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有效保护措施

2023-07-19 09:55海洋与渔业罗茵
海洋与渔业 2023年3期
关键词:栖息地试剂海域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罗茵

中华鲎存在区域性灭绝风险!

鲎 在地球上已有4.85亿年之久,早于恐龙和原始鱼类,是十分古老的存在,被称为“蓝血活化石”。其身体里流淌着一种十分珍奇的含铜量很高的淡蓝色血液,由血液提取物制成的鲎试剂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以检测内毒素,目前尚无替代物。

世界上制作鲎试剂的主要有中华鲎和美洲鲎。据资料显示,我国鲎资源曾经占世界上中华鲎总蕴藏量的95%以上,大量分布于东南沿海漫长岸线近岸海域中。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药品试剂行业对鲎试剂需求增长相对的是,中国海域的中华鲎资源急剧下降。到今天甚至有些渔民已经不认识鲎了,把鲎当成“海怪”。

颉晓勇

目前,鲎资源下降到什么程度有了确切的说法。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所”)颉晓勇博士带领南海珍稀濒危水生保护动物研究中心中华鲎保护科研团队的调查,确认近年中国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鲎资源处于严重衰退状态,部分海域中华鲎种群自然分布几近消失,存在区域性灭绝风险。在2018年和2019年两次调查的99个站点中,仅在15个站点累计发现18只成年中华鲎。

中华鲎资源科学保护已迫在眉睫。颉晓勇指出,中华鲎目前保护方式迫切需要更新:要全民提高意识,通过顶层设计,健全完善鲎保护体制、机制,并提高目前的鲎保护区等级;尽快在北部湾有鲎踪迹的栖息地开展重点保护;要加强基础研究,通过养殖生产和科学的人工放流,恢复资源。

近岸海域鲎资源严重衰退

中华鲎(Tachypleustridentatus)又称中国鲎、东方鲎、三棘鲎,2019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EN),2021年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全世界现存的4种鲎(中华鲎、南方鲎、圆尾鲎、美洲鲎)中,中华鲎体形相对最大,相对血液含量最高,是生产制造鲎试剂的最佳物种。由中华鲎血制作的鲎试剂(Tachypleusamebocytelysatereage nt,TAL)是具有高灵敏度和专一性的内毒素检查品,被列入中国药典并远销海外,占据国际市场一定份额。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它更具备国家重要战略生物资源的意义。

而鲎血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作用?颉晓勇指出,因为鲎的血浆中有一种非常原始而特别的变形细胞,一旦细菌入侵身体,这种变形细胞就会变形,在其形态改变过程中会释放出凝固蛋白原包围入侵细胞,并使附近的其它细胞产生粘连作用,进而使血液凝集成为胶状物以降低细菌的入侵威胁。

颉晓勇多年来致力于中华鲎繁殖、养殖、增殖放流、资源保护等相关工作。“其实,行业人都知道资源衰退了,但具体到什么程度,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为此,他带领团队在中国南海北部近海展开鲎资源调查,在北部湾潮间带进行了中华鲎幼鲎潜在栖息地评估。

“我们评估的依据之一是栖息地。”北部湾海域被认为是现今中华鲎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然而鲎资源现状长期处于信息空白状态。根据颉晓勇团队2018年和2019年在中国南海北部近海的两次调查结果,99个站点中仅在北部湾及雷州半岛东部海域的15个站点累计发现18只成年中华鲎。潮间带幼鲎调查显示,2019年10个调查点100平方米栖息地幼鲎密度为0.01~0.33个,2020年14个调查点则为0.01~0.65个,近岸海域鲎资源处于严重衰退状态。被认为鲎资源丰富的海域尚且如此,其他地方更不容乐观,浙江、福建、广东的珠江口以北海域中华鲎存在区域性灭绝风险。

世界上拥有鲎资源的国家并不多,我国中华鲎曾经占世界上总蕴藏量的95%以上。北部湾海域是中华鲎最理想的栖息地,20世纪80年代曾见到成群中华鲎上岸产卵。“有一个很直观的判断,是当时的渔民都很熟悉鲎,到了今天,曾见到中华鲎上岸产卵的人年龄都较大了,现在的渔民多数不知道鲎。2021年12月浙江的一个新闻报道说,因为渔民不认识鲎,还把它当成了‘海怪’。”颉晓勇说。

“调查中还发现,栖息地最湿季均温和平均海表温度是影响鲎分布的主要因子。”颉晓勇指出,北部湾中国沿岸海域潮间带的幼鲎高适宜区占比达18.39%,主要为北部湾广西沿岸海域、广东遂溪县沿岸海域和海南新英湾,“这些区域值得重点保护。”

人工养殖与科学放流恢复资源

鲎血是鲎试剂最关键的核心原材料,因此中华鲎对于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具有独特价值,加上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鲎试剂可能成为国家之间“卡脖子”的杀手锏。2018年,颉晓勇等提出中华鲎是“国家重要战略生物资源”,表示其濒危或危及国内医疗检测安全。因此需要从国家公共卫生健康安全战略高度出发,统一谋划与布局鲎试剂产业链与中华鲎保护及养殖利用之间的平衡,并在平衡基础上加大养殖生产,以满足社会对鲎的蓝色血液需求。“我们可以参考大鲵和鲟鱼等保护物种人工养殖的方式,通过人工养殖减缓甚至解除资源危机,解决保护和利用之间平衡问题。”

