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乾隆时期是整个清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乾隆是玉器爱好者和鉴藏家,在乾隆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宫廷玉器种类繁多,设计新颖。玉器设计上结合了诗书画印,玉雕题材诗情画意,玉雕纹饰更是体现了浓厚的文人趣味。这些得益于乾隆独特的玉器品位以及文人画家对玉匠们的影响。本文将从造型、纹饰等方面出发,重点探讨其玉器设计中所呈现的文人趣味及其原因。
关键词:乾隆;宫廷玉器;文人趣味
在清代传世玉器中,乾隆时期的玉器最多,故宫藏玉的三万件中,其中有二万余件都为乾隆所收藏。乾隆作为玉器爱好者和鉴藏家会经常参与玉器的制作和考证。有关记载显示,乾隆一生撰写的关于玉器的诗文有848篇①,并且经常会将诗文刻在古玉上。由此可见乾隆对玉器极为喜爱。这时期玉器兼收并蓄,玉器结合传统文化、外来文化以及地方工艺特长②,不仅品类繁多,而且设计独树一帜。
(一)顺治至乾隆前期
清朝初期,统治者们并未表现出对玉器较大的需求。这一时期的清宫玉器,没有稳定的供应渠道,在玉器制作方面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制玉系统,以改制前朝古玉为主,造成了玉器发展的滞后和毁坏古器的弊端。
(二)乾隆二十四年至嘉庆中期
这个时期是玉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平定了准格尔、回部,得到了新疆向京城稳定的玉石供应③。玉器制作上也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乾隆皇帝从各省调来了技艺精湛的工匠,其自身艺术修养对玉石的制作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他的推崇下清宫制玉工艺达到了巅峰,若干巨型玉雕在这时期诞生,形成了以“乾隆工”为代表的帝王玉雕新风尚。
(三)嘉庆中期以后至清末
《清实录》记载,嘉庆及其之后的历代帝王,对于珠宝和玉石都没有特别的热情。嘉庆十七年(1812年),诏令减奉。④道光元年(1821年),頒布了《御制声色货利谕》,并在其中透露要摒弃声色货利,珠宝玉玩。同年,道光暂停了玉石供应,随着原材料的减少,内廷中的玉器制造业逐渐萎缩,工艺水平也渐趋下滑。
乾隆时期宫廷玉器在吸收历代玉器造型和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形成了新的玉雕风尚。这时期宫廷玉器中出现了大量的仿古玉器、仿生玉器和大型玉山子。
(一)仿古玉器
在清代宫廷收藏和制作的玉器中,仿古玉占了很大的比例。礼器一直是封建王权统治的象征。在汉以前的玉器中,礼器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相当大的比重。乾隆时期宫廷仿制了大量汉代及汉代前的礼器,如琮、璧、圭、环、璋等,其中最多的就是玉璧,纹饰方面以蒲纹、谷纹以及夔龙纹为主⑤。如故宫博物院藏的青玉双面夔纹璧,上面装饰有变形的夔龙纹,作品古朴庄重,富有寓意。
我国古代关于佩玉的记载早在《诗经》中就有出现。“比德于玉”的观念让人们习惯将个人品德同玉联系在一起。在历代玉器中,佩玉占相当大的比重。乾隆时期玉佩主要仿古代的璜、珩、玦和汉以后的鸡心佩。例如清代仿汉玉佩“白玉龙虎纹鸡心佩”(图一),这件玉佩采用透雕和浅浮雕的手法,在玉佩的两端采用透雕的形式雕刻,上部镂雕行龙与童子相向起舞,下部是一张虎面,中间部分在圆形的镂空旁边用浅浮雕的形式装饰有卷云纹。这种玉佩除了造型设计与汉代相同,工艺上也采用了汉代游丝跳刀方法雕刻。但与汉代玉器不同之处在于不做旧,依旧保留清代宫廷玉器特有的蜡样光泽,但也有一些宫廷玉会用特有的人工烤色法烧烤仿古颜色⑥。在清代宫廷仿古玉器中,很大一部分玉器都会篆刻“大清乾隆仿古”“乾隆仿古”来加以区别。
(二)仿生玉器
仿生玉器就是仿拟物体的外表体征,以惟妙惟肖、以假乱真为最高目标的玉制品。乾隆时期,宫廷玉器造型以植物形和动物形为主。
热爱花木、寄情花木是中华民族的嗜好,插花这个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式插花讲究立意,借由器具、花材、造型、色彩的搭配来呈现意境。乾隆时期宫廷中留下了许多插花的玉器皿,这些器皿中不乏动物造型的,这些器皿有时候通体为一个动物,有时又以动物作为陪衬或造型中的一部分。如故宫博物院藏的“青玉鱼龙式花插”(图二),这件玉器是一个鲤鱼跃起的造型,在鲤鱼的腹部盘绕着一条蛟龙,龙形虽小却攀鱼而上,神采奕奕。鱼双目圆睁,独角后伸,脑后髪缕飘飘,身体鳞片层层,鱼鳍舒展,有如翅翼。
