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关工委 沈友宏
家长里短 平凡琐碎旁人眼里的鸡毛蒜皮她一个社区“五老”管了15 年担起“调解人”的担子解决2000 多起纠纷干戈化玉帛冥顽不灵 违法犯罪别人避之不及的“麻烦”她一个与癌症斗争的老妈妈捧着一颗慈母心捂热了坚硬冰冷的“石头”帮教300 名矫正对象26 个失足青少年浪子终回头
“人总有一死,我要与死神争时间,多帮一人多好一家,这比起坐等去见马克思,不是更有人生价值吗?”
坐在调解桌前的李爱华留着短发,衣着整洁利索。2008 年,她因乳腺癌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城北街道工人社区党总支书记岗位上退下来。退休后,她来到城东街道办事处当起了调解员,还兼着关工委“五老”的职责。
15 年来,李爱华忙忙碌碌,成绩有过,委屈受过,她脸上的乐观积极从未变过。病痛的折磨没有停止,她选择吃上止疼药,继续忙碌。
“在我人生最痛苦、最困难的时候,是党组织给了我安慰和帮助,让我上了学、入了党,还给了我那么高的荣誉。我不过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报答党的恩情。”
说起自己的帮教之路,李爱华的记忆里,都是故事。
“李奶奶!”2021 年的一天,茂业百货大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随着一声亲切的呼唤,一个小伙子出现在李爱华面前。是小荀!他个子长高了,人也精神了。“李奶奶,我成家了。”小荀对李爱华说。“好、好。”看着面前的年轻人,李爱华有点想哭,她记忆里的那个小荀真的长大了。
15 年前,“90 后”的小荀因聚众斗殴被判三缓四。进入社区矫正时,他还是一脸幼稚的满不在乎,李爱华看着心里都着急。从每周的电话汇报、每月的书面汇报和思想教育中,李爱华觉得这个孩子有救。为了让小荀开始新的人生,只要关工委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或者读书活动,李爱华总要带着小荀去参加。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爱华得知有水电工培训班,就推荐小荀去学习。李爱华想着,有了谋生的本领,小荀以后的路才能平顺些。为了了解小荀的工作学习状况,她自己跑去小荀工作的建筑工地,嘱咐小荀一定要好好干。
李爱华的苦心没白费,有了技能傍身,小荀在一家装修公司做水电工,还当上了班长呢。
李爱华给长年帮扶的孩子送温暖
16 岁的小茅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三年。李爱华一听小茅还未满18 岁,很是心疼。她多方打听,走访邻居,了解到小茅父母多年前离婚,母亲不知去向,父亲外出打工,爷爷奶奶都在上海,小茅根本没人管,和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才走上邪路。
小茅刚进入社区矫正时,李爱华每天都陪他聊天。一开始,小茅双臂环绕,将头深深埋在里面,用沉默表达抗拒。僵持了一个星期,李爱华没有退却。她放弃照顾自己的外孙,约小茅一起吃饭,和他谈心。李爱华打电话劝说小茅的爷爷奶奶把孩子接过去,让小茅能感受到家庭温暖。小茅去了上海后,李爱华每周给他打电话。当小茅的爷爷奶奶告诉李爱华,小茅进工厂打工,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拿出来孝敬他们时,李爱华高兴得眼泪都流了出来。李爱华与小茅的父亲通过电话反复沟通,劝得小茅的父亲把小茅接到了身边。后来,小茅学会了油漆手艺,有了稳定的收入。小茅给李爱华打电话汇报时说:“我有今天,多亏了你啊,李妈妈。”
小宋出狱后没有出路,一度悲观厌世。居委会干部上门做工作,他也有抵触情绪。李爱华一边常找小宋谈心,一边请朋友帮忙为小宋找工作。“山上下来的?不行,不敢要。”得知小宋的情况,朋友的头摇得像拨浪鼓。李爱华一再恳求,朋友终于同意了。小宋得知李爱华为他找工作所付出的努力,泪流满面地说:“我一定听李大姐的话,再不学好,我就不是人了!”现在的小宋工作认真,已成为单位优秀员工。
李爱华向群众宣传《民法典》
小龚是个性格腼腆的孩子,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李爱华发现小龚本质并不坏,尽管在饭店当厨师很忙,但每次街道矫正学习他都来参加。熟悉之后,小龚向李爱华说出了他想学家装设计的理想。“想学习是好事。你可要往里钻,不能三心二意,跟家人商量好。”李爱华帮着小龚一点点实现梦想。在小龚矫正期满时,李爱华与他促膝长谈,勉励他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学法守法,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临走时,小龚向李爱华深深鞠躬:“李阿姨,您放心,我一定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人!”
在一次朋友交谈中,李爱华得知女孩小玉家庭非常困难,就步行几里路,找到小玉家了解情况。小玉的奶奶没有养老金,母亲肢残没有工作,父亲拖着患尿毒症的病体,打零工维持一家4 口的生计。
李爱华拿出积蓄帮助小玉上学,一有空就找小玉散步交心,鼓励孩子树立生活的信心。逢年过节,李爱华都给小玉家送米送肉,给小玉发压岁钱。在她的鼓励下,小玉珍惜重回校园的机会,用功读书,每年都是“三好学生”。
小杨的父母都是盲人,靠帮人按摩养家糊口。11 岁的小杨总觉得自己比同学低一等,自卑的她不想再去读书,眼看就要辍学。李爱华得知后,认小杨做女儿,放学后把小杨带到自己工作室,让她去看现实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让她知道这世界上家境各有不同,不必自卑自弃。小杨心态正了,她常跟同学说:“我有个‘五老’李妈妈,她待我如亲生,我不比别人差。”
李爱华用自己每月3200 元的退休金,资助了50 多名困难学子。她把市、区妇联和司法局给她的1 万多元慰问金,还有市文明办、市关工委奖给她的3000 元奖金,都捐给城东街道的10 多个贫困孩子。
父母离异的小陈、小童……被宠坏的小姜、小葛……还有买彩票上了瘾的小刘……说起这些因为种种原因在歧途边缘徘徊的未成年人,李爱华就像是一位操心的母亲,生活上有困难的,她接济;没有工作的,她帮着找;有了进步,她马上给予鼓励;解除矫正了,她就送上寄语和警言。
看着这些孩子重新回到人生正道,成家立业、成长成才,李爱华就很有获得感。“在基层做帮教转化工作,不容易。这些年,我经历过不屑、埋怨,也遭受过指责、谩骂,但我没放弃过任何一个人。看着他们能过得好,群众能满意,我苦点、累点、委屈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