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画既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与艺术体现。以中国画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简要论述中国画创作中的笔墨观,重点从骨法用笔、笔墨线条、留白、主客观融合、意境营造五大方面阐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现代发展中面临着笔墨精神溃散的现实困境,唯有扎根民族土壤,坚持民族寻根,弘扬与传承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技法进行传承与创新,才能推动中国画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创作;笔墨技法
中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与积淀下凝练出蕴含民族情感、具有独特魅力的笔墨精神和笔墨技法。从“曹衣出水”的刚劲有力、流畅自如到“吴带当风”的恣意洒脱、豪放不羁,从“运墨而五色具”的色法运用到“墨色之中,分为六彩”的创新突破,可见笔墨技法贯穿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并在不断追求着自我革新。在多元绘画艺术文化交融的今天,于中国画中汲取精神力量与技法启示,传承与弘扬中国画的笔墨精神,本着坚守与创新的理念将中国画发扬光大,推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是中国画在现代发展中的题中之义。
一、中国画的发展现状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画宛如璀璨的珍珠散发着夺目的光芒。自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愈发频繁,多元文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不断进步与变化。近代中国画的创作将西方绘画元素渗透到中国画中,赋予中国画以时代特色。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社会文化观念愈发多元,中国画将何去何从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时代影响着艺术观念,艺术观念影响着创作技法,创作技法影响着艺术表现,中国画也不例外。当前,中国画的创作脱离了对西方绘画的照搬照抄,开始回归传统,重新立足民族土壤,在追求笔墨技法之传统程式的同时推动笔墨技法的慢慢演变,致力于将传统与现代融合为有机整体。
综合而言,当前中国画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对传统笔墨技法的沿袭。在沿袭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时,画家通常追求的是笔墨的自然情趣,其在创作中将自身的审美意识凝练并升华为画作的意境与气韵,以笔墨技法的运用与创造,在创作中体现一定的审美法则。以此为依据,将各时期的笔墨技法加以组合运用,所营造出的笔墨效果有着自然情趣与传统韵味。二是对传统笔墨技法的传承性创新。中国画的创作离不开画家对社会、对自身抱负等的情感、情绪抒发。当代中国画创作有着更加完善的体系与更为深刻的情感内涵,除了以笔墨技法打造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之外,更加注重文化品格的艺术化呈现,所运用的笔墨技法也是对多种绘画技艺的融合。当代优秀且内涵深刻的中国画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新一代画家的精神、审美与价值追求[1]。
二、中国画创作中的笔墨观
“所谓笔墨者,言以笔之气势,貌物之体势,方得谓画。”中国画中的笔墨,实际上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状态,是自然万物映射至个体头脑中,与个体情绪、气质相洽,通过用笔与用墨而对自然万物形成的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中国画创作中的笔墨观,意在以笔墨表现画家之情绪、修养、气质等主观世界内的精神、思想、审美价值追求与艺术创作需求。正如沈宗骞所说,“笔墨之道本乎性情”,且“笔墨本通灵之具”。可见,笔墨本身便是人性化的一种形式、内涵与技巧,在中国画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实现“用笔千古不易”与“笔墨当随时代”的辩证统一。
中国画中的笔墨,既是内涵,又是形式,对画家情绪情感、思想追求具有强大的表现力。中国画中的笔墨,结合有形的画面构图、色彩、線条等传递着无限的、难以看见与触碰的内涵。画家在创作中倾注心血,以笔墨的运用将内在的情感赋予形象与外在表现形式,画作的鉴赏者则结合自身的感受、体验与审美经验领略其中内涵。不仅如此,中国画中的笔墨虚实交织,不同画家的笔墨语言也不尽相同,一幅简单的画作可以包含无限的遐想空间。以有限的意象打造无限的意境,这是中国画的价值追求,也是笔墨运用体现的艺术观念[2]。
