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县双林寺四大力士彩塑的艺术特征分析

2023-07-14 14:27:06仲翛珣
收藏与投资 2023年6期

摘要:彩塑艺术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不断更新演变。彩塑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雕塑形式,它以风格独特、神形兼备、易于保存等特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珍品。山西平遥双林寺有“彩塑艺术宝库”之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凝结了东方彩塑艺术宝库之精华。双林寺金刚力士造像在能工巧匠的塑造下栩栩如生、极具特色、个性鲜明,技艺之精妙令人叹服。本文对四大金刚的塑造方式、造型特征、神态以及色彩等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双林寺;力士造像;彩塑艺术;造型特点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全寺共有十座殿堂,根据现存最早的碑刻《大宋姑姑之碑》记载,双林寺的建造年代可追溯至北齐,距今已有至少一千四百年的历史。现存大多为明清时期所修缮,寺院由三座殿堂构成三进院落,坐北朝南,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墙上有券拱门,除此之外,还有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佛母殿和配殿共10间,建筑总面积达3 711平方米。整座庙宇各殿堂内部布满彩塑,共计有2 052尊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塑像以佛教故事题材为主,表现了不同时代的宗教特征及人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情趣。其彩塑工艺集古代中国造像艺术之大成,雕塑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包括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三种,其入木三分、活灵活现的神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双林寺中有超过两千尊泥塑彩绘,这些艺术品令人赞叹不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唐三彩和辽代彩塑。这些彩塑承袭了我国唐代以及宋、辽、金、元彩塑的卓越传统,呈现了高度写实的艺术风格,堪称我国明塑中的杰出代表。这些彩塑以佛教为主题,融合了形神之美,古代艺术大师在突破思想束缚的过程中,为神秘的佛教人物赋予了人类独特的特质,达到了形神合一、神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天王殿檐下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刻有“天竺胜境”四个大字,字迹遒劲有力。其檐下一字排开的四座力士像为元代作品,工匠们的才华和创造性在四大金刚力士中得以充分展现,他们的动态处理大胆夸张、神情刻画入木三分,衣饰塑造厚重有力,整体气场豪放不羁,极具时代特色。

四大力士侧身而坐,手拿武器,怒目圆瞪,昂藏九尺,造型写实传神,架势体块宏大,让观者觉得他们不仅具有人间武士的安全感,还具有拔山扛鼎的英雄气概。在双林寺中,这四尊金刚是最为巨大的彩塑,除了各殿的几尊主要佛像外,一般的菩萨像仅有五十厘米左右的高度。这种将最高大的塑像摆放到寺院最前面的做法,是双林寺设计师的高明所在。

一、塑造技法

(一)造型表现

双林寺彩塑的塑造方法基本上沿袭了中国传统泥塑的塑造方法,根据刘凤君先生在《考古中的雕塑艺术》一书中所述,这种泥塑方法早在5 000年前就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木骨泥塑制作过程主要有立骨、贴肉、穿衣、装銮这四个步骤。

首先是根据形象需求和比例确定好木骨的大小,这里所说的需求包括所塑造人物所有的肌肉、骨骼、形象装饰等。古代工匠们将浸过油的木桩插入地下来做所塑人物的骨架,这种木材的处理方式可以防止木材腐朽和受到害虫的侵蚀,从而延长寿命。木桩的位置定好后,用披麻将稻草捆绑在木骨上,目的是方便挂泥。

接下来所用的泥土要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使其具有黏性和韧性,才能够被涂抹在木骨的表面上。山西当地特有的红胶泥非常适合制作塑像,先将红胶泥依次用粗纱布、细纱布过滤,将泥土中的杂质清除干净后,再加入面花或羊毛,目的是增加泥土牢度,其间要来回调试、润醒、整体涂抹、草料膜补、精雕细琢,这样一来,不仅使泥巴的可塑性增强,而且干了以后无比坚硬,可延长彩塑寿命。

双林寺是佛教寺院,因此寺内彩塑的位置、形态、比例、服饰、色彩等都必须严格遵循佛法要求,释迦牟尼佛和菩萨属于寺庙中的主像,这类彩塑需要严格按照宗教度量经仪轨进行塑造,故呈现相对单一且规范的动态。就副像而言,天王、罗汉、力士等形象所受限制较少,更能够展现人物自由洒脱的丰富状态,形象栩栩如生、散发浓郁的生活气息。

(二)塑绘结合

我国传统彩塑常以“三分塑,七分繪”的方式呈现,这一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却也充分说明了雕刻和描绘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南朝宋著名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讲道:“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中国画的绘制,在中国彩塑艺术中也同样适用,换句话说,“塑绘结合”其实就是立体化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在雕刻过程中,彩绘为表现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增强雕塑的装饰性,同时也表现了所塑人物的性格特征,增强其感召力。

泥塑步骤完成后,需在表面进行彩绘装饰。工匠们在塑造出生动传神的形态后,等待泥巴干燥,之后使用胶矾水反复涂抹两至三次,待其完全干燥后,再用蛋清、大白和胶水的混合物进行两次粉刷,加入蛋清的目的是增强人物的光泽,涂抹胶水的量控制在不掉色的程度即可,然后刷上白色底色用棉花或布反复擦抹,直至出现光泽,方可进行彩绘。

双林寺彩塑工匠非常注重颜色与质地之间的配合以及色彩搭配问题。色彩是表现人物形象特征的重要手法之一,双林寺天王殿门檐下最具代表性的组合圆雕作品四大力士像,除了体型上表现出力士的魁梧雄壮,由红、黄两色绘制的肤色,更加突出了肌肉蕴含的力量,彰显力士们性格的刚毅坚决和孔武威严的气势。

