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婷
考场金句一
在一个小房间里,如果坐着不动,就意识不到墙。有所动作,碰壁了,才意识到墙。——【日本】土光敏夫
适用主题:认知限制;实践出真知……
深化认识
单纯思考而不行动,就只是空想,永远无法触及事实与真相。那面墙就是认知与行动的挡板,只有站起来触碰到它,才能认识到桎梏的存在,才能采取进一步行动打破桎梏,获得突破。
运用示例:我们刚开始的“知”来源于自己的想象,这种初步认知往往与现实大相径庭,因此才需要进一步的“行”,以此来纠正认知,确立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土光敏夫说:“在一个小房间里,如果坐着不动,就意识不到墙。有所动作,碰壁了,才意识到墙。”这无疑是在鼓励我们去触碰那面墙,明了桎梏在何处,然后去打破它,获得进步。
考场金句二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张栻《论语解·序》
适用主题:行动;认知;知行合一……
深化认识
越是深入实践,知识就能不断增长,认识就能不断精进;有了深刻的认识,实践才更有方向感。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运用示例:张栻在《论语解·序》中说:“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他告诉我们知与行的关系——行动帮助我们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改善认知,认知 又反向指导我们的行动,让行动更富有节奏感和方向感。行动是基础,要从行动中 汲取理论养分,而后方能造就进步。
考场金句三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崔瑗《座右铭》
适用主题:实践;坚持;成就自我……
深化认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行动亦是如此。行动并非一朝一夕的动作,而应是一种持续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有毅力与恒心,从长久的行动中获得经验,取得进步,成就自我。
运用示例:我们应该将自己的行动常态化,切忌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如果前路是一片荒野,那么行動便是燃烧荒野的烈火。通往顶峰的道路往往是荆棘遍布,野草丛生。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坚定的方向,并为之付出持之以恒的行动,前路将会宽阔明亮。在行动中发现知识,在行动中实现梦想,无远弗届,达到“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的境界。
考场金句四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熹《朱子语类》
适用主题:认知与行动;行动的重要性;知行合一……
深化认识
知与行的关系就像目与足的关系,用知识看清前方的路,用行动支撑身体,走好当下,走向未来。先知道,然后通过行动再改善,加强认知。
运用示例:获得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继承前人的记忆和经验,是最普遍的学习过程。然而,记忆不等同于知识,单纯的接纳是远远不够的,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拓展须得益于不断的行动和实践。朱熹所说的“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也是这个道理。“知”不应只停留在嘴边和耳边,夸夸其谈者无异于纸上谈兵,唯有知行合一,才能丰富底蕴。
考场金句五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
适用主题:知识;行动;克服惰性与困难……
深化认识
知识的来源有很多,尤其是在科技发达的当今社会,碎片化的知识俯仰可拾,因此知识的获取显得轻而易举。但行动恰好与其相反,行动需要我们跳出既有舒适圈,克服惰性,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躬行,实在不是易事。
运用示例:“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先人说出了对知行的感悟。前人给我们留下事迹与古籍,用经验和智慧为后人铺路;师长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让我们直接跳过糟粕,汲取精华。正是因为知识的来源过多,“知”才容易。但是行动没有来源,我们无法收他人的行动为己用,因此“行”才艰难,其成果才宝贵。
我们只有行动起来,才能深刻理解这句“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也更能珍惜既有的知识与经验,对先人多一分敬畏,给自己加一分鞭策。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