明清时期是文房用具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文房用具一应俱全,其中不乏植物形用具。臂搁就是文人在进行书写创作之时,为防止手臂沾墨的一种用具,比如故宫博物院藏的青玉竹桩臂搁,就是仿照竹桩的造型而作,并装饰有竹叶和蜻蜓。植物形器有的会陪衬一些动物造型,有的通体为植物造型,如故宫博物院中的一件青玉蕉叶式洗,这件器物也是一种文房用具,通体是蕉叶的造型,浑然天成,充满自然情趣而又不简从,雕工细腻,晶莹剔透。
(三)玉山子
玉山子是玉雕摆件的一种,它是指运用整块玉料,保留其天然的外形,将绘画技巧和琢玉工艺结合起来,塑造出立体的山型景观。这类纹饰题材多以山水画或者山水人物画为题并将国画的技法表现在玉器上,题材多样,富有新意。例如《青玉携琴访友图山子》就是以绘画作品《携琴访友图》为画样,采用了浅浮雕和透雕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一位策杖老翁带一携琴童子上山拜访老友的画面。画面中一位老者在亭内凭栏而坐,蜿蜒的山路下是携琴前来的老翁,背景是层峦的山脉和松柏,大片空白处刻有乾隆御制诗。
(一)乾隆时期宫廷玉器文人趣味的表现
1.遵礼复古
从乾隆的诗词中,可以看出乾隆是个爱好古玉的人,并热衷于搜集、赏玩和研究古玉,并且大力倡导仿造古玉。这些仿古玉有些运用于礼制建设方面,有些运用于个人赏玩。清代虽是少数民族政权,但在礼制方面依旧大量沿用中国传统礼制,尤其玉礼制的使用。《清史稿·礼志一》载:“乾隆三十四年,会天旱祷雨,谕曰:‘玉以芘荫嘉谷,俾免水旱偏灾,特敕所司用玉将事。自此为恒式。”⑦在乾隆时期,宫廷玉器仿汉代及汉代前的青铜礼器和玉璧等器物用于祭祀。
明代中后期,文人受金石风气的影响多有酷爱古器的嗜好,像在陈洪绶的画中就可见三代鼎彝。乾隆作为一个爱玉的文人,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以儒学治国,具有浓厚的慕古之情。乾隆也喜佩玉来标榜个人学识和财力,就像乾隆会仿古代的璜、珩、玦和汉以后的鸡心佩来进行佩戴和把玩。
2.意境营造
文人自古就喜欢将自己的生活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感觉,在明代画家沈贞《竹炉山房图》中可见一间古朴斋堂,文人雅士相互对坐,斋内陈设温和而有韵味,堂中陈设亦是清雅幽香。文人喜读书、创作、研究学问,因此在文人的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可能就是书斋(或称书房),大多数文人注重对书斋环境的营造。文人们在对环境进行营造时,总是想将大自然的风光引入居室,融入生活,像形如竹桩的臂搁和蕉叶式洗就是对自然中的竹子和蕉叶的模拟,这些陈设物件既是文人书写创作的用具,也是文人追求雅致生活的缩影。
从《乾隆写字像》中,可見乾隆十分注重自己艺术创作环境的营造,在图中,乾隆的周围布置了插满花的花插,桌子上布置了各种造型的文房用具。在乾隆时期,宫廷玉器仿照自然物象,制成各种花插、文房用具,也是乾隆在追求文人雅致生活的表现,也许他在书斋静心苦读之余,看见这些仿生的花鸟虫鱼的陈设,也可神思明畅、心清意远。
3.诗书画印结合
在文人画发展过程中,创作者为彰显其文人身份,在画中嵌诗以抒怀,不仅成为题款的内容,也能以诗喻画,让诗句成为画面的语言。正如苏轼论王维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元代赵孟頫开始,提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
从明代开始,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创意思路被玉器设计所采纳。清代延续了前代的工艺技术,制作了许多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玉雕作品,像《青玉携琴访友图山子》,以山水人物画为样,并结合乾隆的御制诗文和方印,是典型的诗书画印结合的作品。这时期玉匠在设计雕琢上还受清初“四王”画风影响,布局上不仅讲究均衡稳重、意境清淡,雕造更是吸取绘画在构图上采用的平远、高远、深远“三远法”,注意层次远近。玉匠能够将砣具变成手中之笔,利用圆雕、浮雕、镂雕、减地、浅刻等不同的雕琢方法,表现人物的姿态、山水的皴法,追求神韵与笔墨情趣。
(二)乾隆时期宫廷玉器呈现文人趣味的原因
1.乾隆个人审美品位对玉器的影响