双林寺力士造像属于副像,是护法神的角色,如果装饰太过丰富华丽则会削弱其威严雄健之感,所以在色彩、衣纹、配饰等方面较为单一,以红、黄、蓝、黑为主要颜色,从颜色方面向观者传达金刚力士的稳定沉着。

尽管力士雕像的整体色彩单一,但是头饰、服装、武器的表现上毫不含糊。头饰以石黄色为底色,上面装饰有白色立体花纹和三绿色条纹。为了更好地表现金刚力士驱邪镇魔的状态,其肤色用红色和黄色来绘制,渲染出力士的气质与风度,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飘在身后的青色飘带,更加彰显力士的潇洒自如、宏伟气势。

二、四大金刚彩塑的艺术特征

(一)形态特征

在天王殿前,四尊高达三公尺的金刚像一字排开,由于院落面积有限,所以四大金刚更加显得顶天立地、气宇轩昂,令人肃然起敬。

每一尊力士雕像都在整体气势的基础上呈现了独特的细节:从左边起第一位力士系着白色的腰裙,头戴冠髻,面容方圆,胸部宽阔,腰部挺拔,眼神炯炯,嘴唇紧闭,右手托起金刚杵,锋芒毕露,左手撑在膝盖上,右腿盘曲,左腿前伸;第二位力士上身披巾,头戴冠髻,面容呈梯形,怒目圆瞪,嘴巴张开,神情凶悍,左手紧握金刚杵,右手握拳向外伸展,腿部姿势同第一位力士一样;第三位力士上身系着黄色腰裙,头戴冠髻,面容方正,神态自然,闭口不言,左手置于左膝之上,右手扶着金刚杵撑于地面,左腿盘曲,右腿自然向前伸;第四位力士上身着青色披巾,头戴冠髻,面容方圆,双眼向斜上方看着,若有所思,右手托起金刚杵,左手自然搭在大腿上,腿部姿势同第三位力士一样。

四尊力士彩塑的头部扭动方向和上身的朝向均相反,身体的动势像极了一个紧绷的弓,这条曲线极富弹力和流动感,这股强烈而又矛盾的力量,促成了力士由内而外所散发出的一种“势”,加之四位力士身后青色飘带萦绕飞舞,本身就是大的曲线,从视觉上也加强了动势,可谓是“动静相生,静中有动”,而这就是工匠塑造过程中所要呈现的一个重要特点——松紧度的把握与平衡。以左侧首位力士为例,当身体向左前方扭动时,全身的力量集中在支撑左手的腿上,而右手和右腿则相对松弛。这种交替变化的节奏,形成了一种明显的韵律,这就是刚柔相济的美学思想。中国传统雕塑所追求的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作品的每一个细节。

(二)神态刻画

双林寺工匠独具匠心之处,在于其塑像虽非真人,却栩栩如生,感人至深。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传神”十分重视,有“二目乃日月之精,最要传其生动”之说,而双林寺彩塑的绝妙之处正是在于对人物眼神的刻画。

谢赫所著《画品》的六法论提出“气韵生动”,这同时也是造型艺术中塑造人物的最高要求,“二目乃日月之精,最要传其生动”,所塑人物是否传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眼神刻画的成败。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句话十分精辟地说明了作为人类心灵窗户的眼睛,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古籍中没有中国古代艺术家研究人体结构和解剖的记载,但双林寺彩绘人物的眼睛在很大程度上符合解剖原理。眼珠是传神的关键,心灵手巧的工匠们在塑造四大力士的面部神态时,分别嵌入大小不同的黑色琉璃,使其栩栩如生、光泽熠熠,为人物形象的传神增添了一抹亮色,且与全身彩绘相得益彰,并且特别重视眼珠的转动方向,以达到“目为心候,故应心而发”的艺术效果。

日本高僧良宽不喜欢“书家的字、厨师的菜与诗人的诗”,因为他们只有技巧而缺乏性情。天王殿四大金刚面部表情则是写实与夸张的完美融合,充满灵性,似真人一般,是中国古代武将形象的综合表现。同时,双林寺的雕塑工匠十分留意金刚眼神与观者之间的关系,从双林寺山门到天王殿台阶的这段路程中,无论观者身处何处,都能与其中一尊金刚对视,这种奇妙的体验着实令人惊叹。

(三)线条与形体的结合

双林寺工匠将中国绘画和书法中的线条巧妙地与雕塑的形态融合,从而营造出一种精致而自然的浓郁气息,令人回味无穷。在明朝,书法和绘画的风格是以古出新,尤其是书法中的行草艺术摆脱了过去的束缚,得到提升。艺术的各个门类互通,绘画书法艺术的内核也可用于雕塑艺术中,彩塑本身就是绘画与雕塑的结合,“以线入体”,线条柔和的衣纹与刚毅挺拔的肢体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力士外文内武的特征。王永先在《双林寺》一书中提道:“双林寺雕塑塑造中线与形体巧妙结合,使雕塑形成好似绵里藏针、外柔内刚的艺术效果,线条在提炼于形体之处,表现出一种装饰美。”

三、结语

在中国雕塑艺术造型语汇的历史演绎中,彩塑艺术以其本体语言的不断创新、发展和变化,延续了数千年。彩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形式,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魅力,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生活及文化习俗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山西平遥双林寺的力士彩塑制作技艺精湛,构思独具匠心,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金刚力士造像的威严庄重,彩塑的艺术成就显著。

作者简介

仲翛珣,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本科生,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参考文献

[1]段非.淺析双林寺力士造像的艺术特点[J].美术大观,2013(4):57.

[2]牛明珠.明代双林寺彩塑艺术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

[3]张繁荣.双林寺彩塑动感艺术探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114-116,122.

[4]杨小雨.“以线为骨”—双林寺佛教造像的审美取向分析[J].艺术教育,2014(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