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博物馆馆藏西汉梁国精品文物研究

2023-07-14 14:27刘芳
收藏与投资 2023年6期
关键词:馆藏文物

摘要:永城芒砀山出土的西汉梁王陵墓文物对于研究西汉梁国的历史、经济、文化、丧葬制度以及艺术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选取芒砀山西汉梁王陵出土的一部分馆藏精品文物进行研究及鉴赏。

关键词:芒砀山;西汉梁国;馆藏文物

商丘位于豫、鲁、苏、皖四省辐凑之地,享有“豫东门户”之称。商丘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起源地之一,全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3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0项。商丘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西汉梁王墓区位于河南省东部永城市北约30公里的芒砀山。芒砀山被我国历史学家公认为是汉兴之源,陵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已发现大中型汉墓21座、陪葬坑6处、陵园2处、寝园1处,小型土坑墓数百座。西汉梁王墓于199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公元前168年,文帝之子刘武徏封梁王,“居天下膏胰之地”,所辖“四十余城,皆多大县”,又“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骑万乘,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可谓兵精粮足,富甲天下。从此梁国建梁苑三百里,邀天下豪杰聚睢阳吟诗作赋,据吴楚王之乱建立殊勋,公元前144年6月,梁孝王刘武暴病而亡,葬于芒砀山群山之中,此后梁国八代梁王及王室嫔妃也均葬于芒砀山。西汉是在楚文化与中原各文化高度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汉王朝直接继承了周王室的礼制系统,同时受到浪漫主义的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大一统的楚汉文化。汉代人讲究厚葬,丧葬在汉代的社会生活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喪葬习俗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与汉代人的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芒砀山西汉梁王陵墓多已被盗掘,但仍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本文对芒砀山西汉梁王陵出土的一部分馆藏精品文物进行介绍和研究。

一、汉金狮头饰

汉金狮头饰(图一)为夫子山附近采集。夫子山为芒砀群山中面积较大的一座山头,这里共发现3座大型汉墓。商丘地区劳改第一支队石料厂于1988年在一号墓东侧采石时发现金质羊头、狮头形饰品各一件。早在1960年,农民在一号墓附近起土时就曾发现大批玉衣片 。金狮头直径3 cm、厚1.7 cm,整体形状为圆形,狮子为蹲踞状,狮张巨口做銎用,以套它物之上。金狮头通体用红玛瑙及绿松石镶嵌,以两颗瓜子形的黑色松石镶嵌为两眼,形态逼真威严,工艺精细。

二、汉金羊头饰

汉金羊头饰(图二)为羊首形,长2.1 cm、宽2.3 cm、厚1.7 cm。羊的两角弯曲,口张开,羊头顶部中心镶嵌一桃形绿松石,用两枚椭圆形绿松石镶嵌做双目,活灵活现。这两件饰品应为某种物品的镶嵌物。

三、汉卷云纹玉龟形饰

汉卷云纹玉龟形饰(图三)1973年出土于汉梁王墓群,长3.2 cm,宽2.8 cm,厚0.7 cm,为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有淡黄沁色,圆雕。外观为玉龟的轮廓,龟背上饰阴刻心形卷云纹。略凸起之处象征龟的四肢,头、爪、尾俱无,方形素面底,有一穿孔。造型生动逼真,雕刻细致,是一件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

龟自古便是我国的祥瑞之物,因其寿命极长,又被人们视作吉祥、长寿的象征。史前时期,人们对龟的信仰就已经形成。在仰韶文化中,一些陶器上就有彩绘龟图案。在马家窑文化时期,龟是彩陶的装饰首选纹饰,造型各异的龟图案被描绘在各种艺术品上,这足以显现其地位。史料记载,古人将鸟、鱼与龟作为推崇的对象,视其为氏族图腾。人们相信龟能够令氏族人丁兴旺、渔猎丰收。

