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姑苏繁华图》浅谈对当代城市山水画发展的认识

2023-07-13 13:06张倍嘉西安美术学院西安710065
名作欣赏 2023年20期
关键词:风俗画姑苏山水画

⊙张倍嘉[西安美术学院,西安 710065]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工建造的社会景观已经成为当代山水画创作中不可忽视的存在。山水画家逐渐有意识地、自发地将现代社会人为的景观融入传统的山水画创作中。伴随而生的是在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中关于城市山水题材的作品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里。这并非个例,而是画家们在有意识地探索与研究,系统地去探寻这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存在的意义。山水画家们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发展与定义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城市山水这种题材是归属于“山水”还是归属于“人物”?传统的笔墨语言是否能够支撑城市山水画的发展?城市山水画这样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一系列问题都有待研究、讨论。

一、城市山水画与古代风俗画的联系与区别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描绘关于人类活动迹象的山水作品,如界画、宫室画,以及一些山林隐居的山水作品。在这些山水作品中,人工创建的物象只是服务于自然山水,并不占主体地位,而且大部分作品中对于人类活动迹象的表现只是含蓄地描绘了部分建筑,用来衬托自然山水“天人合一”的意境,并没有对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城市与生活、城市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做出有意识的描绘。《姑苏繁华图》作为属于人物画类别中的风俗画,用工笔的方式描绘了当时苏州地区的市井风情与自然山川,其借鉴了历代风俗画的精妙,在中国风俗画的历史中可算是集大成之作。尤其是《姑苏繁华图》作为风俗画,与宋代风俗画的巅峰之作《清明上河图》在趣味性与真实性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完美地表现了当时的时代气息。《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由清代乾隆时期的宫廷画家徐杨历时数年创作完成的关于当时“东南都会”苏州地区风土人情的一幅史诗级长卷。此图全长1241 厘米,宽36.5 厘米,全图共绘人物四千六百余人,房屋建筑一千一百四十余栋,桥梁四十余座,船只三百余艘。整幅作品画面恢宏,细节繁杂,信息丰富,在中国绘画史上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佳作。

城市山水题材画作在当代的诞生与发展,首先应当明确的一点是,其是传统山水画发展到当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诞生一定有本可依,能够在上千年的中国画发展史中找到发展脉络,是中国文化本体的一部分。《姑苏繁华图》作为明清风俗画的经典作品,其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上千年中国画历史的洪流中演变而来的。风俗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画像砖。汉朝初期与民生息的治国策略使得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城市的扩大和发展。社会生活中所呈现出的繁荣景象,在随墓葬出土的画像砖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当时的社会生活习俗、政治、宗教等,都以客观的视角被真实地描绘出来。发展到宋代,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各种市井文化也蒸蒸日上,画家将生活之泉源源不断地引入人物画,于是宋代集中出现了一批风俗画,同时也将风俗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巅峰,《清明上河图》的诞生就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这些风俗画以最真切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为后世研究留下了重要的资料。当风俗画发展到明清时期,出于封建帝王体察民情、奖励耕织的需要,画面中更多表现的是现实生活的写实场景,相较于宋代风俗画,趣味性相对减少,礼仪性的束缚增多。但是《姑苏繁华图》作为清代宫廷画家徐杨为封建帝王讴歌功绩、图写太平的作品,却做到了如北宋风俗画一般接地气,体贴民情,在真实性与趣味性上都远高于同时期的风俗画作品。在中国文化体系下,一个画种分支的诞生与发展有其悠久的历史脉络与时代选择性。城市山水画绝不是简单的西方风景画的中国画形式,或者打着所谓“现代或后现代新绘画”口号的凭空捏造。城市山水画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就像风俗画作为人物画的分支却能在历史的发展中与当代城市山水画产生交集。

城市山水题材画作相对于传统山水画而言,是更加强调“城市”的语境还是“山水”的语境,一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若是强调“城市”,那为何多此一举还要说它是属于山水画,归于人物画岂不是更加合理?若是强调“山水”,整幅作品难免处处体现的属于人类社会的部分又该如何安放,才能归于统一的山水语境下?提到城市,就不得不说到人物,毕竟城市是由人所创建的产物,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标志着一个城市存在的证明。而对于传统山水画而言,更强调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种语境下,一切人为的事物似乎都是有违传统山水画思想的。山水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被赋予了人生意义,开启了人的德行与山水之间关系的理论归纳源流,也是后世中国山水绘画都能归因到此命题的原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天地之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中国山水画家面对新的历史语境,如何平衡城市与山水,使两个看似对立的个体产生联系?从《姑苏繁华图》来看,上述的问题都能获得启发。

二、《姑苏繁华图》中的城市物象

不论是人为景观还是自然景观,在《姑苏繁华图》中都能寻到踪迹。山野、田园、都市、园林,四种语境融会贯通在一幅作品中,一步一景。说是风俗画,却处处透露着山水的影子,忽视不得。属于山水画的构图视角、自然风光的物象描写在画面中随处可见,但人物画中城市的主题又未被掩盖,反而面面俱到。

