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赋能环城生态区 推动成都文化传承发展

2023-07-14 13:39:18冯婵张羽军
先锋 2023年6期
关键词:环城生态区天府

冯婵 张羽军

环城生态区沿线

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资源丰富

据统计,区域内拥有101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古蜀文明、坛庙祠堂、非遗文化等。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56处,历史建筑1处,工业遗产1处。现存古树名木23棵,其中一级古树1棵,三级古树22棵。

初步成效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基本完备。《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明确规定,《环城生态公园文化设施专项规划》《成都锦城绿道天府文化展示规划》等专项规划对区域内的文化设施、文化展示等进行了系统谋划、整体布局。

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加快构建、逐步完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已对环城生态区内的文化古迹实行挂牌保护,构建起涵盖文物保护单位、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一般历史文化遗存等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

特色文旅场景点位布局落子、加速呈现。包括种子博物馆、森林剧场等23处主题场馆,蜀道通衢、江家艺苑等11处已运营的特色园区,以及29处友城雕塑等文化景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如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底蕴,是我们担负的重要文化使命。基于文化与生态融合发展的理念,本文从“生态+文化”的视角,对成都加强环城生态区的文化植入提出建议。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明确要求,将“各类文化遗产更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营造诗意栖居气息,建设彰显天府文化和蜀风雅韵的世界文化名城”。在示范区建设中,环城生态区凭借优质生态环境、开阔空间格局等独特优势,更应该成为承载广大市民群众体验“生态+文化”高品质美好生活的示范空间。

坚持在彰显“活化资源”中传承城市文化记忆

对环城生态区内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大限度地活化利用,是提升区域文化氛围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路径。

第一,连点成线,品牌化打造环城生态文旅圈。环城生态区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存在知晓度不高、与环城生态区融合程度不深、品牌辐射效益不彰等问题,应将“环城生态文旅圈”作为特色品牌重点打造,统一营销。

一是强化区内各点位的一体化联动。加强区域内文化名胜、遗址遗迹点位间的直通连接,开通环线文旅公交,策划推出系列适合自驾、公交、骑行、徒步等多种方式的多主题文旅路线。二是强化环线文旅圈的符号化特征。重点围绕沿线文旅资源,统一定制具有文化特色和显著导引作用的环城高速服务区、出口及骑行绿道线路等,强化环城生态区文旅圈的标识性特征。三是强化统一品牌的策略化营销。设计印制环城生态区文化地图,开发专题打卡小程序,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文旅导览。在各类媒体高频次推出“环城生态文旅圈”主题宣传,策划系列品牌营销活动。

第二,画龙点睛,标识化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平台。历史地名具有镌刻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作用,应加强对环城生态区区域内历史地名的保护,适当开展新增建筑、设施等的文化性命名。

一是“留旧设旧”,加强对历史地名的开发性保护。严格按照《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2021—2035年)》总体要求,坚持尊重当地历史和现状,突出历史文化特色,保持地名相对稳定等基本原则,严格控制区域内水体、林地、村落等的老地名注销、更名或合并以及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中在用地名的更名,重新恢复使用历史上存在过且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和重要历史价值但现在没有使用的老地名,采取挂牌立碑等措施保护未被恢复启用的地名。二是“研旧承旧”,重视对新建筑新设施的文化性命名。针对环城生态区区域内各类桥梁及休息凉亭、道路等大量新建设施,策划开展全民参与的大型命名征集活动,从悠久深厚的天府文化宝库中选取个性化名称。

坚持在推进“融合共生”中创新人文生态表达

环城生态区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应注重融合,创新表达,力求达到1+1﹥2的效果。

第一,突显特色,构建蜀风雅韵良好生态环境。在环城生态区的生态景观营造中,应突出天府文化传统元素,将其与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水润天府、绿满蓉城、花重锦官”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系统耦合。

一是构建“水润天府”的特色环城生态水网体系。通过联动周边文化遗址资源,串联江安河、清水河、北湖、青龙湖等河渠、湖塘、湿地水体,策划行船游赏环线,突出展示成都“因水而兴”的城市生态文化特质。二是依托良好生态本底重现“花重锦官城”美景。有规划、有重点地种植成都历史文化中具有美丽蕴藉的芙蓉、桂花、梅花、海棠等特色植物,打造诗意盎然的四季城市花卉景观。三是传承“天府文脉”彰显成都厚重的生态文化底蕴。活化文献中有关成都优美生态及文化故事的内容,广泛梳理史书、方志、笔记、诗文作品等,将有关成都生态环境特点及历史名人、典故渊源及诗词名句等文献记载,融入环城生态区的生态景观设计和建设中;将天府文化有机植入水绿天清的自然环境营造中,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和灵感,结合当下审美标准,紧扣时代文化精神,最大限度地在环城生态区保留成都历史文化的原汁原味。

第二,布景造境,构建成都生活美学人文景观。成都平原的川西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环城生态区应成为展示成都特色人居模式的重要窗口。

