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7-17 01:50刘开桃尚斌臧灵飞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4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中药材贵州省

刘开桃 尚斌 臧灵飞

摘 要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适宜中药材产业发展,但当前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为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使其成为助推黔东南州乡村振兴的一股重要力量,从充分利用政策红利,补齐经济短板;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培育龙头企业;突出区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及市场作用,化解市场风险4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8.051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辖15县1市,常住人口375.86万人[1]。黔东南州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在脱贫攻坚期间是贵州省重点帮扶地区,脱贫攻坚完成后,人均GDP仍处在全省、全国的靠后位置。面对经济基础对产业的支撑能力弱的现状,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发展之路,以实现乡村振兴是摆在黔东南州面前的重大课题。2018年7月,笔者参与了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并以此为契机,对黔东南州的中药材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当地的生态环境极适宜各类中药材生长,中药材资源丰富。有效利用中药材资源,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可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当地乡村振兴发挥重要作用。经济发展滞后、市场运营能力弱等因素,制约了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故本文基于调查资料,对黔东南州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形势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黔东南州开始发展中药材产业,且近20年来中药材种植面积快速增加(见图1),尤其是“十三五”以来,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迅猛。“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州中药材种植面积由4.29万hm2迅速增长至7.87万hm2,增长率达83.38%;年产鲜品量由392 800 t增长至623 900 t,增长率达58.83%;年总产值由52.73亿元增长至171.83亿元,增长率达225.87%。进入“十四五”以来,黔东南州按照“一县一业”“多县一带”跨区域发展布局,巩固提升原有太子参、钩藤等优势中药材的市场地位,重点推进天麻、铁皮石斛、黄精、淫羊藿等单品规模化突破,积极发展白及、南板蓝根等特色道地中药材,基本形成了以从江县、黎平县、锦屏县和剑河县为核心的钩藤产业带,以施秉县和黄平县为核心的太子参产业带,以黎平县和剑河县为核心的茯苓产业带,以黄平县、三穗县和天柱县为核心的白及产业带,以雷山县、黎平县和镇远县为核心的天麻产业带,以岑巩县为核心的黄精产业带,以榕江县为核心的草珊瑚产业带,以锦屏县、从江县和三穗县为核心的铁皮石斛产业带[2]。截至目前,黔东南州涉及中药材经营的市场主体有822个,其中省级中药材企业11家,州级龙头企业32家,从事中药材加工企业55家(包含既种植又加工的企业),组培、育苗、加工、储藏、销售一体化的4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农场等626家,从事中药材有关研究的高校、科研院所5家(不含州、县中医院或民族医院),拥有相关专业人才60余人。

2 发展优势

2.1 丰富的中藥材资源

黔东南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水丰沛,适宜各种动植物生长,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蕴藏着品种多样、数量丰富的中药材资源。黔东南州已查明的中草药资源有2 831种,其中植物药2 656种、动物药154种、矿物药21种;苗族药

1 000余种,侗族药1 400余种,素有“天然药库”“苗侗药都”的美称,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

条件[4-5]。

2.2 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依托丰富的资源条件,经过30年的发展,黔东南州中药材种植产业已初具规模,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选择出了一批符合当地生态环境,又在全国市场上具有较好竞争力的主栽品种;2)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产业规划体系和产业布局;3)培育了数量可观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并储备了较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2.3 国家和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中药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医药发展做出指示,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重要文件。贵州省委、省政府从资源保护开发、种苗繁育、人才保障、资金保障等方面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2023年1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加大力度推进中药材产业建设。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苗侗民族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全力推进中医药民族医药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明确州级领导牵头联系、支持以中药材产业为核心内容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这些利好政策的出台、落实,必将对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4 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

1)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养生年轻化成为潮流,我国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人们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2020年,我国保健食品产量从26.5万t上涨到66.46万t,保健食品在25~34岁年龄段的渗透率达15%,24岁及以下年龄段渗透率达19%[6]。2021年12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中药零售药店等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拉动了中医药的市场需求。2)从国际市场看,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国家的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为促进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发展,我国推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截至目前已发布93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还有23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正在编制中。这些举措的落地,将进一步刺激中医药在国际市场的需求[7]。

