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见 沙莎
“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作家李娟的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李娟用她细腻、明亮的笔调,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她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小狗赛虎,以及被鹅喉羚毁了再种,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书中呈现出一种完全暴露在大自然中脆弱微渺的,同时又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存体验。
任何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都会遭遇困境和逆境,这是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选择的,但是活成什么样的姿态,却可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越是艰难越要有勇气去迎战,无论何时都不轻言放弃,就是最好的生命姿态。
作者简介
李娟,1979年生于新疆,现居阿勒泰。童年和少女时代不停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高中辍学后,跟随家庭有过短暂的阿勒泰哈萨克村庄的生活经历。又于十年后,两次重返牧场,深入哈萨克牧人家庭,创作出牧场系列作品。迄今出版作品有散文集《九篇雪》《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遥远的向日葵地》《羊道》系列等。曾获2006年第二届天山文艺奖、2010年第九届上海文学奖、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2012年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等奖项。
2018年,《遥远的向日葵地》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辞这样评价:“《遥远的向日葵地》中,那块令人忧心的年年歉收的田地,不竭地生长着天真的喜悦。她的文字独具性灵,透明而慧黠,边疆生活在她的笔下充满跳荡的生机和诗意。”
主题1:自然
原文摘录
葵花地南面是起伏的沙漠,北面是铺着黑色扁平卵石的戈壁硬地。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个人。天上的云像河水一样流淌,黄昏时刻的空气如液体般明亮。一万遍置身于此,感官仍无丝毫磨损,孤独感完美无缺。此时此刻,是“自由自在”这一状态的巅峰时刻。
只有土地的主人才真正做到爱惜土地吧?只有真正的农民,世世代代依附土地而生的人,才能真正地体谅土地。
在北方的广阔大地上,从夏末至初秋,每一个村庄到富可敌国,每一棵树都是黄金之树。尤其白桦树,它除了黄金,还有白银。它通体耀眼,浑身颤抖,光芒四射。但它的金色永远还差一点红色,它的银色永远差一点蓝色。它站在那里,欲壑难填。一棵树就沦陷了半个秋天。另外半个秋天为另一棵白桦所沦陷。但是,在这两棵白桦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白桦。再也没有秋天可供挥霍了。成千上万的金色白桦是北方大地最饥渴最激动的深渊。
如果说作物的生长是地底深处黑暗里唯一的光芒,那么,那个人经过的大地,随着他脚步的到来,一路熄燈。
我就喜欢这样慢悠悠地走啊走啊,没有人,走啊走啊,还是没有人。没有声音,停下来,侧耳仔细地听,还是没有声音。回头张望脚下的山谷,草甸深厚,河流浓稠。整个山谷,碧绿的山谷,闪耀的却是金光。这样慢悠悠地走,没有声音,还是没有声音,不寂寞,反倒有着悄然盛放的窃喜。
主题解析
李娟用细腻而明亮的笔调,呈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以及人类无节制破坏自然的痛心。她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时她又经常表达出对人类的贪婪、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的痛恨,“吸吮鲜血般吸吮河流”“紧紧攥住大地的海绵,勒索到最后一滴液体”是她愤怒的控诉。
适用主题:自然的美;生命的诗意;故乡与远方;生机……
运用示例
当下,身边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可我们常常视而不见,心里想着更加美丽的远方,为了抵达,一直埋头疾驰在路上。人类学家项飚曾说:“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消灭附近。”而李娟却说:”我不用去远方,我就是远方。”她的确就是远方,她的想象力,可以驰骋到比远方还远的地方。她内心的丰富与世界的丰富共频并彼此呼应。
主题2:母亲
原文摘录
我妈说:“我有时候想唱歌,却一首也想不起来。有时候突然想起来了,就赶紧唱。有时候给赛虎唱,有时候给兔子唱。”我妈不唱歌的时候,洞穴前不见头,后不见底。我妈唱歌的时候,洞穴全部消失。兔子第一次看到天空和海洋。
我妈这人特唠叨。我叔叔不干活的话,念叨个没完,干活的时候还是念叨个没完:“干活就干活嘛,干嘛丧着个脸?……看你那副死不情愿的样子!要是不情愿的话就别干了呗,摆这副臭脸给谁看啊?……我也不要求你笑成啥样儿,至少嘴角要朝上弯一弯吧?……至少得露出几颗牙吧?……还有眼睛,眼睛也得两边眯一眯……哎——对了!就这样!……啧啧!娟儿,你快看你快看,你叔叔笑得真好,笑得像个豌豆荚!”
