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妙苑 韦鸿
摘要 产业兴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石,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产业先行。以湖北恩施州为代表,探讨了鄂西山区产业发展的路径,通过产业发展概论明确恩施目前存在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科技水平低下、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通过SWOT分析,明确其“稳农、助工”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恩施州产业振兴的发展思路及相关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山区产业振兴;SWOT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3)12-0188-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2.043
Discussion on the Path of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n Western Hubei Mountain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Enshi Prefecture, Hubei Province
ZHONG Miao-yuan, WEI Ho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angzhou, Hubei 434020)
Abstract Industry prosperity is the cornerstone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realize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dustry must first. Taking Enshi Prefecture in Hubei Province as a representativ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Western Hubei mountain area.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t is clear that Enshi currently has problems such as serious imbalanc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low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weak endogenous power. Through the SWOT analysis, it is clear about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tabilizing agriculture and assisting workers”. 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of Enshi Prefecture.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Mountain industry revitalization;SWOT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9YJCZH190);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9Y037);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ZD073)。
作者简介 钟妙苑(1986—),女,广东顺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管理、农村土地管理。*通信作者,教授,经济学博士,从事产业经济、农村土地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6-30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主要包括以种植、畜牧、水产和林业为主的基础农业;以农村经济主体兴办的加工制造业、运输业、商业经营等为主的第二产以及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密切联系;以旅游文化、金融服务为主的非农产业。山区的产业发展的典型特征是:依赖于环境,也限制于环境。恩施是鄂西山区的典型代表,笔者立足恩施产业,由恩施的发展困境以点带面,探究鄂西山区产业振兴的路径,为山区产业发展,特别是山区经济指明道路。
1 文献综述
党中央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继脱贫攻坚战后,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乡村振兴”这一重大决策,并将乡村振列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关键任务,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明确要求[1]。而产业振兴,学术界较为公认的理解为,通过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及改善农村的生活水平质量[2]。虽然乡村所创造的GDP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中并不大,但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乡村产业,要保障乡村可持续发展,就要保障产业的发展。
于健嵘[3]强调乡村振兴的进程立足于两大前提、两大重点:一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二是立足于地方特色,两大重点是以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维护农民的基本权益为重点。在乡村振兴的道路选择上,学者们以产业基础的薄弱与资源条件的多少将乡村划分为资源优势突出区与资源禀赋匮乏区。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一般资源也相对匮乏,宜采用外部诱发型发展模式,借助外力,通过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大量注入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带动经济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产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这种地区宜采取内生型发展模式,以產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间融合发展为目标。