四、汉夔龙纹青玉璧

汉夔龙纹青玉璧(图四)为青玉质,长8.9 cm、宽8.8 cm、厚2 cm,色呈绿色,有灰白沁斑。璧为圆片形,中有孔,内外有廓。两面纹饰相同,中间阴刻两周弦纹,将璧面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浅浮雕蒲纹,外区为变形夔龙纹。《说文》释“蒲”,“蒲草,可为席也”。后人把这种雕琢较浅、排列有序的纹饰称为蒲纹。是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璧表面分割为似蜂房状排列的六角形,再加以修琢而成。蒲纹是汉代玉璧上最常见的纹饰,多作浅浮雕状,触摸有凸起、圆滑之感,蒲纹颗粒较大且排列整齐稀疏。这类夔龙纹玉璧是西汉时期较为流行的丧葬用玉。此玉璧纹饰优美,造型端庄大气,玉质莹润,触之有腻滑之感。此璧玉质精良,饰纹精美,刀法简洁有力,线条流畅,大气磅礴,体现了汉代琢玉工匠的精湛技艺。

这种形式的玉璧,始于战国、西汉前期,做工最精,数量最多,汉中期以后,已逐渐减少。汉代玉器的制作趋向理性化和规范化,因此汉代玉器在审美上体现了神圣、工整的时代特色。

五、汉兽形玉佩饰

汉兽形玉佩饰(图五),高5 cm,宽2 cm,厚0.4 cm,1986年出土于僖山一号汉墓,为和田青白玉,薄扁平状,两面镂空及阴刻的纹饰相同,玉佩造型为变形的兽形,下方为一正面完整兽面形象,中间及上部似前后肢翻转形成卷云状,颇具装饰性。兽面为浅浮雕雕刻,兽身及尾部为细阴线雕刻。在做工上,纹样对称工整,线条流畅,琢工精致,抛光精细。在艺术表现上,新颖的构思及设计不仅体现了汉玉的大气端庄,还显示了汉玉所具有的鲜活飘逸的灵性,可以判断其应出自宫廷名匠之手,是西汉梁国雕刻艺术精品。上下各有一小孔,可单独或组合佩戴。

六、汉蟠螭纹玉钺

汉蟠螭纹玉钺(图六)1986年出土于永城芒砀山西汉梁王墓群僖山汉墓,为西汉晚期文物。长9 cm、宽8 cm,銎部长3 cm、宽6 cm、厚度为2 cm。刃为弧状,弧形韧较为锋利,刃部左上角残缺一块,为和田碧玉雕琢而成,造型大气,线条流畅,制作工艺精良,銎两侧长方形处饰阴线刻蟠螭纹,内有一长条形插孔。整器通体打磨平滑细腻,光洁闪亮,为同类器物中罕见的精品。

在上古时期,钺作为一种礼仪用器,用以象征军事统帅权。《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钺作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在出土材料中也得到佐证。“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時期的重器之一,器内壁铸铭文:“赐用钺,用征蛮方。”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一柄青铜钺上铸有铭文:“作兹军斧,以警厥众。”可见直至战国时期,钺始终被用以象征军事统帅权。成书于汉代的《淮南子·兵略训》记载,君主在授命于将军时,需“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持斧,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这种操钺授命仪式显然有其历史渊源。在商代甲骨文中,“王”字刻作“囗”,“囗”即“钺”的象形。商王不仅是当时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最高军事统帅。由此,“王”字的演变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钺”的象征意义。在汉代,玉钺依然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汉代皇帝和诸王出行的仪仗用物。

七、汉玉剑珌

汉兽形纹玉剑珌(图七)为和田白玉制成,出土于芒砀山僖山一号汉墓,高6.8 cm,上部宽6.8 cm、厚1.8 cm,下部宽5.6 cm、厚1.5 cm。整体玉质厚重,局部有黄褐色沁色,正视为束腰倒梯形,两侧较薄,中间较厚,横剖面为橄榄形。珌顶面上端有三个圆孔,中间大孔直壁,两侧小孔斜伸向中间大孔并相通,作连缀剑鞘之用。两面皆饰以兽面纹及卷云纹,纹样采用剔地浮雕及阴线雕刻的技法雕琢。此剑珌结构精巧,纹饰生动,雕刻精美,碾磨得圆润细腻,体现了很高的艺术与工艺价值,是古代玉器中璀璨夺目的瑰宝。人们在观赏时往往对其华美的神采和宫廷匠人的巧思精工而赞叹不已。