说来也奇怪,像我妈这么胆小的人,到了荒野里,一个人守着一大块地,生活全面敞开,再也没有墙壁了,也没有后门、梯子和榔头………却再也不提害怕的事了。她说:“怕什么怕?这么大的地方就我一个人。”真的再也没有人了。在戈壁滩上,走一个小时也没遇到一个人。如同走了千百万年也没遇到一个人。不但没有人,路过的帐篷或地窝子也没有炊烟,眼前的土路上也没有脚印。四面八方空空荡荡。站在大地上,仿佛千万年后独自重返地球。
我妈说:“哎,我的丑丑最好了。”我说:“就会惹祸,有什么好的。”我妈说:“它会赶黄羊。”我嗤之:“天啦,好大的本领。”她想了想,又说:“它陪伴了我。”
大地前所未有的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不着寸缕,只踩着一双雨靴。她双脚闷湿,浑身闪光。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她是一株最强大的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很久很久以后,当她给我诉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生的耐心与希望。
主题解析
那块令人忧心的年年歉收的田地,不竭地生长着天真喜悦。沙尘、灾荒、孤独、空旷,统统都没能使妈妈却步,恰恰正是因为它们,凸显出她的乐观与质朴。这种自然的造化,给了她顽强的性格,执着的信念,自由与乐趣,在宁静中维护着坚定的希望与尊严。
适用主题:乐观;自由与乐趣;热爱;执着的信念;希望与尊严;生活态度……
运用示例
“你来自何方,将去向何处?”这是叩问生命的永恒话题之一。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出生之地和所处时代,更无从得知生命消逝之后的奥秘。
在遥远的阿尔泰,有一片遥远的向日葵地。在那里,顽强的妈妈面对荒瘠的大地,一次一次撒下希望的向日葵种子,希望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毁灭。此时,她没有抱怨,没有悲叹,只是一次又一次重来。她四次下种,四次灌溉,投入大量辛苦和时间之后,向日葵终于应季盛开。正如作者所言:“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这种生活态度,才是生命该有的样子。出生和死亡无法选择,但活成什么样的姿态,由我们自己决定。
主题3:生命力
原文摘录
双手的力量不能改天换地,却恰好能维持个体的生命。恰好能令粮食从大地中产出,食物从火炉上诞生。
外婆死了,一滴水消失在大海之中,一生寂静得如同从未在这世上存在过。但她仍圆满完成了她的使命,作为最基本的个体被赋予的最最微小的使命——生儿育女,留给亲人们庞大沉重的个人记忆、延绵千万年的生存经验及口耳相传的古老流言。
是所谓生命的承接与文明的承接吧。
她穷尽一生,扯动世上最最脆弱的一根缆绳。我看到亿万万根这样的缆绳拖动沉重的大船,缓缓前行。
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
对我们来说,葵花地何尝不是永恒的存在?三个月结束后,它产生的财富滋养我们的命运,它的美景纠缠我们的记忆,与它有关的一切,将与我们漫长的余生息息相关。
赛虎也依恋兔子。我妈把出生不久的小兔子捧给它看,它像触碰梦境中的事物一样,极其之缓慢地,迷茫地,探身向它,亲吻般触动着它。仿佛新生的事物不是对方而是自己。仿佛那是它第一次出現在世上,第一次满心涨满柔情地接受活在世上的命运。
如此贫瘠的土地,却生出如此香美的食物。这么一想,就觉得必须得赞美土地的力量。虽然其中也有化肥的力量。但化肥只能依从土地的意志而作用于植物。人类甚至可以研究出无土栽培技术,却仍然不能更改生命成长的规则。这种规则也是大地的意志。
主题解析
生活再难,只要乐观面对每一天,总会有希望的。正如李娟所言,“一切总会过去的。人之所以是能感到‘幸福,那不是因为生活的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这份不服输的精神,“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姿态,最是动人。
适用主题:大地的意志;自然规则;苦中作乐;坚强;勇气;生命的力量……
运用示例
一代又一代,人类在地球上不断地繁衍着。生命不断地流逝,不断地出现,但与自然的命运却截然相反。人类可以居无定所、四处漂泊,可以选择南下北上,然而大地永不改变,它一直都在那里,或者荒凉,或者郁郁葱葱,总是同一种样子,可以依靠、值得信赖的样子。无论身处何地,从不轻言放弃,这就是最好看的生命姿态,犹如遥远的盛开的金黄的向日葵地,沉默、安静、灿烂,一直都在。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