乾隆一生喜爱读书和写诗,乾隆一生光咏玉诗的数量就堪比李白的诗作。除此之外,他也十分喜欢书法创作,并会将自己的书法和自己创作的诗文表现在艺术作品上,像在《富春山居图》中,乾隆在上面的题诗就多达50处。乾隆个人的绘画作品也有许多,像《双清图》《松菊图》等描绘了自然中的动植物,风格清新淡雅、意境深远,文人气质浓郁。
乾隆经常会参与玉器创作,像在纹饰的选择上有描绘现实生活中的花、草、虫、鱼、鸟、兽,也有反映文人意境情调的山水画或山水人物画,比如大禹治水玉山子、秋山行旅图玉山子等就是传统的意境文化和玉器的完美结合。乾隆也会将自己喜欢的诗文表现在玉器上,像在大型玉雕山子上,一般都会刻乾隆的御制诗。
2.文人画和文人画家对宫廷玉匠的影响
许多清宫玉器都有文人画家参与制作,像秋山行旅图玉山,就是先有宫廷画师金廷标绘制《秋山行旅图》再交由玉匠进行磨刻。玉匠和画家一起供职于如意馆,玉匠从绘画中吸取技法,实现了砣具变笔,绘画中的平远、高远、深远也可以通过圆雕、浮雕、镂雕、减地等不同的雕琢方法实现。因此,玉器也可以呈现画面,以及表现文人画的意蕴。乾隆时期宫廷玉雕作品不仅不落俗套,而且文人意蕴浓厚。
3.乾隆宫廷玉器和苏作玉器的审美融合
苏州玉雕是古老的传统民间雕刻艺术,早在北宋,朝廷就在苏州设立造作局,明清时期,苏州琢玉成为中国玉器的制造中心。苏州玉器工艺的造型种类繁多,有各种玉杯、玉人、玉饰等。苏州玉作继承了江南文人画的写实与写意,既追求雅致的意境与深刻的意蕴,又注重精巧细致的工艺。明代著名的雕玉艺人陆子冈巧夺天工,他所制的“子冈牌”在明末成为文人争相佩挂的配饰。清代初期,苏州专诸巷以器身柔和、造型别致、轮廓清晰、胎厚薄均匀、玲珑剔透、工艺奇巧而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琢玉中心。
清代的宫廷玉器带有浓厚的苏式的审美意趣,一是由于苏州玉匠进入内廷工作,将苏式的审美意趣带入宫廷。《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玉匠郭志通、姚宗仁、韩士良等三名……传怡亲王谕:着交造办处行走试看,遵此。”⑧像郭志通、姚宗仁等均出身于苏州专诸巷玉工世家,姚宗仁创制的用于烘色做旧的“染玉法”甚至大量地应用在乾隆时期仿古玉器的制作上。二是由于从乾隆二年到乾隆五十四年,苏州织造每年都会承办宫廷玉器制作,大量的苏作玉器进入宫廷。对比苏作玉器和“乾隆工”玉器可发现二者在风格形制上具有相似性,比如像苏州博物馆藏的“饕餮纹玉杯”和故宫博物院藏的“乾隆款青玉双螭耳八角杯”,在形制和风格上存在许多相似性,但从杯的两个双耳,就可以发现“乾隆工”的螭龙更加张扬,不像苏作的螭龙那样含蓄、内敛。
伴随着宫廷苏州玉匠与苏州织造所生产的大量具有苏州特色的玉制品被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宫廷之中,在无形之中,双方之间已开始了一种对审美文化的相互接纳与适应。在双方的认可下,来自京城的“能工”与来自苏州的“巧匠”,共同打造了充满苏州特色与皇家气息的苏式皇家玉雕。
乾隆时期玉器发展是我国古代玉雕工艺发展的巅峰时期。这时期的宫廷玉器不仅工艺精美,还具有浓厚的文人趣味。究其原因离不开乾隆个人的审美品位以及同期文人画和文人画家在艺术创作上对这时期玉匠的影响。这时期宫廷玉器在制造和风格上也受到了苏作玉器的影响,能工巧匠将宫廷中雍容典雅的皇家气息同苏式风格的精巧含蓄相结合,形成了以“乾隆工”为代表的帝王玉雕新风尚。乾隆时期的宫廷玉器有别于清代其他时期,这一时期材质精良、设计新颖的玉器为中国玉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简介
杨婷,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艺术考古。
注释
①此数据最早为台北故宫博物院邓淑苹研究员与张丽端研究员统计。
②徐琳:《“乾隆工”玉器的工艺特征》,《故宫博物院院刊》,2019年。
③李宏为:《乾隆与玉》,华文出版社,2013年。
④《清实录嘉庆朝实录》卷一百三十九,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⑤张广文:《清代宫廷仿古玉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
⑥张广文:《清代乾嘉时期宫廷玉器的造型艺术》,《文物》,1984年。
⑦中华书局:《清史稿·礼志一》卷八十二,1977年。
⑧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四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