学者张树辉[4]将丰富的土地资源与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主体研究,学者们主要有两方面的意见,一方主张外来资本成为新型经营主体,因为他们资金雄厚、观念先进;另一方则提倡以本土居民为核心,孔祥利等[5]还提出了“中坚农民”的概念,除此之外乡村产业对于发展乡村文化、推进生态文明振兴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而对于山区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将影响山区产业发展的因素归纳为自然条件、资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主观因素以及乡村文化程度、领导班子等客观因素[6-7],也有学者认为当前山区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8-9],但在实施路径中大部学者都持有相同的理解:那就是通过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注重区域品牌建设,实现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以带动经济建设。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对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大部分是理論基础研究,缺乏实践转化。并且在乡村产业发展上,大量出现同质化,特别是在旅游产业上。该研究选择深度贫困山区湖北恩施州为研究区域,通过对鄂西山区产业发展的调适,来寻找一条经验可传播、模式可复制的道路,对我国深度贫困地区通过产业发展来实现乡村振兴做出一些努力。
2 恩施州产业发展概况
恩施州有丰富的生态、矿藏、文化资源,其果、茶、药、特色养殖产业突出。自2010年恩施州两路(高速公路和铁路)开通,旅游业迅猛发展,逐渐成为恩施州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全州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二五”的18.3∶30.1∶51.6调整为18.1∶22.6∶59.3,第一产业下降0.2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7.5百分点,第三产业提升7.7百分点。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887元,
比2019年增加0.0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 930元,比2019年减少0.02%。分析可见全州经济增速缓慢,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紧靠第三产业发展,以工促农水平低下。
由图1~3可以看出:恩施州2016—2020年第一产业比重稳定在18%,第二产业逐年降低,第三产业几乎占全州产业总值60%,由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外部依赖性极强的第三产业遭受冲击,全年该产业总值仅为202.06亿元,增速为-3.7%。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农林牧副渔实现总产值370.59亿元,实现0.7%的增长,其中油料、烟叶减产,蔬菜、茶叶、园林水果等增产,猪肉减产,禽蛋产量增加;全年工业和建筑实现生产总值202.06亿元,比上年下降4.3%,其中鲜冷藏肉、自来水、水泥、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皆减产,精制茶、电力企业、电子企业相对保持上升。
在2016—2021年的生产发展中,全州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18%左右,工业产业结构保持28%左右,而第三产业平均占比接近60%,而恩施州将第三产业作为主要产业,也受由其生态资源、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导向影响。但从2020年来看,第三产业具有极强的外部依赖性,易受经济、环境、政策影响,产业结构失衡严重。恩施州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大多集中在农村,并未得到充分开发,在未来全州发展中,需要积极去发掘本土内生动力,以“稳农、助工”缓解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弊端。
3 恩施州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结合实地走访以及对景区工作人员、相关企业、来访游客、当地居民调研,根据2016—2020年《恩施州统计年鉴》分析得来恩施州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图4)。
3.1 优势
恩施州位于神秘的30°N线上,拥有着“世界硒都、华中药库、鄂西林海、天然氧吧、烟草王国、土苗风情园”等称号。其生态资源丰富,拥有215科、900余属、3 000余种植物及500余种陆地脊椎动物,森林覆盖率达到70.14%;自然景色优美,奇特喀斯特地貌,有“恩施大峡谷、巴人溪、利川腾龙洞”等20余处国家级景观;富硒矿藏、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因拥有“世界唯一探明的独立硒矿床”和“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两大世界级资源,在2011年9月,恩施被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学术委员会(TEMA14)授予“世界硒都”称号[10]。具备发展“硒产业”的优势条件;且民族文化浓烈,有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共29个少数民族聚居,留存大量珍贵的建筑、文字、手法技艺。
3.2 劣势
2020年恩施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州GDP总值的2.65%,科技型企业少是恩施州面临的一大难题,虽然恩施州近年来大力发展高新区,全州高新技术企业62家,但大部分是2019年之后引进,并且涉农、涉旅企业偏少,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省共计196家,恩施仅占14家;产业融合水平不高,农业观光功能、旅游附加产品等开发不足[11];最后是专业产业人才匮乏问题,恩施州仅有3所省部级大学,且教育教学水平远不及一二线城市。恩施州的优势突出明显,劣势同样如此,需要长期深化改革,打好发展基础。
3.3 机会
恩施州委、州政府提出打造恩施“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加快建设全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相关意见,恩施将着力围绕“硒产业”,打造中国硒谷、世界硒都,建设全国知名的生态富硒产业基地和华中地区清洁能源基地,紧绕硒食品精深加工、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建材化工等产业纵向发展。恩施未来的目标是向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的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努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是恩施州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恩施州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特色产业,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资源转化得到进一步提升。
3.4 威胁