总之,笔墨是中国画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画的灵魂。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语言体现古典哲学思想、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的绘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笔墨精神。
三、中国画的笔墨技法
(一)“六法”之一:骨法用笔
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品画的艺术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确立了中国画之艺术内涵与文化内容。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意在通过东方绘画技法艺术化呈现中华民族精神。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则是中国画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共性追求。骨法用笔与之不同,突出了用笔在中国画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自谢赫提出骨法用笔一说以来,后人对其进行了更为细致的阐述与解析,即用笔有力、意在笔先、心随意转。骨法用笔的关键不在于“笔”,而在于“用”,“用”的技法高度、表现效果与画家对画面的理解,以及对笔、水、墨、纸的认知与运用等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画家对画面意蕴的解析不同,在用笔时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卢秋石创作的中国画《鲸落图》,“骨法用笔写峥嵘,落墨赋彩作气韵”,笔墨随时代的表达传递出借古开今的精气神,以强大的笔墨表现力打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再如魏振乾的大写意花鸟画,有着传统文人画的笔墨趣味,也有着源于山野的质朴气息,对骨法用笔加以创新,首创中国新水墨笔痕冲染造型法,画作恣意淋漓、苍劲有力且生机勃勃[3]。
(二)气韵生动:笔墨线条
中国画中的笔墨线条并非转、折、顿、厚、薄那么简单,而是将画家的思想、精神等融入笔法之中,加以艺术化处理,并赋予笔墨线条以独特的艺术气质、思想内涵与外在形式。中国画的笔墨线条技法在历代艺术家的积累与发展中迈上了新的高度,既有着对传统笔墨技法的沿袭,又有着对多元绘画技法的融会贯通,具体体现为枯而徐不燥、湿而疾不滥、浓而迟不滞、淡而涩不薄。中国画中笔墨线条的枯,即焦墨、枯笔,湿则水分充足,墨色饱满,浓即墨色浓厚、沉着,淡即黑白灰中的灰。以笔法、墨法的运用使线条浓淡相宜、错落有致,既有着造型作用,又能凸显画作的情感与情绪。在实际创作中,点、线、面相映成趣,共同对绘画对象进行艺术表现,线条所组成的韵味也凸显着自然事物之风骨。例如中国画中树的表现,线条的枯湿浓淡与树木的造型、气质相契合,岩间丛树盘根错节,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线条的枯湿浓淡需恰到好处,尤其是在树须的表现上,线条应当沉稳且具有韧性,清晰但不能喧宾夺主。被山石包围的树木线条需完整,山石线条则要适当进行模糊处理,将树木线条作为支撑画面的“骨架”,以山石线条的虚化处理突出主体,以此凸显中国画的气韵生动。
(三)无画处成妙境:留白
留白,亦被称为“余玉”,是中国画创作中关键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讲求无画处成妙境。画面中适当留白,可给生命之气以喘息与流动,避免画面阻滞、拥挤。留白之处也宛如天地灵气贯通之处,充盈着画家的精神风骨,也象征着广阔无垠的浩渺宇宙、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画创作中的留白并非打造空荡的画面,而是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留白有实。虚实相依是中国画创作中留白技法的思想引领,画面中的留白本质上是虚实关系的体现,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统整与凝练。如李可染创作的《钱塘渡牛图》中并没有画水,而是通过对实线的处理营造出水波荡漾、水泽四面的感觉。第二,留白有局。中国画创作中留白技法的运用服务于画面的整体性及画家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唯有经过精巧的构思,从整体性着手,对局部进行恰当的虚实处理,才能确保画面和谐。例如清初四僧之一髡残所作的《高士幽居图》,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与一叶扁舟、两岸风光相映成趣,以小船提示留白之处为一汪平静江面。第三,留白有理。中國画创作讲求“神形兼备”,留白技法的运用要符合基本的想象逻辑与视觉规律,这样才能运用留白技法传达出画作的内涵。第四,留白有度。中国画创作中的留白是对虚实的再现,实景的刻画要删繁就简,避免过于繁重的线条使画面沉闷,而是以线条勾勒轮廓,以线条的造型化打造空灵的画面效果[4]。
(四)笔墨程式:主客观融合