汉代玉剑饰造型各异,饰件被嵌装在剑及剑鞘的不同部位,一套完整的玉剑饰包括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和玉剑珌。剑珌是安在剑鞘尾端重要的玉制品,纹饰图案多种多样。玉剑饰的起源可追溯至西周,经春秋,盛行于战国,战国剑珌直身、体圆、较厚,早期光素无纹。战国晚期,出现了琢有兽面纹和卷云纹的剑珌。成套的玉剑饰至汉代达到高峰,使用更加广泛,成了贵族佩剑上的重要装饰,也成为当时社会身份的一种象征。汉代以后逐渐衰落。

八、汉舞人玉佩

汉舞人玉佩(图八)高4.2 cm,宽2 cm,厚0.2 cm。汉舞人玉佩于1986年出土于僖山一号墓。玉质为和田白玉,平片形,双面透雕,头顶为平圆形,表面加施阴线。舞人鹅卵形的脸蛋上用细阴线刻画出五官,柳眉细眼,嘴角向下,神情淡然,简略几笔就勾勒出汉代女性的清秀柔美。舞人身着交领系带长衣,细长颈,长裙曳地,细腰灵动,蹁跹起舞,一袖甩过头顶,另一下垂的广袖与腰部之间增加镂雕勾云纹饰,如流云般飘于一侧。腰束为网格纹,裙身及袖上阴刻出卷云线装饰,增加了舞人的飘逸之感。从着装和舞姿看,表演的应是长袖舞。玉佩上下各有一圆孔便于穿系。既可与其他配饰配成组配,佩于腰间或胸前,也可单独使用。玉佩上的舞人身姿婀娜,广袖飘逸,具有极其强烈的动感视觉效果。

玉舞人的起源与汉代的社会思想背景有关。玉舞人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在汉代玉器中,使用玉石材质制作的玉舞人造型,是独具汉代风格造型特征的一种样式,以前很少见。到了汉代初期,我国逐步形成了极完美的设计理念。到了东汉时期,玉质的舞人造型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玉人的广袖已经开始演变出图案化,之后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九、汉双龙纹玉璜

汉双龙纹玉璜(图九)的玉质为汉和田白玉,1973年于汉梁王墓群出土。长10 cm,宽2.7 cm,厚0.4 cm,通体扁平,器身有黄色沁。采用透雕表面细部纹饰加饰阴线的技法制作。璜为双龙形,尾部相接。两端作螭龙勾首曲颈俯视状纹饰,头、颈部圆雕,龙首及两侧凸起装饰亦雕成卷云状,犹如龙在水中遨游一般。整体造型精巧,线条流畅,雕工精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精品。《周礼》对璜的注释是:“半璧曰璜。”龙首玉璜在商代已出现,一般为单龙首,璜体似龙身。西周时期出现了双龙首璜,璜身多饰以弧线勾连而成的龙身。

永城芒砀山出土的这些文物造型庄重生动,线条流畅大气,工艺细致精湛,纹饰雕琢精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为研究我国西汉时期的王室葬制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都提供了丰富而详实的重要实物资料。

作者简介

刘芳,女,河南商丘人,副研究馆员/副馆长,本科,研究方向为文物藏品,陈展设计。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梁孝王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59:2083.

[2]阎根齐,河南省商丘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馆藏文物
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的有效探讨
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烈士手稿的精神意蕴及德育功能
馆藏文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浅谈馆藏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
关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物中观史: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藏文物与三国文化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护和利用
浅谈馆藏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的保护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浅谈馆藏文物的环境影响因素与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