一是立足“布景”,广泛植入呈现天府文化元素。以雕塑、文化墙、石碑、诗歌小径、名人字画展示,以及LED屏、音频视频播放、二维码介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三维全景等多种形式,分主题类型广泛植入天府文化元素,向游客生动展示天府文化的历史故事和诗歌意境,随园布景、移步换景。二是着眼“造境”,多维彰显优美宜居林盘文化魅力。结合风土民俗及方志文献、诗词歌赋中有关川西林盘人居环境的记载,恢复重现“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人家”川西田园景观;传承成都平原“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林盘聚落文化的同时,结合历史名人故居、民俗风情、非遗项目等,创新环城生态区的文化表达;将规模耕地与林盘风貌适当结合,突出农家院落、周边竹林树木,以及外围的耕地、河流等组成有机生态体的成都传统人居特色,重现《蜀川胜概图》中山水田林的经典生态景观。

坚持在突显“特色主题”中丰富文化消费场景

第一,赋能绿道,打造成都古今文化展陈大环线。环城100公里绿道骑行已成为成都人热衷的“新铁人三项”之一,作为热门打卡场所,却存在着文化消费场景量少而不精等问题。应将环线作为生动展示成都4500多年文明史的特色主题户外文化走廊,打造穿越古今的环城100公里骑行绿道的“现象级IP”。

一是以绿道为载体展示城市历史。设置环城生态绿道0公里起点,对应成都历史发展脉络,依次划分绿道为10个阶段,并为每10公里绿道定位历史坐标。二是分段展陈成都历史的阶段性特质。遵循历史脉络,分段重点演绎各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古蜀祭祀、李冰治水、文翁办学、“三城三都”建设成就等。三是推出特色配套强化文化场景历史逻辑。各段绿道的服务配套、建筑设施等全方位严格对应其历史阶段特征,打破目前环线卫生间、餐饮、休息驿站等统一单调的格局,在建筑的内外装修风格、标识符号、餐饮种类、驿站壁画、雕塑造型等方面充分展示各歷史时代的特质。同时,要注重创新历史文化展陈方式,在传统的图文展板、雕塑标识等布展手段的基础上,注重增加体验性和参与性较强的沉浸式戏剧、汉服主题秀等活动。

第二,发力科教,打造天府农耕文化体验示范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和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既要切实加强环城生态区耕地保护,也要根据其区位特征将农业发展方向聚焦科普教育、体验消费等重点。

一是联动分散园区打造“天府农耕文化体验示范带”品牌。串连各区(市)县的多个农耕体验园区,统一营销,错位经营,形成各有侧重、特色各异的系列农耕文化体验点位,构建覆盖广、功能全的天府农耕文化体验系统。二是推出“二十四节气”天府农耕文化节。梳理挖掘充分体现成都风土人情的节气特色天府农耕民俗活动,策划推出年度循环的“二十四节气”天府农耕文化节。三是创新多元农耕文化体验方式。推出适合团建、研学、亲子、银发等的农事体验活动,创新租赁、认种等参与方式。突出粮食安全科普教育,打造“天府粮仓”科普基地。

坚持在升级“服务配套”中营造浓郁文化氛围

第一,多元并举“做增量”,丰富文化供给。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环城生态区应关注人们的文化、艺术、体育等多层次需求,丰富各类文化设施的植入。

一是拓展文博新空间。依照各段环线的历史时期主题,恰如其分地引入特色微型博物馆,创新手段方法活化极具代表性的文物,如金沙的太阳神鸟,汉代的说唱俑,前蜀的二十四伎乐等。二是嵌入艺术新气息。适当引进艺术家工作室、街头音乐艺人、网红音乐主播等入驻,举办艺术沙龙、艺术培训、画展、音乐会等活动,形成动静交融的艺术空间新场景。三是营造阅读新风尚。在配套设施中适当增加驿站书店、微图书室或市区图书馆流动借览点,营造“书香成都”的倚竹听风阅读新风尚。四是创新非遗展示新方式。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结合各级驿站,积极打造蜀锦、蜀绣、竹编等非遗特色展示体验区,为传承天府文化拓宽路径。

第二,综合施策“强个性”,优化公服配套。为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应把特色文物等具有标识性的系列文化元素,有规划地植入环城生态区公共服务设施中。

一是装饰大型建筑物。在驿站房屋、沿线桥梁等大型建筑物的内外装饰上,运用太阳神鸟、金面具、芙蓉花、说唱俑等特色文化元素。二是美化基础配套设施。对于配电箱、下水井盖、斑马线、停车警示柱、人行道地砖、路灯等基础建设配套设施,进行源于文化元素的美化提升。三是艺术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对于活动广场、休闲长椅、运动器械、展示橱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行艺术化的图文点缀和造型设计。

(作者:冯婵,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所所长、副研究员;张羽军,成都市社科院历史与文化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猜你喜欢
环城生态区天府
治理一条河 幸福一座城
江淮法治(2022年15期)2022-09-21 02:41:50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中小学校长(2021年1期)2021-03-01 01:30:52
环城旅行
大都市生态区综合规划思路研究
江西建材(2018年4期)2018-04-10 12:36:58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50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49
春游天府国
学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49:55
打造社区O2O生态区 彩生活住宅新模式问世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49
世界
生物进化(2015年4期)2015-02-14 02:12:08
梦想,从天府启航
航空知识(2014年12期)2015-01-04 13: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