑兵和步兵的防御装备。重骑兵披挂全身盔甲,轻骑兵装备胸甲或半甲,武装步兵多装备半甲和轻型头盔。随着科技的进步,盔甲的设计制作水平也发展到巅峰。

展品中有一件特别精致的全身盔甲,制作于1510~1515年,上面带有制作者米兰盔甲大师吉奥万·安杰罗·米萨利亚(GiovanAngeloMissaglia)的铭记,米萨利亚被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盔甲制造商之一。他设计制作的这套盔甲并非用于战争,而是用于徒步比武角斗。当时的比武角斗分为马上和徒步两种,徒步角斗通常在马上比武之后进行,双方在围栏中真刀真枪展开近距离“搏杀”,对盔甲的灵活性和防护性要求极高。展出的这套盔甲,其实还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不同的组件,用于马上比武或作为战斗盔甲使用。它虽然出自意大利工坊,但还具有日耳曼风格,在盔甲上可见内容丰富的雕刻装饰。与这件展品一同展出的还有一件相同风格的德式半甲,1510~1515年米兰制造,表明当时德国和意大利盔甲设计制造风格上相互吸收和融合。

16世纪欧洲盔甲中,日耳曼雇佣兵盔甲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门类。15世纪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效仿瑞士雇佣兵模式,组建了以日耳曼人为骨干的德意志雇佣兵步兵团,以强化哈布斯堡王朝的军备。到了1520年代,查理五世继承皇位后,日耳曼雇佣兵制度延续下来。这些来自德意志的士兵除了效力于哈布斯堡王朝外,还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和外部的其他雇主效力,即便是哈布斯堡王朝的主要对手——瓦卢瓦王朝统治下的法国,也常常成为德意志长矛兵的服务对象。日耳曼雇佣兵装备的盔甲通常为半身铠甲搭配勃艮第式头盔,盔甲表面涂有黑色油漆,形成黑白相间的图案。其中带有宗教色彩装饰图案的盔甲是为雇佣兵军官制造的,雇佣兵军官配备的盔甲也有经过打磨抛光处理的白色盔甲,不过数量极少。大部分雇佣兵盔甲造价都比较低廉,从1540年代开始在纽伦堡盔甲工坊大量生产。这类盔甲博物馆藏品很多,年代多为1540~1550年。另外,在雇佣兵盔甲中还包括瑞士雇佣兵盔甲,当时为法国效力的瑞士雇佣兵也是法国军队中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生力军。

盔甲展品中还有2件造型和结构比较特殊的半身盔甲,被称为叠层盔甲(法语Armuresanimés,英语Laminatedarmours),其胸背甲全部采用鳞片叠层式组合,头盔造型比较奇特。

輕骑兵军官半身盔甲, 德国, 约1540 ~ 1550 年

叠层盔甲,法国,1570 ~ 1580 年

冷兵器

16世纪,刀剑匕首和长枪长矛等冷兵器仍然是战场上克敌制胜的主要武器,对骑兵和步兵而言都是如此。由于盔甲的发展更加坚固且防护能力得到强化,相应地,各种进攻性武器也在不断改进,以提升攻击和防卫效能。

剑从一种纯粹的砍杀武器演变为一种可以穿透和刺破板甲的武器,新型的剑也开始出现。受击剑比赛的影响,中世纪盛行的十字形护手逐渐演变为S形或笼形护手。与剑相匹配的短剑(匕首)也成为近战搏杀中对付盔甲的利器。

15世纪后期双手剑在雇佣兵中更为流行,有的剑长达1.5m,质量2~3.5kg,剑柄厚重,有超大的剑首和剑柄护手,主要用途是对付长矛兵,可以砍断长矛木柄,也可以作为一种短矛使用,从而在敌军长矛兵方队中杀出一条血路。

带有凸缘的钉头锤是骑兵使用的单手打击型近战武器,可以破坏板甲或者给敌手造成骨折等严重伤害,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博物馆展出的此类武器大多带有复杂的装饰,做工非常精良,属贵族所有,通常也被作为权杖使用。

长枪长矛等长柄武器历史悠久,一直被广泛使用。博物馆展出的长柄武器数量很多,种类有战斧、战戟、战锤、长枪、钩镰枪等,主要来自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等地。其中一种意大利长柄武器被称为科西嘉长枪(Corseques),因起源于科西嘉岛而得名,又因其带有翼状或爪状侧刃,形如蝙蝠,也被称为“蝙蝠枪”(chauvesouris)。

簧轮枪,法国,约1520 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古老的法国簧轮枪

簧轮枪

进入16世纪以后,法国军队中重骑兵数量开始减少,轻骑兵逐渐增多,促使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簧轮枪的问世。簧轮枪的机械发火机构于16世纪初在意大利发明,之后在法国得以完善,并成功开发出了功能稳定的簧轮枪。作为便携式火器,簧轮枪比火绳枪更有优势。簧轮枪发火系统主要由金属磨轮和燧石夹组成,燧石夹上固定一块黄铁矿石,可以向下压到金属磨轮上,当扣动扳机时,磨轮在簧力带动下高速旋转,与落下的黄铁矿石摩擦产生火花,点燃引药盘中的火药进而点燃全部发射药。这种发火机构不像火绳枪那样需用明火,即使在陰雨潮湿环境下也很少出问题。因此非常适宜骑兵使用,骑兵可以在马背上一手持枪一手握住缰绳冲锋陷阵,而火绳枪则不能这样。簧轮枪的问世,改变了骑兵作战的形态。

