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雕艺术中中国画技法的应用与研究

2023-07-14 12:41何娴婧李璐璐高骥文
收藏与投资 2023年6期
关键词:技法中国画语言

何娴婧 李璐璐 高骥文

摘要:本文着重从贝雕艺术的作品出发,阐述贝雕艺术是如何运用中国画语言进行艺术创作与表达的,本文分别从“韵”“形”“彩”三个中国画语言角度出发,并结合国画“写意”技法进行对比分析,贝雕艺术与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是也有交集点。从二者的艺术创作可以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作品所特有的“天人合一”思想。本文通过介绍两者之间的创作思维和表现形式的异同,对比分析贝雕艺术中中国画技法的运用,从而为今后的贝雕艺术发展中中国画技法对贝雕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贝雕艺术;中国画;技法;语言

从原始时期起,我国就有用贝壳做装饰的历史,并随着历史不断发展而成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贝雕艺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注意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国画等艺术技法,并结合螺钿镶嵌的工艺手法,创作出以人物、花鸟、山水为题材的贝雕画、立体贝雕等作品,打开了贝雕艺术史崭新的篇章。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在中国艺术的历史长河中,两者互相碰撞、相互交融。二者创作形式虽大不相同,可在其创作过程中,事物观察、造型塑造、表现手法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及审美情趣。贝雕艺术所表现的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理念,与中国画中“天人合一”的观念相一致,都是中国道家思想的艺术表现。贝雕艺术作为一项非遗工艺,其传承与发展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一、贝雕艺术与中国画的区别与联系

(一)创作方式的对比

贝雕艺术与中国画除表现形式外,最大的区别便是贝雕艺术制作需“因材施艺”。贝壳的形状和纹理是随机、独特的,像树叶一样,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贝壳。因此,在进行贝雕艺术创作时,艺术家更多根据贝壳纹路、颜色、特性去设计和制作作品,这也意味着艺术家的主观思想将受贝壳的花纹、颜色束缚。相反的是,中国画的创作具有主观性和灵活性,作品更加强调抒发作者内心的感受。中国画的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种植”,达到了自由之境界,因此二者对画面主观处理的角度是有所区别的。

(二)创作思维的联系

贝雕艺术在设计和创作时始终受到中国画的深刻影响。贝雕艺术大多是通过借用传统中国画作品的组织结构和表现形式呈现的,更符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即一切人事均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该观念也一直影响着古代文人墨客创作时的创作思想。

路光荣先生所作的《松鹤长春》贝雕作品,是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支撑。将贝壳与艺术表现相结合,体现自然与艺术的融合。贝雕艺术,取材于自然,设计遵循自然纹路,造型构图借中国画之法,可以说贝雕艺术将“天人合一”发挥到了极致。贝雕作品所体现的体积感是中国画意境的延展,其材质特性,突破了中国画二维空间的表现形式,由平面到立体,颜色由单薄到层次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二、贝雕艺术里中国画语言的运用

(一)貝雕艺术中的“韵”

中国画创作强调由画面到“气韵”。南朝谢赫曾在他的《画品》中提出“六法论”,而“六法论”也成为后代画家衡量和品评绘画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六法论”第一句便是“气韵生动,是也”。齐白石先生在《齐白石虾图》中所画的十六只虾形态各异,通过墨色变化来体现虾身体晶莹剔透的特征,用细笔勾画虾的须、爪、钳子,追求画面的“神似”,当画面在“似”与“不似”之间,便是“神似”,这便是“气韵生动”。路光荣先生创作的《玉羽迎春》贝雕画作品,图中的孔雀、牡丹等均是用贝壳进行艺术表现的。用贝壳“画”出的花叶山石比用国画中的墨色表现得更加生动、立体,鸟兽鱼虫颜色带有贝壳的天然光泽,颜色层次丰富,色泽鲜艳、形神兼备。贝雕艺术的“韵”在中国画基础之上更有立体感的体现。