我国幅员辽阔,不乏奇山丽水、名胜古迹,受到成渝经济圈压迫,其拥有着更为便利的交通、景观,其经济、旅游、城市建设的进步无疑对鄂西的生态经济形成极大竞争,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民族特色,形成差异化发展是恩施产业振兴面临的一大难题,差异化发展是恩施产业振兴的一大难题,也是突破危机的关键。省内宜昌清江画廊、荆襄楚地古城、武当山道教文化以及神农架的原始森林,都显得恩施在鄂西圈中优势不明显,招商融资难成为发展亟待突破关卡;最后就是在“两山论”的指导思想下,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适应,做到相辅相成,这是恩施州机遇与威胁并存的一点,需要在未来发展中着重协调。
4 恩施州产业振兴的思路
4.1 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绿色发展在当今世界以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获得高度认可。首先,要重视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引领与支撑作用,紧绕清洁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安全、建材化工等产业,聚焦顶层设计,加大投入量,明确科技攻关的重难点问题。其次,依据现有资源与政策,加快构建以生态文化旅游业、现代农业、生态能源、新型工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上下功夫。最后,要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系统认识生态演变规律,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践行,走优先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绿色经济的道路,继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实现金山银山“价值”。
4.2 战略定位:厚植生态底色,加快绿色崛起
依托州内独有的富硒资源,主力打造世界硒都·中国硒谷,奋力建设“两山”论实践创新基地;全力推进旅游文化、硒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产业集群在恩建设,依托生态资源,致力于构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等;努力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通过资源与技术结合,积极培育优势新兴产业[12];构建大交通,连通云贵川、成渝经济圈,发展大旅游,让恩施的绿色生态成为一个品牌、一大特色、一座富矿,奋力推进恩施绿色崛起[13]。
4.3 精准布局:把握优势,立足宜荆荆恩城市群
以森林氧吧、土家风情、富硒资源、旅游康养、珍稀物种五大特色优势,做好土、硒、茶、旅、绿“五字”文章,着力建好“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四大产业集群”,坚持彰显特色做特“一产”、突出绿色做强“二产”、提升成色做优“三产”,大力推进“4+N”产业集群建设,深度融入“宜荆荆恩”城市群、着力构建“一核支撑、两翼并进、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形成推动恩施州高质量发展的板块支撑和动力系统[14]。
5 恩施州产业发展的路径探讨
通过对恩施州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明晰了恩施州产业发展的短板与长处,可提出以下发展路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立足“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总体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走一条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之路。
5.1 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以工促农能力
从近几年恩施州在湖北省的GDP排名来看,原有的产业布局效能低下且抵抗力不强,恩施州的产业发展,要调整产业结构,积极依靠优势资源。一是依托州内特有的农业资源、富硒资源,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做好“两叶经济”——茶叶和烟叶,建成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完善“一村一品”工程,打造更多地标产品。二是依托州内特有物种资源、自然环境,增设一批珍贵药材种植基地,深化药材加工,培育一批医药企业,加强省内外药企联动,构建中药材、药化产业集群。三是围绕能源开发,包括洁净能源、煤炭开发、天然气及天然气化工产业、矿产资源产业等,建设华中地区重要的洁净能源基地和全省重要的优势矿产工业基地。四是提升特色外贸产业竞争力。建立一批出口基地,加强优势产业创汇能力,培植外贸出口企业、团体,为恩施州向上发展补齐短板。五是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根据“生态立州”理论以及鄂西生态经济圈规划,要建立旅游业的良性经济循环,在旅游中贯穿保护生态与开发生态理念,将恩施的“青山绿水”转化为“金山银山”,建设成全省乃至全国生态立州、绿色发展的典范。
5.2 加大科技投入,凝聚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的发展是恩施州产业振兴的重点,全州形成了一批传统基础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特色产业。烟草和茶叶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两大重点对象,其次是特色畜牧业、林果业以及蔬菜产业;工业方面是以水电、矿藏产业为主。
通过科技投入,提升农产品品质,达到增收效果。第一,推进富硒元素在各大特色产业中的应用,鼓励各科研机构、高校对硒元素研究,强化硒与健康的相关证明,加强硒产品开发与富硒产品的精深加工,利用茶叶、玉米、魔芋、水果等加工一批植物饮品,推进植物加工企业开发新型医疗保健产品、环保材料、特种化工原料等,形成植物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第二,通过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等技术革新实现反季蔬菜、水果生产,引进光伏发电大棚,实现资源二次转化。第三,增强动植物病虫害防范管理,建立茶葉、烟草、蔬菜以及牲畜等健康监测平台,做好后勤管控。第四,最重要的是,加强政策扶持,对外通过税收优惠、奖励等手段引进优质农业科研项目、团队,促使其在恩施落地生根;对内树立“科技兴农”理念,加强基地建设,落实成果转化。
5.3 培育行业领军队伍,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恩施老牌企业、中大型企业数量有限,科技型、智能制造等企业起步晚,因此营造良好商业环境,全力提高企业数量,重视企业质量是产业发展的先行条件。第一是选择一批有实力、有资质的企业率先发展,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精英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业集群。第二是扩大招商融资程度,抓住区域扩散效应,承接项目转移,以劳动力与物质优势吸引各行业来恩发展。第三是加大中小微企业关注力度,培育一批有前景的小微企业,例如生物科技、智能制造、能源开发等,通过在资金、政策、培训、服务方面给予倾斜,促使其快速发展壮大,独当一面。
