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 宋仁龙 曲桂宝 杨茜 郝文录
《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规定,农机鉴定机构依据农机鉴定大纲开展农机鉴定工作。农机鉴定大纲作为鉴定工作开展的最直接技术依据,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一轮农机试验鉴定制度改革以来,农机推广鉴定大纲工作紧紧围绕部司中心工作,稳步增加大纲供给,截至2023 年3 月,现行有效农机推广鉴定大纲达到292 项,为农机试验鉴定工作开展创造了基础条件,为中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实施和先进适用农机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同时,农机推广鉴定大纲工作也面临着制修订需求量大、技术水平与文本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系统分析农机推广鉴定大纲项目管理过程,研究提出改进建议,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农机试验鉴定工作高质量发展,很有必要。
根据《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规范》(农机发[2019]3 号)《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制修订项目管理规程》(农机化总站[2021]74 号)规定,农机推广鉴定大纲项目管理大致包括立项、起草、审定、发布等4个过程,管理流程图如下。
图 农机推广鉴定大纲项目管理流程图
立项是大纲的“策划”过程,是大纲项目管理的起点,包括建议征集、立项评审和计划下达等3 个子过程。 近3 年,每年收到的大纲制修订建议数量在100 项左右,立项率约30%。立项比例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制修订建议提出人对现有大纲情况不了解,提出的许多产品已有适用大纲,属于无效建议;二是多家单位所提产品相同,导致制修订建议数量虚高,属于重复建议;三是有些制修订建议内容描述过于笼统,如“建议修改适用性内容”等,无法判断具体建议内容。另外,还有一些产品属于科研阶段的试验产品,尚不具备大面积推广条件等等。
起草是大纲的“生产”过程,直接决定着大纲质量,包括调研起草和征求意见2 个子过程。调研起草主要包括组建起草组、行业调研、编写大纲文本、试验验证等活动;公开征求意见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大纲科学性、公正性的制度安排。
审查是大纲的“检验”过程,包括技术审查和形式审查2个子过程。技术审查主要对大纲技术内容、指标设置合理性、试验方法可操作性等技术内容进行审查;形式审查是依据《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编写规则》(TZ 1—2019)和部公告文本编写要求,对大纲文本格式进行审查。
发布是大纲的“出厂”过程,包括终审报批和批准发布2个子过程,主要完成大纲最终格式调整,确定大纲发布和实施时间,审批完成文本发布。
“十四五”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加快向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迈进。从需求侧看,畜牧、水产、设施农业、初加工等多领域潜在鉴定需求巨大,同时社会对大纲的需求也在从最基本的“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从供给侧看,大纲适用范围窄、产品适用性评价区分度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大纲内容表述歧义、前后矛盾、编号错乱等问题屡见不鲜,大纲供给速度、文本质量、技术水平等还需进一步加强。虽然农机推广鉴定大纲项目管理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但面对覆盖广度和质量深度两个维度的发展需要,大纲管理应当以长远的发展视角逐步完善提高,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技术支撑能力。笔者认为,当前大纲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纲项目管理各过程时间分配不均衡,年度工作节奏需进一步优化。经对近3年大纲项目管理过程时效性统计发现,大纲计划下达至批准发布,平均总时长约260 天,其中发布过程约60 天,占比23%,耗时较长。分析原因,一是大纲起草人不重视或不了解文本格式规范要求,提交大纲文本质量不高;二是技术审查后,起草人沟通修改完善耗时较多。另外,近几年大纲报批过程基本都在11 月底12 月初,报批发布过程时效可能也受一定影响。
(二)大纲起草与审查质量有待提高,过程监督指导需进一步加强。大纲起草过程存在前松后紧、临近节点仓促提交、技术指标设置不合理或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审查过程存在审查质量不高等问题。分析原因,一是大纲立项、审查和发布过程组织协调工作繁多,大纲起草过程的技术指导与监督开展不充分;二是部分大纲起草组思想上不够重视,未能了解大纲制修订流程与年度工作安排,缺乏时间规划,行业调研、起草研讨、试验验证等活动开展不扎实;三是会议技术审查的组织方式,时间短、任务重,专家能力匹配度、人员责任心等等都对审查充分性有影响。
(三)单个产品大纲包容性不强,体系快速响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大纲存在适用产品单一,需反复修订才能适应市场产品鉴定需求。同时,针对补贴分类分档参数变化等“急需急用”类鉴定需求,尚未形成有效快速工作机制。分析原因,一是起草组在大纲编制初期,未能有效开展市场调研,确定大纲适用范围时,仅将某一企业特定产品作为评价对象,未能涵盖市场上同类产品,导致大纲适用范围不能满足市场实际情况;二是当前审查和发布过程均以大批次集中式组织形式为主,难以适应快速需求变化。在鉴定改革初期的前两年,采用大批次集中式组织形式,每年制修订大纲超100 项,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推动了鉴定制度改革落地实施。目前,大纲工作整体进入平稳发展期,“短平快”式的大纲需求可能越来越多,这需要更加灵活快速的工作机制。
大纲项目管理的每一个过程都可能对大纲质量有影响,所以要立足管理能力系统提升,从工作节奏、组织形式、过程管理等多方面来分析改进,全面提升大纲管理能力与工作质量。具体有以下几项建议。
(一)优化流程,提高过程时效性,构建高效灵活管理体系。合理调节年度大纲工作节奏,优化工时管理,增加大纲起草过程时长,压缩报批过程时限,合理分配各过程有效时间。逐步推动立项过程向常态化征集、随需立项的组织形式转变。探索审查报批过程小规模多批次组织形式,成熟一批,审查一批,增强审查针对性,稳步提升大纲产品覆盖率。探索“急需急用”大纲快速供给模式,系统梳理大纲体系框架,精简整合,构建完善的大纲体系,提升管理体系综合能力。
(二)主动引领,加强过程有效性,确保过程目标实现。增强工作主动性,加强市场、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等发展及需求调研,在开放征集立项的基础上,加大“主动”立项,提高立项前瞻性、及时性、精准性,突出技术引领作用。加强大纲起草过程监督与指导,编制农机推广鉴定大纲格式模板,增设中期抽查,切实提高大纲起草质量。充分发挥行业专家队伍作用,探索开展大纲 “预审”“盲审”等,严把“检验关”,切实提高大纲审查质量。
(三)加强研究,提升人员装备能力,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机试验鉴定技术理论研究,开展农机产品安全性、适用性、可靠性评价内容编写规范研讨。加强大纲编写与宣贯培训,统一理解,规范操作,培养农机试验鉴定技术专家队伍。突破信息化技术、智能型产品鉴定评价关键技术难题,推动自动化、智能化检验检测设备与技术应用,从“人机料法环”五要素发力,全面提升农机试验鉴定的工作质量与技术水平。
本文结合农机推广鉴定大纲项目管理工作实践,对大纲项目管理过程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流程、加强过程管理等改进建议,以期能构建一个稳定流畅、响应快速、高质高效的项目管理体系,为农机推广鉴定大纲项目管理能力全面提升,更好地适应农机化发展新需要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