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栖真观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鲁村镇安平村,为全真派祖师丘处机弟子张至顺所建,是山东地区早期全真道活动的重要道观之一。栖真观玉皇殿内二十八星宿壁画构图设计严谨,比例动态合理,色彩运用灵活,文化内涵丰厚。本文通过分析栖真观二十八星宿牛宿壁画的艺术特征,探讨了栖真观二十八星宿牛宿壁画的审美特性及人文关怀。
关键词:栖真观;壁画;二十八星宿;牛金牛;艺术特征
对沂源栖真观二十八星宿壁画牛宿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对了解二十八星宿壁画的构图设计、比例动态、色彩运用有一定助力,能够更好地认识沂源栖真观二十八星宿,进而了解和鉴赏清代壁画作品,对山东地区壁画的认识更为全面,能使人更直观地感受传统壁画的历史性与人文性,有效激发对传统壁画的保护意识。对壁画审美特性的探讨揭示了牛金牛壁画所蕴藏的文化内涵[1]。
栖真观壁画及牛宿单个星宿画面对章法布局、置陈布势的苦心孤诣追求就像下棋一样左右周旋、上下推敲。栖真观二十八星宿牛宿的构图设计是合乎法度的,是合乎社会审美的。
(一)整体的构图
明清壁画较多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壁画风格,故多讲究三段式布局。栖真观玉皇殿二十八星宿壁画(图1)正是这种分层式布局,诸位星宿如绘于画卷之上,脚踏祥云,头顶为云气碧霄,符合唐宋壁画中多用的分层式布局。壁画用分段取势法分为三个部分,上部天空的描绘以整体、团块为主,在壁画中居次要地位,描绘简单,不争抢人物的主体位置,衬托星宿人物,天空下方描绘与人物相对的动物形象。中部星宿人物的描绘是壁画的精彩之处,用墨用彩丰富大胆,星宿人物活灵活现。下部的云气山石承托星宿,占据次要地位,诸位星宿如浮于空中,展现了神性。
中国古代绘画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讲究[2]。在“二十八星宿”壁画中,天空及星宿脚下的云气山石为虚,星宿人物为实,虚实对比,突出主体位置,借实表虚。诸位星宿人物之间也有虚实疏密之分,以箕水豹与牛金牛为中心的部分人物略显拥挤,在此处表现的应为二位星宿之间的斗争与摩擦,通过疏密结合更易突出重点,吸引观众视线,体现均衡美、整体美。
(二)主像与动物的构图
动物与人的组合形象普遍出现在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不同文明中,在古埃及、古希腊神话中过半的主神以半人半动物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此类形象也俯拾皆是,《伏羲女娲图绢画》《山海经》中的此类形象数量更多。《五星二十八星宿神形图》和《西游记》中,对于诸位星宿人物的描绘和刻画也是如此相貌。由此可见,这种人和动物结合的神灵形象在不同地域早期文明中都有出现,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情况下先人依靠想象产出的结果,体现了古人对超越当时认知范围的力量的顶礼膜拜。
栖真观二十八星宿壁画在处理人与动物的结合时并未选用前面叙述的人与动物直接“拼接”的方法,而是将人和动物分别描画,在构图中通过升腾的祥云分隔人与动物来实现人和动物的结合呼应。牛金牛人物看似是人和动物的呼应,实则是在呼应中表达星宿的含义。在恰当的尺寸之内把握动物的形象,既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又不会喧宾夺主。
比例的考量与规划是不可忽视的部分,牛宿壁画人物和相应动物的比例相对写实,有一定程度的变形夸张却是十分合理的。
艺术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动态、神态,它直接影响壁画人物被观看时所表现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影响其文化内涵的传达,影响壁画的艺术呈现效果[3]。壁画中牛金牛的面部表情和动态直接关系主旨意蕴的表达,关系牛金牛人物所代表的思想和更深层意义的揭示。
(一)人物比例
牛金牛人物的身高体型比例与普通人的身体比例相近,同时符合中国传统绘画中程式化的表达方式。为了凸显神仙的威严和武将的勇猛,将人物头部和躯干放大放宽,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牛宿人物英气勃勃、性格刚烈的武将特性。二十八星宿壁画牛宿造型的塑造中,在去除人物的冠帽、須发及厚底靴等高度会影响测量数据结果的因素后,壁画牛金牛的头身比(图2)约为1∶6.4,这个比例接近人体“立七坐五”的普通成年人标准比例。在这个基本比例关系下,根据人物的不同身份和创作主题的需要有适当的夸张或变形。
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有“文胸、武肚、美女腰”的程式化、系统化特性,牛宿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夸张变形,表现为牛金牛人物某些身体部位和五官比例的夸张变形。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绘画中五官比例讲究“三庭五眼”,而牛金牛两眼之间距离为两个眼的长度,明显违背三庭五眼的标准比例。牛金牛人物形象的嘴巴宽度与两瞳间距比例约为1.5∶1,远远超过了普通人1∶1的标准比例,耳朵长度与脸长比约为1∶2,也超过了标准比例1∶3。在人物整体身材比例上的夸张变形则表现为缩肩凸肚,用以体现牛金牛武将形象的勇猛。这些看似比例失调,实际则是创作者精心设计布局的人物比例,巧妙地展现了牛金牛人物的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和星宿属性。