2.5 交通条件的改善为产业建设创造了条件

黔东南州自古就是云、贵、川等西南各省与中、东部地区联系的东大门,是西南地区东出长三角、南下珠三角的必经之地。过去因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丰富的资源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收益,黔东南州出现大面积的落后和贫困。近年来,全省、全国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升级,作为西南地区东出的门户,黔东南州构建了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城市主干道及村组公路为一体的外联内畅的交通体系,沪昆高铁、湘黔铁路和沪昆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油路、组组通水泥路。基础设施的完善使黔东南州的区位优势转换成了我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状况的极大改观,为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体系建设创造了便捷条件。

3 存在的问题

3.1 经济发展水平偏低,产业支撑能力弱

贵州省曾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而黔东南州是贵州省贫困深度之首。在脱贫攻坚期间,黔东南州有贫困人口79.05万,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20%;贫困县15个,占全州所辖县(市)总数的93.75%;贫困村1 853个,超过黔东南州所辖村总数的86%[1,8-9]。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后,黔东南州经济发展水平仍处在全省、全国的靠后位置。2022年,黔东南州GDP为1 293.08亿元,人均GDP为3.44万元,仅达到贵州省人均GDP(5.08万元)的67.72%,不足全国人均GDP(8.57万元)的50%。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困难,城乡基础设施难以进一步改善,支持产业建设的能力

不足。

3.2 缺乏龙头企业,品牌影响力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指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是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主体,在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影响力不足,是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突出短板。目前,黔东南州涉及中药材经营的市场主体多,但普遍规模小、实力弱。822个市场主体中有626个是农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占比达76.16%。这些合作社和农场绝大多数运行不稳定,需要靠政府扶持才能勉强维持。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资源难以实现有效整合,无法在市场上形成竞争优势。同时,从产业链上所处的地位看,现有企业、合作社以从事中药材栽培为主,极少数具有一定加工能力的企业也只能进行一些产品初加工,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截至目前,黔东南州仅有太子参、钩藤、头花蓼等单品在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没有全省、全国知名大企业、大品牌。

3.3 市场竞争形势严峻

1)从贵州省内看,在各市(州)历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各类产业发展规划文件中,中药材都是高频词,可见中药材在贵州省各市(州)都是重点发展产业。《贵州中药资源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截至2019年,贵州省中药材种植面积排名前3的市(州)有遵义市、黔西南州、黔南州;产量排名前3的市(州)有黔南州、安顺市、六盘水市;产值排名前3的市(州)有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遵义市[10]。黔东南州仅产值排名较前,但中药材价格波动大,产值优势难以长期保持。2)从全国看,云南省、四川省、浙江省等传统中药材大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地方财力和市场运作能力,在市場上长期占据优势地位,黔东南州长期以原料供给者的角色参与市场竞争,处在劣势地位。3)从竞争格局看,黔东南州重点发展的太子参、钩藤、天麻、铁皮石斛、黄精、淫羊藿、白及、南板蓝根等主要中药材,在省内外均有较大规模种植,且除太子参之外的其他中药材,黔东南州在规模、产值上均不占优势。

3.4 中药材市场行情波动较大

中药材收购价格波动极大。对2015年1月—2022年4月中药材价格走势进行研究发现,中药材整体价格指数呈上升趋势,从最低点到最高点涨幅达到60%。但是,价格指数不是平稳上涨,而是呈现出“短期有升有降、长期稳步上升”的趋势[11]。以黔东南州产值最大的太子参为例,近40年来太子参行情经历了4次高峰,又出现不同程度回落:1990年,统货价涨至100元·kg-1,随后迅速回落,到1992年跌至6元·kg-1;随后又逐渐上涨,到1999年涨回到100元·kg-1;然后小幅下跌,又在震荡中上扬,到2011年达到400元·kg-1;此后迅速回落,在40元·kg-1附近徘徊了几年后,到2016年达到115元·kg-1;2017—2022年,太子参价格在60~90元·kg-1 [12]。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使大量有心从事中药材产业的种植户裹足不前,严重制约了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4 发展对策

