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并强调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经济,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具体实践。近年来,山西省以大抓基层为导向,积极探索以党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比如,并村共享模式、校村共建模式、休闲康养模式等,在不断提升农村经济规模和效益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村经济 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7-129-0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来山西调研视察,每一次的重点都面向农村,都心系百姓。山西是革命老区,又是煤炭资源大省,无论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都作出过重大贡献。山西农村建设的典型范例层出不穷,无论是大寨精神、申纪兰精神、锡崖沟精神,都给人们留下了艰苦创业、“走出大山”的震撼,无论是娘子关“水上人家”、霍家沟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右玉“久久为功”生态发展战略,都给人们注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保护生态的理念,七亘村、南桑峪村、汉河沟村、美泉村等14个全国基层党建先进村,都在新时代“筑牢战斗堡垒夯实大厦之基”上各领风骚,发展模式亦各具特色。笔者在对山西农村再度进行深入调研中,深感目前山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新模式,对建设美丽乡村具有示范指导意义。
一、并村共享模式
中共晋城市委在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工作中,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以“三晋强基”工程为总抓手,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推动全市基层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在抓农村党建方面实施的“双创双全”工程,既有亮点,也有成效。所谓“双创”就是创新组织设置、创优网格体系,所谓“双全”就是通过“双创”来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提升。所采用的办法是在率先推行合并行政村工作中,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原则,探索形成“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城乡联建”的“四联并进”组织模式。
为什么要“并村”?为什么要在创新组织设置上做文章?因为脱贪攻坚到了关键时期。晋城市早在1998年就实现了小康建设的目标,《人民日报》还在显著位置作了报道,但是仔细盘点,一些乡镇的贫困村、特困户还存在,要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还是有差距的,造成这些差距与不足的原因诸多,最明显最普遍的原因就是地域制约问题。一些由偏远山庄窝铺形成的自然村,致富无路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仅靠输血式的扶持救济实乃权宜之计。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中共晋城市委才下决心从根本上把“联建”的任务与思路提上日程并由组织部门负责实施。在“联建”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有志向、有思路、有胆略的基层组织带头人,陵川县附城镇丈河村的党支部书记石爱国就是一位涌立潮头的代表。
作为复转军人,石爱国曾下海经商,用积累的第一桶金回乡办企业。在村企联建的过程中,已经担任了村支部书记的石爱国,充分发挥了丈河村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富带贫的帮带作用,通过支部联建、机制联接、三产联动,将11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联接起来,串珠成链、抱团发展,利用丈河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积淀,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将生态文化转化为生产力,贫困片区整体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开启了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近年来,已经担任联建党总支书记的石爱国,不仅与山西农业大学联手合作开发出了果蔬新品种,还望眼世界,与法国的建筑设计商、体育运动商联合开发了自行车环游赛道,可谓小小丈河,中西合壁,风情万种。目前,丈河林草面积5500亩,森林覆盖率达57%,林草复盖率达75%以上,不愧为“山西最美旅游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被丈河人根植于心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带着片区联合发展,“四联并进”成果显著。晋城市的“双创双全”工程,自2018年以阳城县为试点,到2020年在全市推行,行政村由2197个降至1552个,联合党支部、党总支均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党建引领的农村网格治理业已形成。争先创优活动不是一句空话,是战斗在一线的共产党人的躬耕践行。晋城市在农村基层党建方面的亮点有三:一是在农村基层党建组织设置上有创新,善于破解体制上的难题;二是在农村基层党建的工作方式方法上有创新,善于破解抓点带面的难题;三是在农村基层党建的干部与人才培养上有创新,善于破解提升“两委”功能、提升星级化管理上的难题。
二、村校共建模式
中共大同市云州区委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自2012年提出把黄花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真抓实干、坚持不懈,经过5年艰苦奋斗,到2018年将全区黄花种植面积从不足1.6万亩发展到17万亩,产值达7亿元,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脱贫之后,如何才能将黄花产业做大做强?如何才能让村民实现共同富裕?云州区西坪镇唐家堡村党支部探索的村校共建模式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黄花俗称萱草、忘忧草,又叫金针菜,既可药用,亦可食用。大同地处塞外雁北,自古苦寒,气候恶劣,无霜期短,風害肆虐,只能种些莜麦、豆类等杂粮,产量低、销路差。尽管黄花种植已有600多年的种植史,但基本都是靠天收种,没有稳定收成,村民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脱贫之后,不断创新“支部+合作社”模式,由过去“不想种”变为“争着种”,加大了规模经营的力度,使黄花基地建设成为全村的龙头产业。