(二)贝雕艺术中的“形”

正如“六法二”所提出的“应物象形”,其“形”是经过艺术家头脑加工后的艺术形象,它更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思想。贝雕艺术讲究因材施艺,以势取形,这便需要艺术家根据不同贝壳的特点进行艺术设计。贝雕不像国画,只需要用毛笔在纸上随心所欲地作画,它的创作需要用刻刀在贝壳上雕刻,再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进行组合。正如《黄鹤羽龙舟》这件作品,作者在设计船上的黄鹤楼主楼、亭阁等建筑物时,不是照搬实物,而是注重作品韵律、节奏、对比、疏密等方面。运用艺术语言、艺术技法的表现形式,将艺术家内心的“形”通过创作具体化,形成最终的贝雕作品。

(三)贝雕艺术中的“彩”

“六法三”道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在创作中对于“彩”的运用。所谓“随类赋彩”,即是对物体所固有的颜色进行仔细观察,将其归类,并赋予其对应的颜色。这一理念在贝雕艺术中同样适用。北海贝雕画精品《富春山居图》取自元代黄公望的代表作原图局部。艺术家选用不同种类的贝壳进行创作,区别于原图用墨色的浓淡干湿所表现的画面,该作品呈现的是更为立体、厚重的山水,颜色与物象本色相同,对纹理和质感进行区分,画面效果更为生动真实。由此可见,贝雕艺术虽不能像中国画那样用笔赋彩,但其根据每个贝壳不同的纹路色彩特点,将其放置在画面中合适的位置,赋予作品“色彩”。贝雕作品中对于中国画语言的巧妙运用使其作品更具中国韵味。

三、贝雕艺术对于中国画技法的吸收与运用

(一)中国画笔法在贝雕艺术中的运用

国画用线条塑造造型,其线条具有较强的质感、量感和空间感,如长短、粗细、曲直、虚实等许多的变化。国画中的“十八描”便是对不同线条的总结和概括。

在贝雕艺术中,浅浮贝雕便是以雕刻线条形式来呈现作品。在国画作品中,用笔十分关键,讲究笔锋和提按的顿挫、转折变化。在浅浮贝雕中则是采用刻刀来雕刻作品,同样讲究“刀锋”、刀法及雕刻线条的顿挫变化。贝雕与国画的载体不同,产生的线条效果也有所不同。

就以浅浮贝雕为例,在作品中艺术家吸收牙雕中的线条雕刻技法如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进行雕刻,而这些雕刻形式多源于“工笔”画中的线条技法。例如清代贝雕“刀马人”摆件(图1),便是采用浅刻和阴刻的技法刻画战争场景,以点、线、面的形式相结合,用变化丰富的线条雕刻画面。

以“写意”山水为题材的贝雕作品多以贝雕画的形式呈现,我认为贝雕作品的创作还可以借鉴浅刻牙雕中对于国画“写意”的雕刻技法的运用,丰富浅浮贝雕的作品表现形式。在“写意”山水画中横、圆、直点的表达形式,横点多代表远处的小树,直点代表远山上的树石,圆点则代表石上草苔,且刻刀的刀刃有限,无法像毛笔那样“一笔成点”,要经过数刀才能完成。对于中国画中“面”的表现,如竹子、芭蕉叶等这些元素在写意作品中的表现,雕刻技法是以“刮”为主。在用力上讲究均匀,若连接处不平整,则有可能会影响后面贝壳的着色效果。在刻画山石树木时,可以通过刀尖勾刻配以轻刮,表现“写意”技法里的皴。借鉴牙雕的国画技法,可以让贝雕作品焕发新的活力。

