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
作文之道,重在感悟生活、提炼生活、描绘生活、展示生活。历年高考作文命题,始终高举生活的旗帜,始终没有脱离生活这一恒常的素材库。这是希望所有考生,能够透过题目的缤纷斑斕,捕捉住命题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生活理念,只有如此,才能在审题时不被表象意义所蒙蔽,迅速把握命题的真实价值指向。
明白了这一点,则无论高考作文是以什么形式命题,无论其命题文字是虚空的诗意词汇还是实在的寻常话语,只要以博大精深的生活为蓝本,就一定可以解读出作文题目中蕴含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
以2022年高考的几道作文题目为例,可以发现只要考生心中锁定了生活这一主题,便可将众多看似无从下手的问题简单化。比如,全国甲卷的“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看似谈匾额题名,实则谈的是生活中的三种情态;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看似谈的是体育和综合国力,实则离不开日常生活中个体生命的不断自我超越;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表面上说的是围棋,实则谈的依旧是人生中的三种行为方式。可以说,面对这样的题目,考生如果脱离了具体且鲜活的日常生活,便无法创作出高质量的考场佳作。
2023年及以后的高考作文,是否会跳出生活这一主题而另辟蹊径呢?当然不会!一道作文题,牵涉到万千学子及其背后的众多家庭,更牵涉到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及价值取向,当然需要确保所有考生均能在命题范围内有话可说。“有话可说”的意义,就是一道作文命题必须要让所有的考生都能透过题目文字,发现文字背后的自身生活。
因而,作为考生,必须在大脑中刻入一个清晰的意识:任你题目千变万化,我只守定生活这一核心意义。如此,以不变应万变,自可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