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甲胄”结合现代文化的国潮品牌创意

2023-07-13 03:04:08刘阳方亮胡慧桢张帅王健东
百花 2023年4期

刘阳方亮 胡慧桢 张帅 王健东

摘 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科技的进步促使甲胄开始向轻便化、现代化发展,铁甲因其厚重的原因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我们对明朝甲胄文化和历史元素了解甚少,我们需要做好传统甲胄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设计审美相结合,让更多人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视觉审美;明朝甲胄;国潮品牌

甲胄是一种以防御为目的的衣物,故而早期甲胄与衣物发展类似。先人们或许受到动物“孚甲以自御”的启发,制造了甲胄。夏商周时期,青铜工艺的出现促使甲胄有了铜泡,用以装饰甲胄和提高甲胄的防护能力;宋元时期甲胄以铁甲为主,其他材料的甲胄并行发展;明清时期伴随着火器的发展,甲胄逐渐转向轻型化,在军事中甲胄的实战性得到了加强。

本文将甲胄的历史与其内在审美结合,从明朝甲胄的发展中挖掘其传统文化内涵,希望对当今社会甲胄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明朝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明朝也是甲胄兵刃发展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尤其在明朝中后期,随着火器的诞生与发展,战争模式发生了变化,士兵们更倾向于步兵与骑兵相互配合作战,因此需要士兵在战场上具备更强的防御能力。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进步,明朝军队已经普遍使用盔甲来增强士兵们的防御能力。

一、明朝甲胄的历史文化渊源

(一)明朝甲胄发展

在古代,甲胄被认为是权力的象征,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对甲胄的管理和维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道家思想,都蕴含着对铠甲的推崇,因此甲胄也成为统治者们显示身份等级和统治权威的象征。同时,明代甲胄的发展水平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最早、最成熟、最全面的。

明代是中国最早使用金属铠片的时期,金属铠甲不仅可以保护身体,还可以用于实战,这与西方和日本的甲胄有很大区别。比如日本盔甲是用金属铠在甲片表面做装饰,而明代盔甲则是把金属铠安装在甲片表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还有个别地方出现了铁甲、铁衣。明代铠甲也与前代有所不同,比如在明代甲胄上出现了许多装饰纹样,有龙纹、兽纹等,这些纹样并不是凭空想象出的,而是取材于现实中的器物。

明朝是中国甲胄的一大发展时期,甲胄开始从元代传统形式逐渐转变为更多样化和精密化。明初(1368-1450)甲胄继承了元代的甲胄传统造型和工艺,为钢制甲,以锁子甲和札甲为主要形式。但是在这一时期,甲胄主要是世袭制度的产物,不包括役兵和民兵。明中期(1450-1550)铁甲逐渐成为甲胄的主要形式,三合甲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它由多层铁片组成,比单层铁片具有更高的可塑性和更大的防护面积。明末(1550-1644)锻造技术的发展,使得甲胄制造工艺的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在这一时期,蝉翼甲、十二枚甲、吐纳甲、锁镟甲等样式的出现以及水银摩挲和鎏金甲等技法的涌现,都为甲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这一时期的甲胄还體现了不同流派的文学和文化艺术、风俗习惯和思想精华。

明朝的甲胄不仅仅是一种装备,它还带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在甲胄品质逐渐提升的同时,中国文化中的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哲学思想,在甲胄样式和制造材料上都有所反映。例如“深马步并肩”蝉翼甲,暗示了将军应该与士兵并肩戮敌。

(二)明朝甲胄分类

本文将明朝甲胄分为官方甲胄和民间甲胄两大类。官方甲胄主要用于官员、军队、禁卫军的装备上,保证了社会安定和军队实力。明朝时期的官方甲胄分为皮质甲和金属甲两种,其中皮质甲分为三层威、五层威和七层威三种,用以防御匕首、短剑等武器;金属甲包括铁甲和铜甲两种,铁甲采用板铠、链甲等结构,而铜甲质地轻,通常与轻兵器配合使用。明朝的官方甲胄制作讲究工艺精细,金属甲胄需要刻板、铆钉、熔接等多道工序。明朝时期的民间甲胄较为草根,多用于平民百姓、农民起义军等的身上。底层的民众通常使用简单的甲胄,如铁甲、贝甲、革甲等,这些甲胄大多采用口袋、锁钩、搭扣等固定方式,更适于日常生活。而少数富豪可使用该时期最昂贵的甲胄——银甲。

官方甲胄与民间甲胄的相同点:在材质上,无论官方甲胄还是民间甲胄,都采用了传统的金属材质,主要材质有钢、铜和铁;在防御功能上,官方甲胄和民间甲胄都是作为防御工具使用的,它们都能有效地减少刀剑等武器的打击伤害,对士兵或人民群众进行保护;在工艺上,无论是官方甲胄还是民间甲胄,制作工艺都非常精良。为了保证防御力和便利性,甲胄制造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进行数百个制作步骤,精准度很高,必须做到形状规整且不含任何缺陷。