(二)国画技法与贝雕艺术的融合

1.国画山水与贝雕艺术

现在市场上大多数以国画山水为题材的贝雕作品,都以浮雕形式的贝雕画为主(图2),而浅浮贝雕作品中的题材多以线和阴刻技法的形式表达,要将国画山水与贝雕艺术更好地融合,就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在题材选择上,可以借鉴广西特有的漓江画派,将“写意”山水画法运用到作品创作中,作品多描绘广西壮美景色,如画中的吊脚楼、象鼻山等元素都可借鉴。在技法上,可借鉴清代描金贝雕作品(图3),以阴刻法先“刻”出树的轮廓,再用刀“刮”出树木枝干的面,用力上讲究均匀。创作者在雕刻时注重结合“写意”山水的技法,模仿国画中的中锋用笔,用刀“刻”出短线来表达松针,并用点对松树进行丰富。山石塑造上有阴刻、阳刻之分。与国画技法不同的是,右边的石头用刀“刻”出短线来表达国画的“皴”,使山石更加立体。最后,通过用刀“刻”出点、线、面,丰富画面细节。颜色上,根据不同的物象和画面的前后关系用笔进行填染,根据画面需要施以浓淡不同的颜色,浓与淡相互交杂,画面层次丰富。作品创作中通过用刀的不断变化,丰富画面效果。贝雕创作者可在传统的形式上融入现代题材并根据画派用刀特点模仿其笔法进行雕刻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进行雕刻形式的探索,以更多的国画山水形式丰富贝雕作品。

2.國画人物与贝雕艺术

在国画“写意”人物中,通过简练的笔墨便可展现人物的神韵,贝雕作品可通过贝雕画的形式创作人物作品。如北海贝雕画作品《门神》(图4)便是以半浮雕镶嵌的形式展现国画人物生动形象的,其色彩丰富,且可根据画面所需利用贝壳材质的特点做出质感,使画面更加生动。创作者在题材上以表现近现代绘画民族形象的题材为主,如苗族人物形象,他们的服饰以深蓝为底并配以多彩的苗绣搭配,用民族形象制作系列作品,在宣传民族文化的同时还可丰富贝雕画作品。技法上,借鉴《门神》中对于国画人物的技法表达,通过绘制的草图挑选不同种类的贝壳,并雕磨出不同的形,根据图纸进行镶嵌、拼贴。颜色上,根据衣服、苗绣的颜色挑选贝壳,并可根据贝壳特性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焕发生命力,画面效果更加突出。作品中的门神还搭配了贝壳制作的腰带、玉佩、弓箭等多种装饰。在苗族人物形象中银饰是最有特色的,因此,创作者可根据不同的贝壳特点对人物装饰进行设计,使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更生动。但想要更好地在贝雕作品中体现国画韵味,从而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需要创作者进行更多的实践和探索,通过将国画技法与贝雕设计相融合,让贝雕作品焕发新机。

四、结语

贝雕艺术不仅有着独特魅力,还蕴藏了丰富的艺术文化,在研究中,我们看到了它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路程。不难发现,贝雕艺术与中国画在艺术形式上存在许多联系。贝雕艺术通过不断借鉴各艺术中的优秀技法,不断创新作品形式、焕发活力,从而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需求,被更多的人喜爱。艺术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如今,贝雕艺术正在以更多元的姿态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并不断散发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何娴婧,女,本科,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李璐璐,女,本科,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

高骥文,女,本科,广西玉林人,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

参考文献

[1]路光荣.贝壳上的黄鹤楼[J].中华手工,2009(2):10-12.

[2]吕晨,廖磊.广西北海贝雕画艺术特色及创新应用研究[J].歌海,2020(5):111-118.

[3]于奇赫.贝雕艺术与审美价值[J].上海工艺美术,2016(3):79-81.

[4]陈莉娜.中国画笔墨技法在浅刻式牙雕中的转化与运用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21.

[5]曾平.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2.

[6]黄霞.八桂山水入画来:黄格胜山水画艺术风格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21.[7]樊孝林.清代贝雕刀马人摆件赏鉴[J].上海工艺美术,2021(4):28-30.

猜你喜欢
技法中国画语言
中国画
语言是刀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精通拍摄技法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