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德成
我是第二次穿行山城巷了,离第一次来这里已经有两个年头。那一次是初冬时节,浅浅的寒意,薄薄的山雾,巷子和步道被江风吹落的树叶铺成浪漫的样子,每踩一步,都有清脆的声音,像是踩在雪地里一样。两旁冬眠的草木被店铺的热情和温馨覆盖,还有零零星星的工匠在修补墙壁。一圈走马观花后,我找了家酒馆小酌一杯,然后在夜色中离开了这里。这一次,虽然是夏日,但由于是雨后晴天,山青水碧,我的心情十分放松,又添一份厚重的感受。一条山城巷,半世故乡情。
下车后从山脚的入口处进去,一步就踏上了刻满历史岁月的青石阶。一块又一块叠起的层层梯坎,一直通往坡顶,多少台阶已沉陷在挑夫的脚下。每块石板都被磨去了千张“皮”,溜溜滑滑的,滴上雨水后又是光光亮亮的。沿着梯坎向上的岩边,生长着一棵又一棵硕大无比且树形奇特的黄葛树。有人说它,头年几月份栽下,就在第二年几月份落叶,它便有了“怀旧之树”“记忆之树”美誉。它用臂膀擎天,覆盖着从崖壁撑起的吊脚楼,和寿龟一起望月。“今天无事去吃茶”的茶客,天天在这里悠然地望着江水缓缓流动……
横亘的小巷老山城的缩影,转个弯、拐个角,上个坡、下个坎,弥漫着的乡愁,淡淡的,轻盈盈的,又是可触摸的,仿佛又见到了爱情巷走出来的画中人。瓦梁上长的草、屋檐上挂的藤、砖缝里蔓延的苔藓,和着爬满窗格的一缕缕花香飘洒在一座天街的上空。至今保留烟火气的时间墙上,更有着诗意般的抒怀。“时间筑起了一道墙,回忆在上面抠出了一扇窗,我们穿越时空探寻山城巷过往……”
跨进第一道门,就有了触摸历史的感慨。这里是巷中巷深处的石朝门小院,朝门正上方刻着“长乐永康”四个大字,被岁月剥蚀,已显模糊,但不失清代末期留下的匠心所向,那通高约4米、宽约2米的朝门依然让人有肃立的敬畏和联想。滿满的希冀,欢乐常在,健康永驻,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无限期待。接着,又走进“厚庐”,一座具有上海石库门特点的住宅建筑,透过窗棂倾听历史的风声。
临近中午,沿着走向“通远门”的崖壁栈道,来到了“仁爱堂”旧址。站在忽然开阔的已是废墟的仁爱荒野剧场里,残存的一堵法式建筑墙上,挂着飞泻而下的花瀑,依稀可见华丽的过往。至今,古木参天,尚存的欧式钟楼,倚着墙边,整体呈圆柱形,青灰的圆形墙上装饰有象牙白罗马柱,拱形窗洞上的欧式栏杆更显小塔楼的精致。
让我吃惊的是,竟然在小巷子里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金马寺小学旧址,看着整洁的水泥地面、砖墙瓦房、斑驳磨损的课桌椅、水泥板乒乓球台,我似乎一下子穿越回了我的童年时代。校内还有一个山城巷故事馆,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开设的展馆,里面陈列着志愿者们走街串巷收集的关于山城巷的故事和物件。感激志愿者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让更多人了解山城巷的过往,让山城巷弥久历新,在时光里鲜活依旧。
我还会再来山城巷,沏一杯茶,从清晨到日暮,静静地坐在一棵黄葛树下,等候路上一盏盏灯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