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萱
“愿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表达了对鲜衣怒马、勇敢热血,拥有无限可能这一少年形象的身份认同与崇拜之情。我却不认同这句话。
诚然,很多人都对“少年”这一形象充满了溢美之词,比如,“一个人一生都有他的英雄时代,此即吾人的青年期”,梁漱溟盛赞少年的青春力量;“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描绘了少年身上如朝日般的光彩;“少年心事当拏云”,表现了少年们的高远志向。
但不可否认的是,“少年”也真实客观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如莽撞、幼稚、懵懂、浅薄、无知、傻气、迷茫。历尽千帆,“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怎么可能还是懵懂无知的少年?
少年们踏上了狂风巨浪的征途,历尽千帆,等定位到了自己的北极星并有追求的能力后,他便从“少年”这一身份蜕变,长出能够带领他飞往自己精神归所的金色巨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拥有新的思想、技能与感悟,不断修正自己前行的道路与方向。正如诗人卡瓦菲斯所说“但愿你的道路漫长,充满奇迹,充满发现”,我们兴致勃勃,一心向前,高歌猛进,“归来仍然是少年”,只是对美好年华的追忆。
想要“归来仍是少年”,是懊悔当下,是对自身经历的失望、不尊重与否定,是无聊而盲目的幻想——期冀自己能再次成为“少年”重活一遍。如此安慰剂,既是在为自己的懈怠找借口,又错失了一个从自身经历中反省觉悟的机会。
历尽千帆,我们应坦然面对自己不再是“少年”的现实,学会尊重、欣赏更加成熟智慧的自己。刘禹锡豁达乐觀地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日暮时分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我们面对衰老时也要不消极悲观。李商隐积极乐观地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傍晚的晴天虽然短暂,但我们仍要珍惜这大好时光。苏轼气势豪放地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末冬初正是成熟的季节,我们的青春虽然流逝,但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是的,泛白的鬓角、层层的皱纹,不会掩盖矍铄的目光、锐意的进取精神。学识与阅历,自信和能力是有力的武器,让我们向逝去的青春发出挑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留取三尺卧榻,梦成万千稻香”,88岁老人一生扎根田园,心系百姓。“卫星之父”孙家栋“年过耄耋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在75岁高龄时担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年近九旬时让嫦娥四号如期着陆。我国核试验爆炸力学领军人物林俊德“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年过七十仍在戈壁滩上的核试验基地里潜心铸造大国重器,生命最后的十小时依然坐在电脑前整理工作。
走过千山万水,收获更多的惊喜,成为更好的人。少年的船帆从惊涛骇浪中穿越,被必经的苦难打湿,有经验的船只早已不再畏惧——历尽千帆的经历会让他获得了不同于少年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