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亦冉
如果说,乡村的童年生活是天高地阔、自然恬静,那么,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长辈们,又会留存哪些让人难忘的童年记忆呢?让我们一起跟随小作者的笔触,走进上海小弄堂里的骑行时光。
(本活动由浙江省杭州市王铁青运河特级工作室策划)
秋日下午的阳光顺着屋檐洒在了地面上,暖洋洋的。弄堂里的影子投射下来,一条笔直的线将弄堂划成了两半,一面光亮,一面阴暗,光亮的那边还带着星星点点,很是好看。
在一阵阵清脆的“叮铃铃”声中,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身影,顺着那条光亮与阴暗的分界线,穿过窄窄的青砖红墙间的弄堂,吸引了我和伙伴们的目光。
我是在五年级的时候学会骑自行车的。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自行车是一种奢侈品,也不是家庭必备的物件,对于年少的我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此,想学自行车的我和小伙伴们,只能想办法去租一辆自行车。租自行车一小时要两角钱,小伙伴们的零花钱往往是不够的,有时还需要大家动手去“劳动”一下,干一点捡垃圾之类的活儿来凑钱。
攒啊攒,凑够两角钱时,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即使租车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也足够我们玩了。
我们租的自行车都是“二八大杠”,因车轮直径有28英寸,车架间有一条笔直的大杠而得名。黑色的车架镀有金色的拉花,银色的把手,高大的皮坐垫下面还压着两根亮闪闪的弹簧,比现在的共享单车“霸气”多了。站在这辆自行车前面,我顶多只能露出脑袋。
说是“骑”车,其实一开始并没有坐在车座上,而是站着的。我们用双手抓紧车把,用右手臂夹住车子的大杠,先用左脚踩在踏板上,再用右脚一步一步蹬地,在前行中感受车子的平衡。等到熟悉了自行车的重心和平衡,我们会适时收起右腿,穿过大杠下面的大三角,将右脚踩在右边的踏板上,顺着自行车的惯性,半圈半圈地踩下踏板。这就是传说中的“套腿”骑法。
在学自行车的过程中,我们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衣服不知脏了多少回,回家不知挨了多少骂。然而,学车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小伙伴们依然日复一日地攒钱……
等到会骑车了,能骑着车满街跑了,那可真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光!骑在车上,如同一位骑士骑着他的战马,神气活现,好不威风!骑着自行车,清风刮在脸上,凉爽极了,头发顺风飘起。随着自行车轮的转动,我的心似要飞起来一般。那一刻,我骑在自行车上,就是这条街上“最靓的仔”。
因为是凑钱租的车,所以我们是轮着骑的。当一个人在骑车的时候,小伙伴们有的跟在车后面,有的伸着脖子盯紧骑车的人,还有几个在数圈数。当前面的人骑够圈数,大家便蜂拥而上,嚷嚷着:
“该轮到我了!你快下来!”
“应该是我,你之前已经骑过一次了。”
“这次凑钱我出了大力,我要多骑一会儿。”
诸如此类,一群黑脑壳经常扎堆争论着。
一小时两角钱,都是大家辛辛苦苦凑出来的,谁不想多骑一会儿?一旦骑车的名额落在了别人手里,那你只能眼巴巴地伸长脖子等着、望着。实在等不下去了,便小跑几步,跟着骑车的人兜圈儿。若是骑车的小伙伴摔了一跤,我们立刻凑上去,总是先看看自行车怎么样了,把车摔坏了,那怎么得了?确定车没事后,我们再去管人。若是摔着的是自己,把车扶起来,确定还能骑后,丝毫不管膝盖上的那些红印以及渗出的血丝,无论如何都要强撑着骑完剩下的那段路,毕竟是好不容易才轮到一次的骑车机会。
在我们的队伍里,难免会有几个“新手”。他们骑的时候,我们就在后面帮忙扶车。那时候,心里难免会有点小小的优越感:唉,骑得真慢!如果换成我来骑,肯定比他骑得更快,骑得更好。
一个小时很快就到了。最后难免还有一次争论:谁骑着去还车?“石头剪刀布”“黑白老虎配”,这一类保留节目往往在这个时候上演。胜利者会骑着车,再做一次“最靓的仔”,风风光光地去还车,其他人则依依不舍地在自行车后面小跑。我们的队伍,如同一个骑马上陣的将军,带着一群士兵冲锋,十分壮观。
夕阳西下,晚霞洒在少年的身上,以及那辆“二八大杠”自行车上。长长的背影,在窄窄的弄堂里延伸。“叮铃铃”,一辆自行车驶过,又吸引了我和小伙伴们的目光……
(注:文中的“我”系作者的爷爷。)
(指导教师:王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