簧轮枪在骑兵部队列装之后,还衍生出“轮换射击”新战术,装备簧轮枪的骑兵排成横队向敌人冲锋,当他们与敌人接近到手枪射程内时就向敌人开枪,然后半转身返回本方阵营重新装弹;与此同时,后一排骑兵冲上阵营前方再次发起攻击,依次循环往复。最先采用这种战术作战的是日耳曼雇佣兵,他们在16世纪意大利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博物馆的一个枪支展柜集中展出了28支德国制簧轮枪,产地集中在纽伦堡、奥格斯堡、萨克森等地,年代为1570~1600年。另外展出了3支年代较早的德制簧轮枪,年代分别为1535年、1550年。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支法国制造的早期簧轮枪,该枪口径为14mm,长835mm,质量2.68kg,制作年代为1520年左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古老的法国簧轮枪,被博物馆列为顶级瑰宝。

1 ~ 2 簧轮枪,纽伦堡, 约1535 年; 3 簧轮枪(双簧轮),奥格斯堡,约1550 年

簧轮枪和弹药瓶,1570 ~ 1600 年,德国

火炮

16世纪的欧洲,原始资本积累和科技进步以及持续不断的战争推进,火炮的铸造技术和应用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战场上的火炮大多出自国王建立或控制的皇家工坊,用于国家间的战争,也有一些由王室贵族私人制造,用于内战。

带有查理五世标志的卡尔弗林火炮(CouleuvrineauchiffredeCharlesQuint),其中“Couleuvrine”的中文意思即“蛇炮”,该炮口径93mm,长2.8m,质量507kg,青铜制,约1530年西班牙制造。炮身铸有查理五世纹章(由皇冠和两列海格力斯之柱组成)和拉丁语铭文“Plusoultre”,意思是“通向更远方”,也是查理五世的座右铭,火炮尾部是一个怪异的动物头像造型,从16世纪初开始将熊、狗、狮子等动物头像用于火炮装饰,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带有弗朗索瓦一世标志的卡尔弗林火炮(Couleuvrineàl'emblèmedeFran?oisIer),属于法兰西王国的武器,口径77mm,长2.95m,青铜制,1515~1526年间法国火炮工匠西蒙·盖顿(SimonGaidon)制造,炮身铸有弗朗索瓦一世的纹章(图案由花冠和一只口中喷火的蝾螈组成)。

1 带有查理五世标志的卡尔弗林火炮,西班牙,约1530 年;2 带有弗朗索瓦一世标志的卡尔弗林火炮,法国,1515 ~ 1526 年;3 带有“赞美上帝”铭文的隼炮,法国,16 世纪初

带有吉斯公爵标志的4 磅青铜炮,法国

圣约翰医院骑士团保卫罗德岛使用的大炮,16 世纪初,产地未知

带有“赞美上帝”铭文的隼炮(LausDeo,fauconneau),口径43mm,长1.9m,16世纪初制造,炮身带有鸢尾花图案和拉丁语铭文“LAUSDEO”(赞美上帝),炮身尾部为熊头造型。隼炮是16世紀初法兰西火炮标准制式中口径最小的火炮,但这门火炮并非皇家所有,其来自里昂的皮耶瑞维(Pierrevive)家族。

带有吉斯公爵标志的4磅青铜炮(Canonde4livresauxarmesdeClaudedeGuise),是法国内战(宗教战争)期间,吉斯公爵的军队在卢尔登城堡抵抗法王亨利四世进攻时的武器。该炮口径91mm,长2.84m,质量659kg,炮身装饰有许多吉斯家族的图案,图案表达的内容体现了天主教保皇党的政治纲领。

展品中,还有一门16世纪的火炮被博物馆放置在军械库展区。该炮口径144mm,长3.67m,质量2533kg,其威力巨大,可发射重达10kg的球形铸铁炮弹,射程达数百米。据介绍,这门火炮是耶路撒冷圣约翰医院骑士团保卫罗德岛使用的武器。他们在罗德岛的抵抗一直持续到1522年。那一年,苏莱曼一世指挥20万人的奥斯曼帝国军队乘400艘战舰来到罗德岛,而岛上的骑士团只有7000名士兵,虽然实力悬殊,但骑士团依然独立坚守了5个月,奥斯曼帝国军队至少有5万人在战斗中丧生。最后骑士团与土耳其人达成协议,撤出罗德岛,返回欧洲。这门火炮被奥斯曼帝国缴获后一直被放置在罗德岛上,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在1862年将其赠给拿破仑三世,同年进入博物馆。(待续)

猜你喜欢
雇佣兵弗朗索瓦盔甲
身体的盔甲——皮肤
穿盔甲,慢慢爬
奥拉夫的盔甲
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境内的雇佣兵
穿盔甲的大蟀哥
鲨鱼这样感受世界
用生命铸就诚信品牌
瑞士银行的名头
逐渐变暖的地球
视觉和听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