(二)人物动态
物体运动不仅表现为外在位移变化,而且表现为物体的内部变化。表现人物不可见的四维性心理动态必须通过可见的形体、动作和表情,才能表现人物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程度。单纯的形体动作倾向于表现外在运动,而形体或动作所包含的对立与冲突,则为壁画作品引入深层的内心活动。
壁画中牛金牛身体的每个部位甚至服饰和须发几乎都是动态的。左臂高举抚翎、右臂抬在胸前、左手紧握成拳、右手拈花指、大嘴张开、舌头伸出、眼珠瞪圆、鼻子耸动、耳朵上立、眉毛扬起、须发张扬、靠旗飘动、翎子摇曳、云纹升腾、水纹波动,这些无一例外都表现了金牛壁画的动态。上动下静的对比衬托出其动势,将观赏者的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等更深层的四维性动态中。躯体动作和面部神态的协调一致把一个更为立体的牛金牛形象生动地展现给观者。
(一)色彩运用
中国的壁画艺术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色彩体系,由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构成的色谱被广泛地運用到绘画中。在栖真观壁画中对黄、赤、黑三种颜色的运用较多,本文以牛宿为例进行论述。
牛宿壁画用色较为丰富,基本用单色平涂法绘色,黑、赤、黄以及大片的留白具有极强的装饰性,丰富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具有装饰意味,强化了立体感。一些细节之处也处理得非常巧妙,牛宿人物上有赤、黄、蓝、黑、白等多种颜色,服饰的细节之处色彩衔接流畅,无顿涩之感,可见画工的技艺高超。
牛宿壁画中,主要有主辅色对比、亮色对比两种形式。主辅色对比是通过一种主色调与辅色调的对比形成互补,更突出人物形象,牛宿身着赤红色官袍,其间点缀白色云纹图案,形成主辅色调的对比,点缀的白色较为暗淡,能够使红色更加鲜明,衬托人物;亮色对比是运用两种观感都较强烈的颜色进行对比,牛宿身着赤红色箭衣,红色为亮色,更能衬托人物的华贵、神勇不凡,在戏曲服饰中亮色对比多用于表现帝王将相,红色蟒袍上绣白色云纹,牛宿壁画运用亮色对比表现神将形象也是合情合理的。
色彩是构成服装的主要因素,栖真观壁画中的诸位星宿身着的服装各不相同,主要有赤色、黄色、黑色几种,赤色、黄色自古以来就是帝王所用服色,下层民众不得使用,在这里大面积地出现赤色、黄色,符合二十八星宿神将的身份,与常人不同。此外,色彩给人的感觉各不相同,赤色如血,有热烈、冲动、暴躁的意味,牛金牛全身主色调为红色,面部描绘的凶神恶煞,表现了其凶星的属性。
(二)写实性
栖真观牛金牛壁画的画面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不过分讲求人物的比例关系,但牛宿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细腻,肌肉立体纹理清晰。经测量后可知比例与普通人比例相近,是相对写实的。中国人物画形成了造型较为平面化的特征,然而牛宿壁画创作在尝试让人物面部接近立体写实。民间画匠加入了自身的感受与体会,更注重的是对牛宿人物整个精神状态、面部特征的刻画,创作者对星宿这种抽象概念并非熟知,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可视化创作时会加入自己的分析与判断,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与理想色彩,但是无法否定牛宿壁画的写实性。
牛宿壁画的写实性主要表现在画面线条之淡化、描写刻画之细节、空间观念之变化、造型基础之改变。牛金牛壁画用以勾画外扩的线条被减弱,线条在画面中不过分突出,将线条融入色块中,避免程式化、概念化。无论是人物服饰的金色暗纹还是手心的掌纹,或是靠旗的褶皱都是肉眼可辨的。在空间观念的变化上,牛宿壁画人物采用光影、明暗甚至透视的方法将平面的牛宿形象由二维向三维过度,采用“晕染法”在耳朵、手掌、肌肉沟壑等位置增强光影明暗效果以达到由平面向立体的过渡。牛宿壁画造型基础的改变表现在袖口衣褶、鼻子的挺立和眼睛的凸起及眼眶的凹陷程度上,强化了人物塑造的立体感,强调了人物的生命力。牛宿壁画的写实性得益于创作者不再囿于旧则、循规蹈矩,而是敢于突破程式化、勇于探索创新,这种创作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综上所述,沂源栖真观二十八星宿壁画是鲁中地区保存状况较好的二十八星宿题材的壁画之一,其牛宿壁画较之其他地区、不同时代的同题材壁画,独具特色。分层式的构图设计、写实与写意结合的比例动态、以上五色为主的色彩运用均有别于其他牛宿壁画的艺术特点,展现了沂源地区民间画匠绘画技艺的高超精湛和艺术创作的创新精神,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清代壁画艺术的审美特征。栖真观壁画是山东地区不可多得的珍宝,是研究清代壁画的重要史料资源。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传统技艺中的地方性知识研究”(项目编号:22YJA76007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赵斌,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史等。
参考文献
[1]仝艳锋.山东地区古建筑壁画保护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6.
[2]王益武.中国山水画的章法探微[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李菲.论工笔人物画的“意象”表现[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