在企业发展中,配套服务要紧跟,首先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等方式来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除此之外可效仿杭州、苏州等先进城市对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省市级龙头企业、国家科技创新企业以及对恩施州有重要社会服务贡献”的企业进行相应奖励,这不仅能减少企业财政压力,同时能够有效激励企业。其次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做好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服务体系,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因企而异制定不同的扶持措施。最后是保障基础设施供应、保障企业员工基础权益,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展现恩施开放、文明、热烈的营商环境。
5.4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制定人才培育计划
人才聚集力度是展现一个地区实力的最好表现,过去恩施一直致力于人才“走出去”工作,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计划的实施,恩施快速崛起,人才振兴刻不容缓,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关键所在,因此切实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人才培育工作对恩施发展十分关键。
加大对本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一是以本地现有产业为主,优先培育本土企业家;二是培育一批本土技能人才,通过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就业创业帮扶等措施使员工贴合岗位需要;三是加大科教投入、筑牢教育基底,培育一批“有才华、爱家乡”的青年队伍;四是重视人才回流,召集高校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返恩就业创业,培育家乡情怀,切实做好人才引进、就业创业培训工作;最后是通过政策吸引外商来恩投资建设。在人力资源开发、培育过程中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努力提升人居环境增强幸福体验、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便民生活服务、落实相关政策保障人均权益等,做好服务先行,努力打造恩施“富硒生活、人才汇聚”的良好景气,形成国内外人才汇聚的良性势头。
5.5 完善配套服务产业,建设活力城市
完善城市配套建设,不仅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更是改变落后、封闭,树立“友好、开放、活力”的恩施形象,提升城市吸引力,为招商引资、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
首先,从交通建设出发,加强周边铁路、公路基础建设与维护,增设航空路线,让来恩的路高效、快捷、安全,提升货物流通速度,减少运输成本。其次,加强全域旅游城市规划及建设,要科学合理对恩施、利川等8大县市全域旅游进行规划,区分生产生活区域,建好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并相互配合,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再次,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建设,提升各地景区质量,完善景区配套服务,例如房建、讲解、交通等,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进行民族产业的培育开发。最后,对于旅游城市来说,城市环境和景区环境一样是留住游客的关键,建设生态恩施,建设文明卫生城市,提升旅游、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服务水平,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步提升,并做好城市监督管理,稳定物价。
参考文献
[1] 罗士轩.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发展的方向与路径[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9,12(1):119-127.
[2] 廖嗨烽,王凤忠,高雷.中国乡村产业振兴实施路径的研究述评及展望[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11):112-115.
[3] 于建嵘.乡村产业振兴要因地制宜[J].人民论坛,2018(17):64-65.
[4] 张树辉.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产业振兴发展路径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1(11):54-55.
[5] 孔祥利,夏金梅.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关联及协同路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9(2):10-18.
[6] 赵志尚,唐君扬.乡村振兴战略下对山区乡村产业发展途径探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2(1):64-67.
[7] 丁杨,王晓娥.共同富裕视域下陕南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困境与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24):229-232,282.
[8] 罗春欣,蒋浩东,赵志尚.产业融合:山区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1(18):53-57.
[9] 柳一橋,肖小虹.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民族山区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与演进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1):148-156,187.
[10] 南占东,赵静,李晓婷,等.基于SWOT分析的恩施富硒生物产业发展战略探讨[J].南方农业,2018,12(19):71-74.
[11] 王靓,罗雯婷,李亚娟.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5(1):137-146.
[12] 谭发馨.以科技支撑实现硒资源到硒产业转化[N].恩施日报,2021-09-28(004).
[13] 李卫东,秦邦,范鹏,等.西南山区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一线思考:以湖北省恩施州农业科学院帮扶的四合村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0,39(4):1-5.
[14] 李卫东,杨丛权,戴居会,等.西南山区乡村振兴中优势特色产业的选择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以湖北省恩施州农业科学院帮扶的利川市谋道镇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21,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