鲎道:小鲎在滩涂爬行留下的痕迹

大鲵(俗名娃娃鱼)在1988年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后被IUCN列入极危物种(CR级)。我国采用了加大了资源保护力度和人工繁养大鲵并进的措施,使得中国大鲵得到相对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其自然资源量得到有效恢复。我国鲟鱼商业养殖从上世纪90年代兴起,先后突破了包括杂交鲟在内的近10种主要鲟鱼全人工繁殖技术,鲟鱼养殖与鲟鱼子酱加工已经发展成产业,我国成为世界鲟鱼养殖产量第一大国和鲟鱼子酱加工出口大国,加工出口的鲟鱼子酱更是畅销全球。

滩涂里的小鲎

鲎在沙滩上

鲎在沙滩上

中华鲎要像大鲵和鲟鱼一样养殖生产,存在什么困难呢?颉晓勇指出,中华鲎早期因为野生自然资源曾十分充足,长期未进入需要发展养殖的“视野”,养殖技术研发没有得到重视,相关技术积累薄弱。目前,虽然中华鲎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解决,但中华鲎生长成熟期漫长,从卵子受精至性成熟需要约10年时间,“没有官方的介入,普通小微企业难以承受这样的风险。”颉晓勇表示,要推动中华鲎的人工养殖,需要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扶持和管理。

“增殖放流是快速补充中华鲎资源种群与数量、修复生态环境和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颉晓勇表示,“但是,目前由于缺乏对鲎生活习性的了解,一般鲎苗增殖放流也跟鱼虾一样,用船只带着稚鲎到较深海域洒向海水中,这是没有效果的。”他指出,根据鲎的生活史特征,鲎产卵场与孵育场主要在高潮线,稚鲎则生活在潮间带、游泳能力极弱,成鲎的栖息地在海水深10~30米的亚潮带。鲎不喜欢迁移,稚鲎有潜沙的习性,对底质类型存在一定要求。“要达到放流效果,需要加强认识,规范中华鲎科学放流技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恢复鲎资源方面,颉晓勇表示我们还可以参考国外美洲鲎的经验。上世纪90年代初,因缺乏科学研究和监测及政府管理缺位等原因,美洲鲎也遭遇了资源危机。发现衰减趋势之后,就有人呼吁当地政府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监管,很快政府开始重视美洲鲎的保护和资源管理,规定了各州的资源管理条例。随着资源管理的日益完善和严格,美洲鲎的野外种群监测数据不断积累。值得注意的是,美洲鲎在种群消退的初期即开始管理干预,依然历经10年时间,特拉华州美洲鲎的种群数量才开始慢慢恢复。

提高社会对鲎的认识和保护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在中华鲎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调查显示广东省内仅有6个县级保护区,鲎保护的力度有限,中华鲎保护和资源恢复之路还任重道远。

颉晓勇认为,中华鲎资源量快速下降的表面原因是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但深层次原因还是社会各界对鲎资源重要性认识不足。首先从渔民角度,大部分渔民处于中华鲎是“保护动物”的认识层次,缺乏从具体行动上积极参与中华鲎保护的自觉性,在巨大的利益驱使下部分渔民铤而走险,酷渔滥捕,参与成鲎非法捕捞和非法交易,海上执法难造成中华鲎保护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部分沿海城市历史形成的吃鲎传统,致使中华鲎被作为常见海鲜消费。即使在鲎资源快速下降的今天,部分餐馆还继续宣传鲎的滋补价值,甚至编造滋阴壮阳等骗术,以其罕见性引诱不明真相的游客尝鲜。

此外,鲎试剂生产厂家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湛江和广西,尽管适度抽取鲎血并不会损伤其生命,但由于缺乏行业组织和管理规范,在获取成鲎和鲎血资源方面缺少限制性约束措施,出现过度竞争和过度抽血等情况,造成大量成鲎健康状况超过自我恢复能力。

作为科研人员,颉晓勇还指出,国内鲎保护生物学科研力量不足,中华鲎基础生物学、生态学、生理学等研究进展缓慢,难以满足鲎资源保护科学认知方面的需求。“必须提高社会各界对鲎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在中华鲎物种已然濒危的现实面前,他认为,中华鲎目前保护方式迫切需要从各个层面加以更新,需要健全完善鲎保护体制、机制,引导公众参与,同时进行人工养殖和科学增殖放流,恢复鲎的资源,并满足社会对鲎试剂的刚性需求。“我致力于用‘中华鲎’这个名称,也是出于想扩大保护力量的考虑,‘中华’这两个字凝结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相对更容易唤起大众共同参与鲎保护的感情。”

对于中华鲎的资源恢复,颉晓勇充满了忧心,也充满了期待。

猜你喜欢
栖息地试剂海域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遗落海域
国产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注册数据分析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海域评估技术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