4.1 充分利用政策红利,补齐经济短板

贵州省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西部省份,而黔东南州是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的地区。2022年1月1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为贵州省提供了较多的优惠政策和自主创新权限,为贵州省利用当地资源,激活内生动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同时明确提出“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贵州均衡性转移支付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转移支付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积极支持贵州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领域项目建设。”还提出“推进特色食品、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支持将符合要求的贵州苗药等民族医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2年4月2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大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黔东南州产业建设,同时提出“支持黔东南州中药种植、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提取、配方颗粒等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全省中医药产业重点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中央和贵州省给予的利好政策,既带来了大量的财政转移资金,还极大地激活了黔东州的发展资源,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

4.2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培育龙头企业

1)“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体系的主要成员。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优越,道地药材种类丰富,在认证“三品一标”工作中具有显著优势。近年来,“剑河钩藤”“施秉太子参”“施秉头花蓼”“黎平茯苓”“雷山乌杆天麻”“榕江葛根”“黄平白及”7个中药材品种成功认证国家地理标志。未来,应以政府为主导,狠抓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提升黔东南州中药材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为企业打造产品品牌创造良好条件。2)在培育龙头企业方面,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强化人才培养、完善指导服务、加强典型宣传推介,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4.3 突出区域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中药材市场竞争形势严峻,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从生态和文化2方面入手,走差异化发展道路。1)突出生态价值。黔东南州受污染程度低,生态环境优越。黔东南州作为贵州省重点林业区,森林覆盖率长年保持在68%以上,负氧离子是全国平均值的22倍,是全国空气质量最优良的地方。在人们对健康环保日益重视的今天,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可突出其生态价值,以树立其高品质形象。2)突出文化价值。黔东南州是以苗族、侗族为主,46个民族聚居的地方,以丰富的民族文化为基础发展并传承了千年的苗药、侗药、瑶药、水族药,在全国有着良好的口碑。挖掘并利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当地中药材产业走特色发展道路,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4.4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及市场作用,化解市场风险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化解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①政府应适当加大投入,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为种植户及时出售中药材和了解市场行情提供便利,促进中药材流通和减少产业风险。②搭建中药材信息共享平台。借助现代移动信息渠道,结合本地产业情况,搭建满足当地药农需要的中药材行业信息共享平台,为种植户生产决策提供参考。③利用财政资金分担种植风险。积极争取并利用好各类产业扶持资金,为中药材种植大户提供无偿资金扶持,或贷款贴息等,减少种植户的成本投入,分担种植风险。2)从市场机制看。对于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种植户,可探索完善“企业(合作社)+种植户+金融保险”的联合发展模式,引导其与企业(合作社)进行利益绑定,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大力培育中药材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整合市场资源,提高抗风险能力,以保障中药材产业平稳发展。

5 结语

黔东南州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22年以来,黔东南州深入贯彻落实《2022年贵州省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强中药材产业建设,并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但由于当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才相对匮乏,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较大困难。为此,需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积极应对挑战,稳步推进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进而助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黔东南州统计局,黔东南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黔东南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2021-07-06)[2023-02-01].http://www.qdn.gov.cn/zwgk_5871642/zfxxgk_5871649/fdzdgknr_5871652/tjxx_5871674/tjsj_5871675/202110/t20211003_

70736965.html.

[2] 张柱亭,秦绍钊,李静,等.贵州黔东南三种中药材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检测[J].凯里学院学报,2019,37(6):26-28.

[3] 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贵州卫生健康年鉴2020[M].北京:线装书局,2020.

[4] 李静.黔东南中药材产业发展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2):56-57.

[5] 龙运光,袁涛忠.黔东南自治州侗药物种多样性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1):21-24.

[6] 郜亚章.保健食品缘何受年轻人热捧?[N].工人日報,2022-05-21(2).

[7] 徐向梅.为健康中国贡献中医药力量[N/OL].经济日报,2023-02-13(11).

[8] 凌忠云.黔东南 接续奋斗再出发 乡村振兴谱新篇[J].当代贵州,2023(3):84-85.

[9] 杨柳.技术创新-政府规制视角下贵州中药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22.

[10] 周涛,肖承鸿.贵州中药资源发展报告[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11] 杜亚萍,魏骅,陶群山.基于ARIMA和GM(1,1)模型的中药材价格指数预测研究[J].广东药科大学学报,2022,38(5):53-58

[12] 周涛,肖承鸿,杨昌贵.太子参标准研究[M].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中药材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捕鱼节上捉鱼忙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补妆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DNA提取4种中药材方法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