官方甲胄与民间甲胄的不同点:在设计样式上,官方甲胄与民间甲胄有所不同,官方甲胄通常具有鲜艳的颜色和富有特色的图案,如龙、凤、红木兰等,这些色彩和元素代表了吉祥和荣耀的含义,相比之下,民间甲胄通常没有官方甲胄细腻的涂装和装饰,主要追求实用和经济;在材料质量上,由于官方甲胄需要威严,所以采用的材料质量和制作要求比民间甲胄更高,官方甲胄通常使用高质量的金属材料,如精细的錾工管子和金属板,制作的甲胄更坚固、质量更好,价格更昂贵,相比之下,民间甲胄更注重经济和实用性,通常使用粗糙一些的材料进行制作,制作质量不如官方甲胄,但价格更亲民。

(三)明朝甲胄制作工艺

制作明代铁甲的工艺有锤锻、锻瓦铁等。锤锻是用锤头等工具在两张热锻铁板之间敲击并压扁它们,以形成甲片,达到相对较均匀的厚度和形状。锻瓦铁可制作出相对细薄的甲片,制作工艺更为精细。铜质甲铠则注重铸造工艺,经常出现精细的铸造图案。铁甲的面料处理则需要加工成草模、刻板等,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加装口袋、链环等。有些甲胄装饰,如头盔的美化则采用金属斗篷、红油漆、红毛等。

明朝甲胄制作的流程:在选材上,选用质地优良、韧性好、有一定弹性的铁、铜、锡、铅等金属材料或动物皮革、竹木、骨头等;在剪切上,根据设计要求,用切割工具将选定的材料剪成合适的形状和大小,以备下一步加工;再用粗磨机或其他磨具粗磨制件,使其表面光滑,达到外观、形状和大小要求;在凿孔方面,即根据设计要求在制件上画好孔位,然后用凿子、钻头等工具在制件上开孔;烘曲,即在炭火中将制件烘烤至一定程度软化,然后用凹模和凸模进行烘曲,以便其更贴合人体曲线;精磨是用精磨机或其他磨具对已经烘曲的制件进行精磨,使其表面光滑、无毛刺;镇火,即利用炭火架起制件,加热、冷却,然后进入大水缸里冲洗,以使制件达到一定的强度和韧性;装配,即将已经加工好的制件进行组合、装配,以及解决刀口、袖口等细节问题。

二、甲胄传统工艺融合与创新的案例分析

(一)甲胄艺术家常诚

常诚是一位年轻的85后(图1),他从小就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对甲胄文化特别喜欢。为了了解历史上的甲胄制作技艺,他自学古典文献,并利用在大学学习的机械制造专业知识开始了甲胄制作的复原试验。由于在甲胄复原工作方面的长期积累,常诚在国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2014年前后,他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为一部贺岁片中的古代戏曲演员制作甲胄。

图1 常诚

常诚复原甲胄并不是简单的仿制,而是注重结合现代科技,采用机械加工、3D打印等技术进行制造。在制作过程中,他不仅考虑甲胄的装扮效果,还关注其实用性,进行了各种试验来提高甲胄的防护性能。

最终,常诚的甲胄复原效果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影视从业人员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他以自己的努力和创新精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常诚的故事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他的成功经历也表明年轻一代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上下求索,有能力创造出真正的现代文化。

(二)当代工艺复原传统甲胄

以杨家湾西汉兵马俑为原型的甲胄被常诚成功复原(图2),相继在多个博物馆展出。常诚复原杨家湾西汉兵马俑的甲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进行复原甲胄的准备工作。采集资料过程中常诚通过现代资料搜集技术,搜集了大量关于西汉兵俑、龙门十八盘等文物的图纸、照片、文字记录等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在这之后,常诚制定了甲胄的设计方案,根据方案绘制了详细的图纸,包括甲片的大小、形状、连接方式等细节。

其次,进行复原甲胄的制作工作。为了保证甲片的精度和一致性,常诚利用现代数控技术制作了一批模具,模具可以高效地生产出相同大小、形状的甲片;在材料选择上,常诚使用优质的金属材料,如高强度铝合金、不锈钢等,确保甲胄的轻便和防护性能,同时保持古代甲胄的感觉;常诚根据模具制作甲片,在甲片上进行磨光、抛光等工艺处理,并对毛刺、凸起等进行修整,使甲片看起来光滑、整洁;常诚根据设计图纸,将甲片组装成甲胄,再细心、耐心地进行调整,以保证甲胄的各个部位拟合、平滑。

最后,进行复原甲胄的刻画工作。在甲胄上进行字画雕刻,常诚采用了现代化的雕刻技术,精细地刻画出有关古代战争、文明等题材的图案,抑或战争纹饰和传统的艺术元素,让甲胄更加具有艺术色彩;在上色装饰方面,常诚对甲胄进行了精细的上色、装饰和彩绘等工艺,以确保甲胄的美观性和艺术性。

