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厚明
宋代文学大家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曾讲述了亲身造访江西湖口考证石钟山名称的经历。这之前,北魏郦道元经现地察看,认为石钟山得名是山下的水因风起浪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像大钟一般声响,然而“人常疑之”;而唐代李渤考证时敲击石钟山两块山石,听到如钟的声响而认为名由此来,苏轼也“余尤疑之”。
为一探石钟山得名之究竟,苏轼专门在傍晚乘舟前往石钟山底部,“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通过“徐而察之”,终于发现山下深幽的石穴和缝隙,由于涌入的水波激荡发出震响,而中空多孔的巨石也因水流來回涌入涌出发出如同敲击钟鼓之音。苏轼获悉真相后认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郦道元、李渤虽进行了调查研究,但一个描述不详细,一个却判断不准确。苏轼一句“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感叹,至今仍令人深思。
苏轼不轻信前人的说法,不避艰险“贴在地面行走”,亲身实地深入调查研究石钟山得名之谜,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实事求是的作风。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我愿贴在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人生路上,沉稳务实的行走最美,虚无缥缈的“舞蹈”最可怕。多一点“贴在地面行走”,揽“实”心入怀,奉“实”事为上,方可留下浸润光荣和梦想的坚实足迹。
1982年5月的一天,谢高华到义乌任第一书记才一个多月,被农妇冯爱倩拦住责问政府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摆地摊。谢高华于是对义乌群众摆地摊等经商情况进行调研,又带队去温州考察。越调研越觉得搞活市场符合实际,政府需要顺应民意给地摊市场松绑,并做出了“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的惊人之举。“为老百姓吃饱饭杀出一条血路!”“天下的事再大,也大不过老百姓要吃饱肚子。”在谢高华眼里,凡事“贴在地面行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才是对真理和信仰的笃信,才是实事求是的最好注脚。
(责任编辑:仇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