《姑苏繁华图》是以乾隆南巡为依托,描绘出了在“帝治光昌”之下的苏州地区市井繁华的盛世城市气质。整幅画卷外有山水环抱,内有小桥流水、枕河人家,东南都会的城市气质呼之欲出。展开《姑苏繁华图》,先入眼帘的是苏州郊外的湖光山色、俊秀山水,天平山、灵岩山、上方山、狮山、何山、虎丘六座名山,太湖、石湖两处水景。其中灵岩山、虎丘因乾隆亲临而被着重描绘。随着画卷的推进,山势起伏,画面逐渐从自然风光进入人类社会,木渎镇的风光在山河舟楫、田园草木中徐徐呈现,樵夫渔翁、行人农夫,一片山野农家的祥和景象。《姑苏繁华图》的内容犹如被水推动一样,两湖三河,无数水道贯穿全卷。画面再往前进行,便是高潮部分苏州城。小桥流水的江南气质呼之欲出,水路平行河街相邻,往来行人人头攒动,贩夫走卒官吏衙役不计其数,大小船只百舸争流,酒肆货行大小商铺可以说是万商云集。“苏州园林甲天下”,园林盛景这种代表苏州独特人文的景观自然是要仔细交代。苏州是一座园林之城,清代造园鼎盛时期,大小园林多达上百座,在画面中,徐杨着重描绘了两处园林,木渎镇内的“遂初园”和胥门远处的“怡老园”,这两处园林在乾隆年间都是苏州具有特殊意义的值得着重笔墨描绘的大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苏州园林,给予了苏州城独特的城市风貌。中国传统山水园林重“意”,在山水皆有情的默认语境下,阐释着人生如寄的命题。山寄于天地,人寄于山,山水园林作为人的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不论园林建在何处,寄情于山水的情怀都不会消失,人与自然的写意精神也不会改变。山水园林在悦于目的前提下更注重畅于心,物化的园林空间容纳形骸,心斋的意境激发思维,肉体在有限的此刻此地,精神则得以神游于方外。山水气韵,遵万物规律,道法自然,造一域叠石山水,寄一片山情水意,写山石之景,聚山川气韵之意。苏州地区在清代是有名的繁华之地,以阊门为核心的商业中心更是集苏州特色的市井风情于一域。餐饭酒茶、名楼小吃、丝绵服履、织女染坊、四方往来、各色杂货,以及充满了人间情味的嫁娶礼俗、曲艺丝竹、寺关香火、科第仕进,无不展现着一座繁华之城细致入微、生动全面的人间烟火,一座城市的骨血脉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之光,在点滴细碎的平凡生活中生生不息。

从表面浅显的物象构成来看,风俗画与城市山水画的区别并不明显,但二者却分属不同的画种分支。但是从绘画的初衷来看,二者还是有很大分别的。《姑苏繁华图》作为风俗画,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作品,其创作本意是为了如实地记录与描绘,并没有特别鲜明的个人主观意识或是高深的画论思想。城市山水画作为山水画在当代新的分支,其追求的是鲜明独特的个人情感的抒发,对人文精神和历史内涵的探索,是传统山水画在当代的变革。城市山水题材作品侧重的是不同城市视角下的人文精神,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一种平衡与共生,使其在新时代下形成一种新形式的“天人合一”。当下城市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是多元化的,需要画家用心细细观察脚下的城市,把握城市的脉搏,在点滴中发掘城市的精神。要寻找出一种能够表达城市精神的笔墨语言,而不是局限于传统山水画的固有思维。城市山水画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探索,是中国传统山水思想在新时代下的传承与革新,它一定是多元性的、构成性的,它在多种方式与思维中不断地尝试,探索一种新的笔墨语言去诠释新时代下城市与山水的关系。建筑可以比拟为山石,层层叠叠,曲径通幽,车流类似溪水,川流不息,蜿蜒曲折,等等,体现出对人居环境的想象与创造。

三、《姑苏繁华图》对当代城市山水画发展的启示

从品读《姑苏繁华图》中思考探索当代城市山水画,给我们带来了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同时也需要反思。时代不同,意识不同,作用不同,手法不同,虽构成物象一样,但还是两个体系,虽有相似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照抄误入歧途。看《姑苏繁华图》的目的就是要把风俗画与当代城市山水画区别开来看,不然不成熟的城市山水画在探索阶段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

在城市山水题材画的创作中运用什么样的笔墨语言来表达当下的时代气息,是现如今城市山水题材画作的创作者们一直在探索的主要领域。当代山水画在表现语言的尝试上,绝不像《姑苏繁华图》一样仅限于工笔画的细细描摹,或者单纯的水墨写意,而是将两者结合或者结合传统中国画与西方风景画等。中国山水画以写意为营造前提,获得了超越物象的极大自由度,这是一种主客观的辩证统一,是写“实”所引发的写“意”之趣,是对自由恰到好处的追求,又不摒弃客观制约。不同于西方后现代主义主客观因素的失衡,过分夸大自由,而削弱了客观因素的制约,从而使得内容“疯狂”又“空洞”,给人以“浮躁”之感,城市山水画可以在营造、解释城市与山水的过程中去探索一种类似天外神游的境界。传统中国山水画所要表现的是人与自然间的关系,那么城市山水画则是在现代城市化的生活中寻找一种与自然的平衡,并且延续传统中国画的山水精神,以表达一种时代使命感,满足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

对于当代城市山水画,不应该像古代传统绘画一样简单地区分人物与山水,而应该突出的是“城市”与山水相互融合的一种并列关系,这应该是一种新的概念,而不是过于纠结其到底是人物还是山水的归属问题。在新的时代,山水画与人物画的边界势必走向模糊,死板的分属方式会成为传统中国画发展的阻碍。风俗画《姑苏繁华图》虽然归属人物画,但是其对城市生活与自然山水的平衡,以及对于真实生动的日常风俗描写的选择,对当代城市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风俗画姑苏山水画
我来打开山水画
悠悠姑苏情,酥脆“蟹壳黄”
英国风俗画和肖像画的崛起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风俗人情 市井百态 古代风俗画漫谈
姑苏好时光
姑苏城外寄乡愁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