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兴毅,冯蓓蓓,谭波
临朐县中医院,潍坊 262600
胸痹心痛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相类似,发病率极高,在临床中极为常见,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现阶段西医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扩张冠状动脉等措施进行治疗,严重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等[1]。虽然临床疗效明显,但却不能完全令人满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更加重视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中的作用与应用。本研究以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谭波多年临床经验总结方(宣肺蠲痹方)为主方,同时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患者,并与单独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者进行比较,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1 年7 月~2022 年 6 月某院门诊收治的60 例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55~75 岁,平均年龄(66.57±5.65)岁。观察组: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60~75 岁,平均年龄(68.75±6.6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伦理批号:2021061006)。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1]中相关诊断标准而拟定具体诊断标准。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相关危险因素及存在符合典型心绞痛发作特点的胸痛病史,结合发作时心电图改变以及基本实验室检查或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存在主要冠脉血管狭窄超过50%。综合分析上述情况并且排除其他干扰性疾病,可做出诊断。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8 年版)[2]以及《中医内科学》(2007年版)[3]中有关胸痹心痛痰浊闭阻证的辨证标准而拟定。症见胸闷,甚则心痛,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或大便黏腻不爽,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年龄55~75 岁者。③基础疾病病情稳定者。④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②合并严重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扩张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严重疾病者。③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者。④精神异常,不能获取准确资料者。⑤依从性差,不能配合完成本研究者。⑥过敏体质,已知或可能对试验药物或其组成成份过敏者。
所有入选患者控制原疾病的治疗方案不予改变,对照组在该治疗基础上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吸氧及心电监护等基础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mg)100mg,qd;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20mg( 按C33H35FN2O5计)]20mg,bid;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AstraZeneca AB,国药准字J20150044,规格47.5mg)47.5mg,q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1039,规格40mg)20mg,bid等口服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宣肺蠲痹方。该方基本组成:瓜蒌30g、薤白12g、半夏10g、茯苓30g、杏仁10g、甘草6g、陈皮6g、桔梗12g、枳壳12g、桂枝9g、炒白术12g、荆芥穗6g、葶苈子30g。随症加减,若见胸痛则加羌活12g;若见纳呆、失眠则加砂仁6g、石菖蒲6g、远志10g;伴自汗者则加人参12g、黄芪15g。水煎取汁400ml,每日1 剂,早晚温服。两组均连续治疗4 周。
①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SAQ)评分。采用SAQ 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该量表共包含5 大项、19个条目,对各条目评分后使用对应公式将分值转化为标准积分,范围为0~100 分,得分越高提示临床症状越轻。②中医证候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 年版)[4]中相关疗效判定标准进行评估。中医证候疗效评分项目包括胸闷、胸痛、倦怠乏力、纳呆、便溏等,每项赋分0~3 分,评分越低则症状越轻。其中,显效:证候积分减分率≥70%,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有效:30%≤证候积分减分率<70%,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无效:证候积分减分率<30%,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出现加重。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③心电图疗效,其判定标准参照《冠心病的心电图学》(2003 年版)[5]制定。与治疗前心电图相比,将ST 段无压低拟定为显效;ST 段回升0.05mV 及以上,但仍有压低拟定为有效;ST 段无明显改变拟定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使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同时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两种条件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P<0.05 为有统计学差异。
治疗后两组SAQ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表1)。
表1 两组SAQ 评分比较 n=30,±s,分
表1 两组SAQ 评分比较 n=30,±s,分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b:P<0.05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46.16±6.7567.85±9.05ab45.68±10.3560.45±9.82a心绞痛稳定状态(AS)42.25±17.3060.20±15.95ab41.72±15.2555.23±12.53a心绞痛发作情况(AF)44.72±12.6365.86±2.90ab43.43±12.7357.63±3.65a治疗满意程度(TS)43.42±12.4662.86±12.68ab43.13±11.5355.84±13.64a疾病认知程度(DS)40.38±12.2560.15±1.73ab40.18±11.6951.29±2.84a指标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n=30,±s,分
表2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n=30,±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观察组10.25±2.154.87±2.373.78<0.05对照组9.95±1.906.76±2.852.69<0.05 t 值1.462.29 P 值>0.05<0.05
观察组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93.3%)高于对照组(70.0%,P<0.05)(表3)。
表3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n=30,n(%)
观察组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93.0%)高于对照组(73.0%,P<0.05)(表4)。
表4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n=30,n(%)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谭波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他认为,胸痹心痛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阳气虚弱,可导致血行不利、津液停聚,形成痰浊、瘀血、湿热之标实,痰、瘀、湿互结,阻滞气机,导致胸闷胸痛等症状,因此,通阳豁痰宣肺化湿是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法。
中医关于胸痹心痛的相关记载最早出现于《内经》[6],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记载:“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等;《素问·痹论》记载:“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灵枢·本藏》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在中医古籍中也有论述[6]。《素问·调经论》记载“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素问·五脏生成》云:“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冠心病的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多见证候以气虚为本,血瘀或兼痰浊为标[7]。毛德西[8]从水饮论治,认为胸痹心痛的邪实因素以水饮为主,治疗上采取温阳化饮兼活血行气的治法,临床疗效较佳。谭波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宣肺蠲痹方以治疗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该方综合了瓜蒌薤白半夏汤和茯苓杏仁甘草汤。其中,瓜蒌薤白半夏汤可通阳豁痰,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瓜蒌中的活性成份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9];薤白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降血脂、抗炎等作用[10];半夏具有镇咳、镇吐、抗溃疡、抗心律失常、调脂、抗肿瘤、镇静催眠等多种作用[11]。茯苓杏仁甘草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方中以茯苓作用于中焦,可健脾化痰逐中焦之水,平上冲之气,茯苓淡渗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茯苓化学成份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表明,茯苓含有多糖类、三萜类、甾醇类等化学成份,具有促进水液代谢、调节胃肠功能、镇静、抗肿瘤、护肝等药理作用[12];杏仁逐胸中之水,降肺之逆气,开胸散结;甘草为使药,可调中和脾[13]。此外,桂枝辛温,能温化水湿、温经通阳,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其能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增加心脉营养血流量,故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14];桔梗辛散,可宣通肺气,载药上行;枳壳苦微寒,理气宽胸,长于降气。桔梗、枳壳二药相伍,一升一降,可调理人体气机,使津液得以正常运行,则痰生成无由。全方配伍共奏通阳豁痰、理气宽胸之功,则胸痹诸症消除。
综上所述,宣肺蠲痹方治疗痰浊闭阻型胸痹心痛临床疗效较佳,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例如选取样本量少、观察时间短、未能长期对患者的胸痹发作程度及冠脉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跟踪检查、远期疗效不能明确等,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