毕加索对中国画情有独钟,赞叹中国画“看似一无所有,实则包含一切”,并将中国画的笔墨程式运用于油画创作中。中西方绘画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绘画更像是面、体与色彩的“交响曲”,中国画则是点、线、水墨的“协奏曲”。在画面中,点、线、水墨“竞相演奏”,同等重要,凭借独具的“音色特点”打造出富有层次、震撼感的视觉效果。中国画创作的笔墨程式源于我国传统的自然观与艺术思想,追求主客观的辩证统一。在创作中,画家需要将主观的情思、感悟、体验、经验、心路历程等融入客观事物中,通过联想、对比、反衬、烘托等形式挖掘客观事物的情趣、神采与精神,再以笔墨技法的运用赋予头脑中客观事物的映像以现实的实体形式。例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中刚柔并济、粗细顿挫、快慢转折的线条,赋予静态的画面以动态的节奏感、律动感,通过对笔墨技法的运用凸显仕女的体态丰盈。中国画中,主客观的辩证统一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追求,也是笔墨技巧运用的重要依据。
(五)取法自然:意境营造
中国画创作追求以意成象。画家在观察自然、体验社会、经历人生之路后对事物产生新看法,形成深刻的情感、意念,再集中客观事物的精粹,结合笔墨技法进行创作,实现寓情于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用以表情达意的意象众多,如借奔腾不止的江河喻滚滚历史长河,借枯藤、老树、昏鸦寄托相思之情与心中苦闷等。正如倪瓒所言:“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境生于象外”,意象是画家选择的最能契合自身心境、感受的物象。“境”是对“象”的延伸,既包括“象”,又涉及“象”外的无限虚空。中国画善于以笔墨技法的运用,借助有限的意象表达无限的感叹。例如南宋马远的传世之作《寒江独钓图》,运用留白技法以突出江水的辽阔,以枯湿浓淡相宜的墨法、刚劲流畅的线条表现江中的一叶扁舟,人们可以通过画面感受到泛舟江上的闲适之情[5]。中国画的意境营造,是与西方传统绘画艺术最为显著的区别,也是当前中国画创作中需要保留、沿袭的笔墨技法。
四、中国画创作之我见
中国画的魅力在于笔墨技法的运用,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笔法可塑造物体的形态,决定线条的生命力,可谓中国画的“骨力”;墨法可表现物体的神态,决定画面的气质与神韵,可谓中国画的“血肉”。有血有肉,作品才有灵魂。在中国画创作中,用笔、用墨观念至关重要,理解与认识笔墨与画面间的关系,才能在创作中将笔墨技法的运用做到灵活自如,也让画面浑然天成。因此,中国画画家需要意识到笔墨的重要性,将笔墨视作中国画创作实践的核心,体会不同用笔、用墨技法下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转折、画面的生动灵气,融入自身的观念,将中国画笔墨观置于新时代审美语境下,选取适宜的方式完成作品,在日常习练与创作中提升绘画技艺水平。与此同时,中国画创作中笔墨技巧的发展需要在传承、沿袭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这就需要每一名画家梳理好笔墨技法发展、变革的历程,理解时代对笔墨技法及中国画表现形式的影响,将时代元素、时代特色融入中国画创作中,在画有余力时对笔墨技法进行创新,对墨色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与革新,使中国画的创作更加富有时代气息。除此之外,中国画创作的笔墨技法运用需要“意在笔先,笔随心动”,注重立意深远、内涵深刻,追求意境营造与情绪情感传递,创作出更加优质且能引人深思的艺术作品。
五、结语
就中国画笔墨问题的探讨从未间断,大批艺术家与学者对中国画创作中笔墨技法的“去”与“留”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笔者认为,笔墨技法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外在形式、独特技巧以及思想内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当前中国画创作中笔墨技法的沿袭或创新之争,笔者认为沿袭与创新同等重要,但沿袭、传承是创新的基础,是中国画姓“中”的应有之义,唯有在坚守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合理地吸纳其他绘画艺术之精髓,或对传统笔墨技法“去糟粕,取精华”,才能保留中国画的传统韵味,赋予中国画以时代精气神。
参考文献:
[1]杨琼.笔墨之于中国画[J].荣宝斋,2023(1):244-246.
[2]张笑瑞.中国画创作中笔墨文化的实践研究[J].新美域,2022(12):16-18.
[3]王萌.写意碰撞与笔墨新境:论任建国中国画探索的“古意今趣”[J].荣宝斋,2022(7):184-199.
[4]柯小刚.中国画笔墨经验中的身体化诗性知识[J].文史哲,2022(4):135-141,168.
[5]陈一笑.中国画的笔墨特征及其审美表达[J].济宁学院学报,2022(3):99-103.
作者简介:
张锐,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武进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常州市武进书画院院长,恽南田美术馆馆长。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