杨家湾西汉兵马俑甲胄复原的完成,非常完美地展现了常诚的专业精细,以杨家湾西汉兵马俑为原型的甲胄复原作品也获得了业界普遍认可。

(三)古老工艺与创新实践结合

甲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甲胄的制造技艺更是中国工艺历史长河中的稀世之宝。“甲胄师”常诚在复原甲胄的过程中既传承甲胄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在甲胄制造工艺上进行了创新,引入科学技术,做到了将传统的工艺方法和现代的工艺相结合。例如,常诚利用3D打印技术及3D扫描技术,精准详尽地制定了设计蓝图,让甲胄的制造过程更加精美、精准、便捷;将现代材料和传统甲胄材料结合,促使甲胄更加轻便耐用。这些创新亮点,既保留了传统甲胄的美学价值,也让甲胄复原工艺更加高效和现代化,提高了甲胄的防护性能和实用性。

甲胄师”常诚的故事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他将甲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成功结合,铸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艺术瑰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参考案例。

三、明朝甲胄文化結合现代文化的国潮品牌创意

(一)明朝甲胄文化结合国潮品牌如何创新

明朝甲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因此在国潮流量中具有许多创新的可能性。以下是创新方案步骤:

首先,结合现代科技进行生产创新。明代的甲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但可以结合三维打印等现代科技加工来制作甲胄,让制作效率更高、样式更多元化。

其次,运用明代甲胄装饰图案进行创新。明代甲胄上的装饰图案非常精美,可以将这些图案运用到现代文化设计中,例如在服饰、娱乐、电影等领域上将其进行创新运用,与中国国内知名的国潮品牌(如李宁、海澜之家等)进行联名设计。

再次,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将甲胄制作的历史文化等运用全新方式呈现,例如,通过漫画、3D动画等互动媒体手段传承甲胄文化,让更多人可以接触和理解甲胄文化。

最后,创新甲胄展示方式。在博物馆或艺术展览中,通过合理搭配、布局,可以提高甲胄的展示效果,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例如,结合音乐表演、互动体验等方法提高甲胄文化的展示效果。

通过以上创新方案,可以让明代甲胄文化更加生动、有趣、多元化,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学习甲胄文化,打造具有新魅力的国潮文化。

(二)明朝甲胄文化在国潮流量中如何传播

明朝甲胄传统文化传播可以促进人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明朝甲胄文化的传承,探究其历史文化渊源,挖掘其文化内涵,重塑其文化价值,进而更好地满足当前的文化需求。

弘扬甲胄文化精神,增强珍视文化的观念,培养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感。让人们在接触甲胄文化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力量,了解甲胄文化背后的传统精神,从而激发珍视文化、弘扬文化的意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推广甲胄文化,例如利用现代美术、视频、游戏、App等,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增强甲胄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表现力;将甲胄文化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摆脱传统造型的束缚,打造面向新一代的甲胄文化商品;通过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将甲胄文化融入国际现代文化中,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和喜欢中国甲胄文化。

总之,宣传明朝甲胄文化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传承其文化价值,并将其融入现代文化中,以此弘扬文化、传承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振兴。

(三)明朝甲胄文化结合现代文化国潮品牌的发展趋势

明朝甲胄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将会迎来一个崭新而又独特的未来。时尚设计和先进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甲胄文化传承了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蕴含了当时的审美和设计哲学。将国潮和甲胄文化相结合,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无穷无尽的深度和宝藏,国潮品牌则向世界展示了现代中国的创新与奋斗。因此,将它们结合起来,必定会创造出崭新而富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景观。

甲胄文化和现代文化国潮品牌的结合将会塑造一个新的形象,一个同时具有传统美和时尚感的新代表。这种文化碰撞将会展现出独特的审美、文化、设计语言,不仅能让消费者看到更多内容,还能让人们看到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甲胄文化和现代文化国潮品牌的结合还可以在商业和文化层面上产生良好的效应。由此萌发出的企业将会对人们的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产生积极影响,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结 语

在當代社会,随着国潮品牌的崛起和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国潮品牌与甲胄文化结合发展将会是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领域,它将不仅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化,更是为中国的时尚产业和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机遇。

(西京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文化基因视域下“明·甲胄”国潮品牌创意设计(创新训练项目X2022 12715044)。

参考文献

[1] 邢虹.复原古代军戎服饰,让千年甲胄“活”在当下[N].南京日报,2022-09-09.

[2] 徐倩.“大明甲胄”文化展带来的启示[J].东方收藏,2022(11):79-81.

[3] 周渝.中国甲胄史图鉴[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

[4] 华洁.艺术展览全新商业视角研究:沉浸式艺术展览[J].现代商业,2019(36):9-10.

[5] 陈寰,胡穗萍.发展“新国潮”“新国货”消费 促进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基于广东的研究分析及政策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9):12-13.

[6] 王新泉,董瑞兰.多功能一体盔甲帽产品工艺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1):19-24.

[7] 毛宪民.江南“三织造”与清宫盔甲制作[J].清史论丛,2016(2):226-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