唐家堡村成立了“花倾城田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以村校共建方式,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与大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组织联手,在“振兴乡村、校村共建、科技先行”的目标责任下,以唐家堡村为科研基地,以生命研究的理论和技术共同打造唐家堡黄花飘香的新愿景。目前,唐家堡村有黄花4200亩,每亩均增收1500元,全村人均收入11600元。由于科技含量与附加值的提升,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的绿色田园式工厂,在6000平方米的大型加工生产车间内,两条黄花菜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日加工鲜菜40吨。此外,黄花饼、黄花酱等精深加工产品日趋丰富,黄花主题公园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以“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引进培育黄花龙头企业17家,创办了51家优势集体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采摘管理劳务和收益分红,带动全区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使“小黄花”种出了大产业,值得肯定,而唐家堡村党支部更是值得点赞,不仅在村校共建中得到巩固和发展,而且还在村校共建中得以登高望远。“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山”。黄花一旦与生命科学结缘,势必擦亮“黄花、火山、生态”三张名片,依托云冈石窟、大同古城等景观,小黄花已经与文旅、康养大产业融合,势必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迈进。
三、休闲康养模式
山西高平市城东的沟北村,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全村154户,450人,193亩耕地,一无资源,二无地利,因为穷,就连通往市区的2.6公里的公路都修不起。眼看着周边的村镇一天天地富裕了,村党支部书记申永胜心急如焚。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走出去,看看人家类似沟北的村富起来的路数。他带领村“两委”干部、党员以及村民代表,多次到河南莫沟村、陕西袁家村、运城水峪口村等地学习考察,回村后又同村民们反复几十次进行激烈的讨论研究,最后达成共识即以“无中生有”的战略部署,着力打造一个“寻梦小镇”的沟北模式,实现党建引领定航向,发展经济惠民生的发展目标。
当时,村党支部按照“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确定了党员群众出房出地、乡村两级出谋出策、社会资本出钱出力的办法进行运作。为取信于民,29名党员干部及村民代表顶着风险,率先在“房屋入股协议”上摁了手印。党支部给村民的承诺是:以股权改革的方式,不拆村民一间旧房,用引进的资金在村西荒地规划建造新式楼房供村民永久性居住,而旧房统统以入股形式进行改造,用现代声光电先进科技手段,集游览、餐饮、休闲、寓教于乐于一体,将沟北建设成一个高品味高标准的“寻梦小镇”。所谓“无中生有”,实际上就是在新成立的村股份制公司中,村集体和全体村民以旧房入股,持股为48%;盛德艺鑫文化公司出资900万元负责对旧房进行修缮改造,占股30%;东城资产管理服务中心出资450万元,占股15%;顺泽建筑规划设计公司出资210万元,占股7%,大家共同来上演这出农村集体经济改革的大戏。我们把“寻梦”游客定位在14岁以下的青少年,主要是分析论证了孩子们要“寻梦”,家长一定得陪伴,家长要陪伴,一定会驾车,这样一来,吃、住、行等消费就都留在了沟北。自2017年以来,我们先后引进资金8000万元,完成了旧村改造、夜景装点、3D墙体彩绘、电子娱乐设施装配、户外拓展基地项目建设,并连片打造出向日葵、薰衣草花海景点,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据统计,“寻梦小镇”自2018年国庆节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集体经济从无到有,村民实现了新楼房水电暖齐全,“家门口就业”的夙愿,人均年增收2.5万元,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也显著提升。如今,沟北村民过年有福利,学生升学有奖励,老人生日有禮品,便民服务比比皆是。老百姓逢人便掰着手指头称:回想这几年沟北的发展变化,关键就是要相信党,因为党支部把新时代的幸福红利送到了我们每个村民的手里。沟北村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森林康养之家”“山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3D彩绘第一村”,基层治理示范村与农村干部实训基地等,申永胜也被评为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让村民变为“股东”,让农村集体资产变为股权,从而更好地保障农民的财产增值增收,这是沟北村党支部解放思想、奋勇改革的真实写照,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更反映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股权改革中的成功创举。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头雁,就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为民服务的儒子牛,鞠躬尽瘁;创新发展的拓荒牛,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胜;艰苦奋斗的老黄牛,不等扬鞭,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建功立业。
总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质量与水平。“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农村基层党建就等于抓住了乡村振兴的主动权。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凡是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工作搞得好的村镇,一是有一个团结合作、坚强有力的好的“两委”班子;二是有一支切实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三是有一套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路径。因此,要把“三农”问题办好办实,首要的还是要把农村基层党建摆在重要日程,做到坚持农村集体经济不动摇。实践证明,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凡是坚持农村集体经济有名有实,农民百姓便安居乐业,凡是自觉不自觉地丢弃,甚至把集体经济丧失殆尽,农民百姓便心存疑虑,没有了向心力。做到坚持“强组织、善管理、增活力”不动摇。“强组织、善管理、增活力”既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争先创优的主要内容,也是党的基层组织永葆先进性的具体体现。作为农村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作敢为、敢为人先的理念,把乡村治理、乡村振兴的事业推向前进;做到坚持提高农村党组织整体素质不动摇。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党支部。新时代要使乡村振兴,关键还是党的领导。要按照“五个好”(领导班子好、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要求,不遗余力地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素质,把红色堡垒筑牢了,把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摆顺了,百姓才有盼头。
参考文献:
[1] 刘晋平.如何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活力研究.农村实用技术,2022(11)
[2] 杜文雅.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探索.山西农经,2023(03)
[3] 山西: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奠定乡村振兴基础.山西日报,2023-3-16.
[4] 王琳瑛,等.“党建+”产业模式引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晋中学院学报,2023(02)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 心>马研所 山西太原 030032)
[作者简介:孟禹,山西省社科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马研所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